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野柳地質公園的轉型紀要與發展方向
作者:
施照輝
作者說明:
內文:
一、前言   
 
    野柳地質公園(Yehliu Geopark)是台灣第一座以UNESCO地質公園的精神作為轉型與經營管理目標之園區,其位於陸海的邊界,具有景觀分析上的邊緣(Edge)效果。野柳海岸地形發達,屬侵蝕性後退型海岸,主要地形是向東南傾斜的單面山以及明顯的海崖及海蝕平台,可近距離觀察大寮層層積砂岩、風化作用、節理、燭台石等地景,為中小學生絕佳地理戶外教學場所,亦為北部海岸旅遊線上最具有觀光客倍增計畫潛力之遊憩區。
 
    此外園區動、植物、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野柳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4個IBA點之一(TW001,準則A1,符合準則鳥種唐白鷺),所謂鳥類棲地保育計畫-IBA(Important Bird Area, 重要鳥類棲地),是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自1989年開始推動的國際行保育行動,在野柳各種特色野生鳥類,斑紋鷦鶯、紅嘴黑鵯、岩鷺等十餘種留鳥及秋、春兩季遊隼、戴勝等近六十種侯鳥使野柳成為侯鳥過境天堂。另外,野柳地質公園內植被面積雖僅22.58公頃,但生物多樣性頗高,計有144科、305種植物,其中58種為本地自生種,菊科、百合科、山欖科、桑科等植物遍佈;濱海平面上下5公尺之海蝕平台、潮間帶,茂密的海底森林,計有19科、25種植物,海藻有11科、15種,以石蓴科、頭髮菜科為主,秋末至春初,野柳當地居民採集海菜,是重要的漁村人文資源(楊俊秀,1998)。
 
 二、轉型緣由   
 
    野柳地質公園第一、二景觀區面積僅約3公頃的土地上,每年約有100萬的遊客蒞臨,當星期例假日,大量遊客潮退去後,野柳園區有如激戰後的戰場,為滿足更多的遊客,不斷地增設各項公共設施,長期「超限」使用的結果,已使整體地景資源遭受破壞,並可能影響遊客之滿意程度、遊憩品質與體驗。
 
    許多沒有保育觀念的遊客在岩壁上刻字、用手搓磨著名的「女王頭(蕈狀岩之一)」的頸部,隨意丟棄垃圾,對當地的地形景觀、衛生環境造成不小的傷害。加上有許多攤販在風景區週邊設攤販售物品,使得當地地景的視覺脆弱性大增,難有高品質的視覺景觀享受。
 
    過去,門票歲入屢創新高,著實增加政府許多歲收,但遊客數量太多,且幾乎是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想幹嘛就幹嘛,由於缺乏遊客參訪動線與引入保育技術之規劃,遊客任意直接踩踏於景點之上,步履之中隨手之間,所帶走的些微沙粒正是加速破壞地景之元兇,女王頭週邊地面幾乎已被踏為平地,附近層積層中生痕化石(沙棒)、海膽化石慘遭踐踏破損,無一倖免;等候照相的遊客久候不耐,隨手刻字、圖畫於岩石之上…,種種亂象,透過媒體的報導,責成管理單位需立即提出改善措施,以維護地景資源。
 
    野柳老店要轉型,比新開營業更困難,過去被認為是好的、對的在現代標準尺規下突然變成破壞的、錯誤的。在轉型過程中,法令的研修占重要關鍵,政府之支持、專家學者大聲疾呼、社會環境進步變遷、環境教育的提倡、媒體的報導…等,野柳地質公園計畫的成功,絕非偶然或僅因某一事件或個人,而是整體團隊合力的結果。
 
三、地質公園元年,地景保育工作2000-2002年   
 
    知識經濟的時代,Know How實為核心價值,由於地景保育具學術性、脆弱性與不可恢復性,掌握正確的規劃方向很重要。前台北縣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2000年委託中國地理學會進行「野柳風景管理制度及地景保育技術改進之研究」,依其擬定野柳地景保育工作策略、經營管理方向及建設方向,提報為縣府「風景區安全維護及地景資源保育計畫(一般型計畫)」施政計畫,經台北縣政府縣務會議、台北縣議會審議通過、實施,確立政府部門發展野柳地質公園的承諾。
 
(一)保育策略
 
1.透過各式解說系統讓遊客暸解野柳的地景的形成原因及特點,落實環境教育、地球科學教育、鄉土教育,減緩無知的破壞。
 
2.提供豐富的研究、教學以及宣導的材料,供各個階層的遊客使用。
 
3.成為我國重要的地質公園。
 
(二)經營管理方向
 
1.提供一個安全、乾淨、衛生的風景區。
 
2.提供一個沒有攤販干擾的風景區。
 
3.針對野柳的特色,開發一系列具有風景區特色的產品。
 
4.結合當地的商店、居民與漁民,創造雙贏的環境。
 
5.針對國外的訪客,提供相關的媒體與資料。
 
(三)建設方針 事實上,目前區內的硬體設施相當足夠,就野柳的建設方式而言:
 
