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九五課綱地理實察課程教案設計
作者:
廖偉國
作者說明: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師
內文:
一、實察主題:河流及海岸地形的觀察、臺灣水文特性的認識。
 
二、實察地點:
(一)車上觀察:基隆河流域(汐止至瑞芳)。
(二)實地觀察:東北角地區(蕃子澳半島、鼻頭角)。
 
三、實察時間:約計6小時(含來回交通所需時間)
 
四、相關教學單元:本實察行程以東北角海岸地形為主,基隆河流域之河流地形及水文特性為輔。實察課程與相關教學單元之對照表詳如表1
 
1 實察課程與相關教學單元對照表
實察主題
教學單元
相關主題
主要概念與具體目標
實察課程說明
海岸地形
地理一
單元四:地形
海岸地形
主要概念:
1.地形作用
2.地形類型
具體目標:
1-1 能了解地形營力與其形塑地形之間的關係
1-2 能分辨地形營力的作用
2-1 能辨識各種主要地形
2-2 能欣賞不同地形景觀
1.岬角與灣澳地形:岩石抗風化能力較強易形成突出的岬角;岩石受斷層作用及差異侵蝕影響,產生灣澳地形。
2.單面山構造:蕃子澳半島本身為單面山構造,藉由岩層的走向說明構造作用力的來源方向,其單面山的成因。
3.海蝕地形:如海蝕洞、海蝕門、海蝕崖、蕈狀岩、蜂窩岩等。
河流地形
地理一
單元四:地形
河流地形
河流地形
1.加深(下蝕):觀察河流的下蝕作用,對河流地形的影響。
2.加寬(側蝕):觀察河流的側蝕作用,對河流地形的影響(階地與崩塌地的辨識)
水文特色
地理一
單元五:氣候與水文
台灣地區的氣候與水文特色
主要概念:
乾季、雨季、水文歷線、水平衡圖、降雨的時空分布差異
具體目標:
4-1 能了解台灣氣候與水平衡的關係
4-2 能了解臺灣水資源的區域差異
4-3 能討論臺灣水資源管理的問題
1.說明與討論基隆河流域,容易發生洪患的原因,以及防治、整治的相關措施。

五、實察路線:
()說明:
1.課程以分組方式(建議以三~四人為一組)進行,由教師預先設計實察學習單,作為學生實察之主要學習內容。
2.遊覽車為主要之交通工具;基隆河流域(汐止至瑞芳)於車上解說,東北角深澳灣及鼻頭角為實地觀察之地點。
 
()路線規劃:從台北市出發,由中山高速公路經台62線(快速道路),進入東北角深澳灣,再到鼻頭角。

 六、實察地點與實察工具 此次實察相關實察工具說明如下及表2所示:
()實察地區等高線地形圖
()實察地區地質圖
()羅盤傾斜儀(蕃子澳半島)或指南針
()捲尺(可量測路面距離)
()照相機、筆記本、記錄用筆
()實考察地區相關地形文獻
()實察學習單
 
2 實察地點與攜帶實察工具對照表
時間
實察地點
實察工具
活動內容
1210~1300
基隆河沿線(汐止~瑞芳)
筆記本、記錄筆、相機
1.本路段為高速公路和台62快速道路,以車上解說方式進行。
2.解說內容:主要包括基隆河中上游地形特徵、中游洪水的成因與整治、八堵及瑞芳地區聚落的發展與沒落。
1300~1400
蕃子澳半島
指南針、捲尺
實察區等高線地形圖、實察區地質圖、筆記本、記錄筆、相機
1.此實察地點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各種地理景觀的解說,藉此讓學生瞭解並學習如何在野外進行各種地理現象之觀察、分析。
2.解說內容:漁港的位置與發展、單面山構造、灣澳與岬角的成因、軟硬岩的差異侵蝕、海蝕地形解說(海蝕崖、海蝕洞、海蝕門、蕈狀岩、蜂窩岩、海蝕壺穴)、生痕化石的特徵與意義。
1430~1630
鼻頭角
此實察地點是以學生分組方式進行;利用實察學習單上的地圖與資料,尋找學習單上各景點的位置與觀察景觀特色,並回答學習單上之各式問題。
備註:上述為基本之實察工具,教師可依據需求自行增減工具項目,並可製作工具檢核表作為出發前的工具攜帶檢核依據,可參酌表3。
 
