潟湖

  • 2016-12-27
  • Ruling Digital

 潟湖係指由於濱海的沙洲或礁石(多為珊瑚礁)與陸地相連,使得沙洲或礁石內之海域和外海隔離而形成的平行或環繞海岸線之淺水區。潟湖外側之沙洲或礁石常有窄小的缺口,潮流可經由此口進出潟湖,稱為潮流口(tidal inlet),湖水之特性深受潮流影響。 潟湖依據其地形之組成可區分為沙洲潟湖及環礁潟湖兩種類型。

沙洲潟湖於世界海岸地帶的分佈頗廣,約佔13﹪,一般形成於潮差及波浪能量不大,有足夠之沈積物可形成濱外沙洲之處,其常平行海岸線呈長帶狀發展,最長者可綿延 1,500公里,由於潟湖內水體較靜,遂成為陸域河流攜下泥沙的理想沈積環境,加上潮流和沿岸流的堆積、潟湖區植物根系對於沈積物的涵留和鹹水的絮凝作用,使得區內沉積作用旺盛,沉積速率遠較外海為大,一般而言沙洲潟湖湖底通常是泥、粉沙等細粒沈積物的沈積帶,較粗粒的沙甚或

礫石分佈於外側的沙洲,當沈積作用持續進行,潟湖湖面逐漸縮小、深度變淺,最後潮流口淤積阻塞,潟湖演育成沼澤甚或陸地。在平常之狀況下,潟湖外側的沙洲具有保護潟湖免受海浪直接侵襲的功能,惟當沙洲受波浪作用而漸向陸域推移時,潟湖亦會逐漸縮小消逝,在暴風或海嘯時,波浪可衝破或翻越沙洲進入潟湖區,於極短的時間內即改變其地貌型態及海象作用,時可造成潟湖的迅速消失。沙洲潟湖的水溫與鹽度隨氣候變化而變動,由於湖水深度淺,水溫接近於大氣溫度,冬季較外海低,夏季比外海高;鹽度則隨進入潟湖的逕流量與潮流量的相對值而變化,按其鹽度可分為半鹹水、鹹水和極鹹水三類。逕流量較多者趨近於半鹹水,極鹹水潟湖則形成於蒸發量極高之地區。

環礁潟湖出現於適合珊瑚礁生存條件的海域,主要分佈於南、北緯25度熱帶區內。著生於海岸線的珊瑚礁,當海水面上升或陸地下降時,礁體向上生長,礁體與海岸線距離漸遠,其間之水域即為環礁潟湖,其形態多呈環狀。由於礁石之抗蝕能力較強,能抵抗暴風浪的侵襲,故在地形的自然變化上不及沙洲潟湖之強。珊瑚性喜於水溫在攝氏20度以上、水質清澈的開放淺海中生長,因此在含沙量高的河口或海岸一般而言無法發展出環礁潟湖的地形。環礁潟湖的水溫與鹽度之變化不若沙洲潟湖,湖水之特性大致與外海上層的海水相同。環礁潟湖的底部可因鈣質沉積而變得平坦,其上時存有活、死珊瑚的礁體。當珊瑚在沉降的著生基底上能維持適當的生長速率,環礁與海岸線間就能繼續形成潟湖,而湖底由於有來自上部的珊瑚礁體或鈣質沉積而得以維持在一定的深度範圍內。

潟湖區生長的植物類型決定於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潟湖湖水的鹽度。就氣候類型而言,熱帶潟湖多生長繁盛的紅樹林,溫帶區則以鹽沼植物為主;而低鹽度之潟湖多生長沼澤蘆葦,高鹽度者則發育出鹽生植物。沙洲潟湖中的動物以生長在軟泥或沙中的牡蠣等軟體動物為主要之族群,環礁潟湖中則多為造礁動物。

臺灣之潟湖地形見於嘉義以南之海岸地區,主要為沙洲潟湖,自朴子溪口外向南經臺南的北門、七股、曾文溪口、高雄興達、左營、高雄港、至屏東東港,其水深淺者,多已被開發為魚塭或沿海養殖,而水深者則利用其天然之地形屏障作為港灣使用。

沙洲潟湖(Strahler,1984) 環礁潟湖(Strahler,1984)

參考文獻

  1. 王鑫(1988)地形學,聯經出版社,181-223頁。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81-385頁。

  3. Fairbridge,R.W. (1968) Lagoon(Coral-Reef Type):In Fairbridge, R.W.(eds.):The Encyclopedia of Geomorphology , Encyclopedia of Earth Sciences Series,Vol(3), p.594-598,Dowden,Hutchinson & Ross, Inc.,Pennsylvania.

  4. Stevenson,R.E. (1968) Lagoon : In Fairbridge,R.W.(eds.) :The Encyclopedia of Geomorphology,Encyclopedia of Earth Sciences Series, Vol( 3) , p.590-594, Dowden,Hutchinson & Ross, Inc., Pennsylv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