1.避免在野柳具有特殊地景的地方,有太多的人為工程避免破壞視覺。
 
2.開發出不同的遊憩區,提供不同階層的遊客需
 
(四)風景區安全維護及地景資源保育計畫 前台北縣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業於88下半年及89年度,依據「風景區安全維護及地景資源保育計畫(一般型計畫)」,開始推動的工作包括:
 
1.加強風景區安全維護,擴展自然資源的利用及自然教育的供給,設立解說服務系統,規劃展示設施與收集所需內容,加強管理。
 
 2.以全球網際網路、解說員、視聽影訊、展示與陳列及出版相關刊物方式辦理解說服務,配合加強解說員培訓與進修教育。
 
3.委託學術機構辦理研究計畫,出版保育系列叢書,加強地景資源保育宣導。
 
4.平衡觀光遊憩容量與飽和,利用經營技術保護,建立遊客動線網路系統,減低飽和衝擊。
 
(五)公共設施清潔維護及整建計畫(台北縣政府中程計畫) 另配合實施中程計畫執行:
 
1.加強野柳風景特定區公共設施清潔維護及整建,現有辦公室一樓整建成立「解說及服務中心」,遊客出入口處美化整建。
 
2.改善停車場硬、軟體設施,建立人車分道系統,輔以電腦收費管制系統,維護遊客行車安全及交通流暢。
 
3.改善公廁硬體設施,加強清潔維護及美化工作,提供國人舒適、潔淨之遊憩處所。
 
4.改善環境景觀與綠美化,融合自然景致,改善與景觀區不相關之人工設施。開放、整修人行步道旁苗圃,供遊客遮蔭休憩。
 
(六)階段成果
 
    前所規劃之建立及發揮解說服務機制、出版「野柳之野」、「用心看野柳」及「野柳之野DVD」、建構網站及中小學戶外教學學習單等均如期如質完成,員工參加「全民外語計畫」訓練課程,舉辦知性之旅活動,教育、宣導國人正確保育及遊憩觀念,減緩人為加速風化之部分,屢蒙各新聞媒體正面報導。2000年網站首創闢設「公民參與」討論區,舉辦「全民地景公投」,藉以匯集各界意見,創新的作法引起很大的迴響。
 
    由於地景保育工作需科學專業支持, 2001年進行「地景保護劑處理與測試研究計畫」等,希藉由專業資源調查分析成果,據此確立女王頭藥劑處理可行性。 2001年8月辦理「國際海岸地形景觀保育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與專家與會,特別是前國際地形學會會長、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名譽教授Denys Brunsde,就英國的地景、海岸資源的經營管理,發表論文並實地蒞臨野柳,提供許多寶貴經驗,他們非常樂意協助台灣發展。
 
四、升格為國家級風景區之後
 
    精省後,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修正,三座省級「野柳風景特定區」、「北海岸風景特定區」及「觀音山風景特定區」合併劃設為國家級「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特定區」,91年7月22日成立管理處,以「減量」、「環境優先」、「國際水準」、「便利遊客」等四項原則作整備,92年1月1日野柳正式納編,持續推動野柳成為國際地質公園。92年至96年預計投入1億7仟萬元,辦理野柳地質公園之保育以及野柳地區整體環境改善。
 
    專責單位之設立、人力及預算經費大幅增加,承續原有成果,確立了野柳地質公園推向國際所需之資源。
 
 (一)減量
 
    區內過多的人工物已減量,避免在野柳具有特殊地景的地方,有太多的人為工程避免破壞視覺,希望整個園區能恢復原有自然風貌,遊客所需的各項服務,整合於入口遊客中心。據此,第二景觀區舊遊客中心、林添禎紀念碑、第一景觀區涼亭、公廁、出口處售驗票亭等皆已減量,恢復地貌與大自然的作用力。
 
(二)國際水準
 
     UNESCO地質公園是一項國際的計畫,旨在保育珍貴的地質景觀、妥善的資源利用並結合社區經濟的發展。野柳地質公園要能與國際接軌,必須有足夠專業學識的人、宏觀、國際化的視野、源源不絕熱情的動力與充足的經費資源,才能落實。目前正委託中國地理學會進行「野柳地質公園推動計畫(遊憩承載量鑑定與管制、環境監測、地景保育方案推動)」,完成後將作為進一步生態環境監測、經營管理的依據。
 
    要能與國際接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把成果用英文發表,引入國際級的經營管理作法與國際間科學研究交流。筆者在2004年奉派參加「英國世界襲產會議研討會」(Earth Heritage;World Heritage)。英國是世界上地景保育工作做的最好的歐美先進國家之一,此行可謂大開眼界,看到英國鄉村、自然景點之景觀仍維持先前、自然的原貌,方才瞭解自然就是美的真諦,現階段野柳景點的減量工作還有檢討與努力的空間。
 