3 實察工具攜帶檢核表
實察工具名稱
件數
最後確認
羅盤傾斜儀或指南針
 
 
捲尺(可量測路面距離)
 
 
照相機
 
 
筆記本
 
 
記錄用筆
 
 
實察地區地質圖
 
 
實察地區地形圖
 
 
實察地區相關地形文獻資料
 
 
實察學習單
 
 

 
七、實察地圖:
藉由Google Maps的衛星影像圖,協助同學清楚獲知實察沿線的位置與大範圍地形的特色外,教師亦可藉由衛星影像圖設計實察學習單(詳如圖2~圖7)
This is an image
圖1 實察路線圖

This is an image
圖2 蕃子澳半島解說景點

This is an image
圖3 蕃子澳半島解說景點
八、實察內容: 
依據95課程綱要野外實察單元之課程需要求,本文以基隆河沿線及東北角海岸地區規劃實察路線,希望藉此培養學生對河流與海岸地形的觀察與判釋能力、臺灣水文特性的認識,並提供教師規劃野外實察路線的參考。
 
表4 實察地點與實察內容說明 
實察地點
實察內容
基隆河沿岸
河流地形:
1.加深(下蝕):觀察河流的下蝕作用,對河流地形的影響。
2.加寬(側蝕):觀察河流的側蝕作用,對河流地形的影響(階地與崩塌地的辨識)
蕃子澳半島
1.岬角與灣澳地形:
(1)大寮層的蕃子澳半島多為厚層砂岩,抗風化、侵蝕能力較強,因而形成突出的岬角地形。
(2)蕃子澳半島與深澳灣:受斷層作用與長期的差異侵蝕影響,產生岬灣式海岸。
2.單面山構造:蕃子澳半島為單面山構造,解說時藉由岩層傾向說明構造作用力來源及方向,以及單面山的成因。
3.海蝕地形:
(1)海蝕崖:位於單面山的反向坡,觀察海蝕崖的特色與分佈。
(2)海蝕洞:觀察海蝕洞的位置,並分析其成因。
(3)海蝕門:觀察蕃子澳半島著名的海蝕門地形,並分析其特徵。
(4)蕈狀岩:觀察蕈狀岩分佈地點與特徵及和周圍地層的關係。
(5)蜂窩岩:觀察蜂窩岩的成因與特色。
鼻頭角
1.尋找觀察點:同學以組為單位,利用實察學習單上的地圖(衛星影像圖)自行尋找各觀察點的位置。抵達觀察地點後,依據實察學習單指示說明各點觀察到的各種地形類型與特徵。
2.觀察內容:(建議將”景點”改為”觀察點”,景點感覺好像是風景名勝特別可看之處)
觀察點1 鼻頭漁港的方位為何?上網查詢此地點的經緯度。
觀察點2 說明厚層砂岩和此地地形特徵的關係。
觀察點3 此種土壤的名稱為何?為何此地的土壤顏色如此深紅?與地形、氣候關係為何?
觀察點4 海邊這些長的像鳳梨的植物(林投是水果嗎?請確認,如果是那麼“可以吃嗎“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大耶!)是什麼?可以吃嗎?為何生長在海邊呢?
觀察點5(第二觀景亭) 此地點為何設置觀景亭?請在圖中標示出海蝕平台的位置。
觀察點6 此地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為何?此種植被的特性為何?
觀察點7(第三觀景亭) 請說明鼻頭角可能的形成原因。
觀察點8 波浪狀的草原階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觀察點9(觀景亭預定地) 東北季風對山脊兩側植物生長造成的差異為何?
觀察點10(第五觀景亭) 觀鼻頭漁港的發展、岬角地形、堅硬的岩石與山形等彼此之間有何關係?
觀察點11 觀察前方落石區,此地主要岩層為何?為何此地容易發生落石?
觀察點12 此地主要地形景觀為何?為何在此設立燈塔?
觀察點13 觀察海蝕平台上各種地形,分析此處岩層平坦的原因。
觀察點14 說明此地最顯著的海蝕景觀為何?並請說明其成因。
觀察點15 看海蝕平台上岩層,到處都是像蜂窩的洞穴耶!這些洞穴是如何形成的呢?
觀察點16 觀察海岸附近的岩層,一條條的海蝕溝是何種營力造成?
觀察點17 海邊可見到許多外型宛如香菇的岩石!她們是如何形成?
 
