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生態旅遊
作者:
楊士芳
作者說明:
內文:

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隨著工業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成天生活在了無綠意的水泥叢林中,繃緊著神經,過著緊張的生活;因此,一有假日,觀光休閒旅遊已成為多數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之一.然而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歷經百年來的開發,使得原本豐富且多樣化的生態系變得相當敏感和脆弱,也因此著重資源長期保育的生態觀光旅遊,隨著全球較先進國家的發展趨勢,在資源有限的台灣也跟著推動,為了各種資源的永續保存,政府和民間關心的人們,順應倡導生態旅遊的觀念。

     生態旅遊(ecotourism)又稱生態觀光,除了一般旅遊的遊憩娛樂和經濟消費的層面外,更強調旅遊環境的生態資源特色及型態,也考量旅遊者的環境體驗及其參與環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其內涵精神牽動到人類(生物)和自然人文環境互動的關係。因此,是點線.面全方位的和環境接觸。

     在自然環境中,任何生物都要仰賴環境中的資源而生存,人也是生物中的一因子,為了滿足生活且永續生存,藉由接觸.體驗環境之際,多尊重自然,關懷環境,讓資源生生不息,取得平衡妥協的環境是目前全球人們共同的目標和共識。因此,生態旅遊是一種肩負責任的旅遊,不僅是享受地方資源的旅遊,同時需顧及環境的保育並維護地方居民的福利。然而在國人倉促推動生態旅遊且不太認識生態旅遊的真正涵意之際,生態旅遊對環境仍具有破壞力,例如:在大量遊客的造訪下,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干擾和污染等,而就經濟面來看,土地的炒作利益的互爭等,就文化層面來說,可能有強勢文化的入侵,迫使傳統文化滅絕的隱憂。

    從多數民間團體到政府觀光部門,如果對生態旅遊缺乏全盤的理解,而在意識形態上仍然是停頓在推動觀光發展,用生態來包裝觀光,試圖開發更多的觀光景點和資源,大興土木,以提供更多人前來集體消費,如此,生態旅遊不過是被視為觀光的新產品,歷經ㄧ段時間後旅遊區內的天然資源和文物史蹟等的保存和維護將遭致破壞,生態的永續發展幾乎被忽略而當然無存。

    在推動生態旅遊的初期,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應針對社區團隊旅遊業者以及一般民間組織和全民,積極地展開教育和宣導,讓旅遊區內的民眾實地參予操作,將具有地區特色如傳統聚落(圖一)或文化史蹟等建築介紹給旅遊者。此外,某些特定區內的特殊地景如泥火山(圖二)惡地形等和自然界中一些天然和珍貴的生物資源(包括動物和植物資源,陸生和水域資源圖三),以及地質和礦產資源等,透過區內民眾或解說員的深入解說,讓參予者明瞭這些地景和資源的形成是多麼的不易,生物資源的由來和保存的重要性,進而興起共同維護資源和愛護資源,喚起全民做好保育工作,永續資源的利用。

    總之,生態旅遊的發展在能重視地區居民的文化給予最大的尊重態度所有的活動也以顧及地區經濟體系為先驅不破壞區內自然體系為原則,並將經濟福祉回饋給地方,不要有特權的介入,不要做過度的開發和建設,這樣的生態旅遊發展才有意義,也才能達到資源的永續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