九、學習單

蕃子澳半島學習單
一、照片1為深奧漁港所看到的蕃子澳半島,請在學習單上標示出蕃子澳半島順向坡與反向坡的位置。
This is an image

二、請問深澳漁港當地居民主要的經濟活動為何?此漁港位處蕃子澳半島的那個位置?該漁港的位置與自然環境有何關係?(請從氣候的觀點分析)

鼻頭角半島學習單
請根據下面五張衛星影像圖(地圖一~地圖五)上的說明,尋找圖中各觀察點的位置,並針對圖說問題加以拍照及說明。

 
十、備註: 
(一)緊急聯絡機關:
1.東北角風景區處本部 地址:台北縣228貢寮鄉福隆村興隆街36號 電話:(02)2499-1115
2.東北角風景區龍洞站 地址:台北縣228貢寮鄉和美村和美街48號2F 電話:(02)2490-2717 3.東北角風景區大里站 地址:宜蘭縣261頭城鎮濱海路7段11號 電話:(03)978-0727
4.轄區觀光旅遊事故緊急通報::0800-091-115
(二)交通路線說明
1.搭車
(1)臺北→國光客運(臺北-宜蘭濱海線,約80分一班)→鼻頭站
(2)臺北→火車站→基隆站→基隆客運→鼻頭站
2.開車
(1)臺北→中山高速公路→暖暖交流道→臺62線(萬瑞快速道路)→臺2線→經水湳洞、南雅→鼻頭
(2)臺北→中山高速公路→基隆→經海洋大學→臺2線→經水湳洞/南雅→鼻頭
3.停車場
(1)鼻頭港服務區(大客車100元、小客車50元、機車20元)
(2)鼻頭隧道前方(天橋下)(非假日可停大型車,假日必須停到鼻頭港服務區)
 
十一、參考文獻
(一)網路資源:
1.     http://www.geog.ntu.edu.tw/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     http://www.geo.ntnu.edu.tw/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3.     http://163.23.209.9/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
4.     http://www.nknu.edu.tw/~geo/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
5.     http://www.nknu.edu.tw/~geo/05_geology/index.htm高屏地區野外地質網
6.     http://lcit.gcc.ntu.edu.tw/地景保育網
7.     http://nmns.edu.tw/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     http://sun.gcc.ntu.edu.tw/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9.     http://www.earth.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10.   http://db.pccu.edu.tw/dep/college.htm/geography/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
11.   http://kepu.yam.com/中國科普博覽
 
(二)
1.     王鑫(1988)地形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台北。
2.     王鑫(1992)台灣的地形景觀,渡假出版社,台北。
3.     王錦堂(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
4.     石再添(1973)地形學,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地球科學篇,商務出版社,台北。
5.     石再添等(1990)地理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6.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會,台中。
7.     呂建政、周儒譯(1999)戶外教學,五南出版社。
8.     何春蓀(1981)普通地質學,五南圖書公司,台北。
9.     黃盛粼(1993) 北部海濱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
10.   陳培源(1992)野外及礦業地質學(第二版),國立編譯館。
11.   游顯德(2001)東北角人文之美,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