(三)OT化,引進民間企業活力 野柳地質公園納入交通部之後,隨著政府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凡屬於自償性項目者,原則上均可由政府提供土地、相關設施或釋出相關權力方式,積極規劃採「興建、營運、移轉」(Build,Operate,Transfer;BOT)方式,獎勵民間投資經營,或由民間自備土地,自帶資金來參與公共建設之興建、營運。一方面可以減少政府支出,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民間活力,強化行銷、環境教育與社區發展。
 
    野柳地質公園將繼2000年國立海生館成功案例,其以OT結合BOT方式經營,引進民間廠商(海景公司)的活力和能量,把「經營」和「研究」分開,讓民間廠商分協助行銷經營博物館,從事導覽服務與宣傳行銷,而研究人員就專注於各項海洋研究計畫,提高台灣在海洋學的國際學術地位。
 
    不同於海生館,野柳本身是一個戶外教室,並不需要大量的開發經費,反而應著重環境減量、強化環境教育、漁村社區發展與提升服務水準,這個部分仍為公部門的責任。野柳地質公園經過冗長法定OT程序,將於95年1月1日委託「新空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正面期許能相互配合,提升野柳的國際地位。
 
五、未來的發展
 
    野柳具備豐富之自然生態資源,時值國際生態旅遊、生物多樣性之熱潮、復以發展觀光條例修正通過,賦予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定以及專業導覽人員資格合法化,民間保育、生態旅遊團體熱心宣導生態旅遊、辦理生態旅遊活動、培育生態解說人員,為推動國際化之適當時機。
 
    野柳具有國際觀光及國際級的特殊地景保育意義,是全台首座掛牌運作的地質公園,象徵台灣地質保育階段性成果,也即將成為台灣第二個OT營運方式的地方。筆者個人認為未來經營管理,可行作法如下:
 
(一)擘畫區域性長期發展策略,搭建公民參與平台,建立有共識的經營目標
 
    英國Dorset海岸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範例。Dorset海岸論壇是一個民間組織,整合111個區域性公私立組織,制定發展策略,計畫時間至2050年,各式的原則、經營管理都是透過論壇,以公民參與的方式討論、定案、遵守,政府負責出錢執行。 可以由政府帶頭,加以整合組成一個論壇或其他形式的討論機制或平台,搭建一個公民參與的平台,邀集各級公私立機構、地方士紳、有志青年等,大家先把意見、需求說清楚,廣納大家意見後討論、制定出一個長期的經營管理策略與方向,並且讓當地每一個人及組織都知道,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不能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檢討修正。這是件不難,但也絕非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大家的共識,非常不容易執行,事先應強化共識,前一年解決紛爭,政府最後提供經費來執行已經達成共識的計畫,執行率絕對是百分之百。
 
(二)長期經營策略宜及早建立
 
    地質公園的列名,除了必須滿足基本的標準,有適切的經營管理機制也是一項必要的條件。
 
    野柳地質公園的景觀,目前尚無專屬、長期且明確的策略與經營管理的機制,就一個每年吸引進百萬遊客之場所而言,須盡快建立策略、經營管理計畫與行動方案。
 
(三)強化地質公園相關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工作
 
    根據國外的經驗,任何一個地質景點想列名地質公園,都必須經過一個冗長的申請與審查過程,其間動輒數年。野柳地質公園位於台北縣,在工作屬性上又包含農委會、營建署、觀光局及相對的地方行政機關。不同屬性的單位間必須要整合出一個可以溝通對話的行動編組或者工作會議,目前已與台北縣政府組成「野柳地質公園遊憩區再造計畫」,定期開會並著手準備相關事宜。
 
(四)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申報地質公園文件之內容,文字說明與相關圖片均有一定的格式,並須附上翻譯,內容甚為專業,過程相當嚴謹,都需要時間來執行。地質公園的認定須透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包括全球其他同類型地質公園的比較分析,提供多角度的審視觀點,作為地質公園的各項保護規畫工作奠立堅實的科學基礎。工作的背後包括了行政機制的建立,單行法規的制定,專業學者的研究以及民眾的教育宣導和實際的修復、整治、動遷等工作,是一個有決心的政策和長時期的經營,絕非三、五年間可以速成的。
 
(五)劃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實施專業導覽
 
    野柳屬於「風景區」,並非農委會「自然保留區」或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亦非如林業試驗所「福山植物園區」、台灣大學「台大實驗林」由學術研究機構經管。限制進入本區的人數的做法實務上不容易達成。
 
    所幸「發展觀光條例」業於92年6月11日修正,第二條: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緻、應嚴格保護之自然動、植物生態環境及重要史前遺跡所呈現之特殊自然人文景觀,其範圍包括:原住民保留地、山地管制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水產資源保育區、自然保留區、及國家公園內之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地區。
 
    同法第十九條:為保存、維護及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資源,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於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設置專業導覽人員,旅客進入該地區,應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以提供旅客詳盡之說明,減少破壞行為發生,並維護自然資源之永續發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劃定,由該管主管機關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劃定之。專業導覽人員之資格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所謂「專業導覽人員」:指為保存、維護及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資源,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所設置之專業人員。
 
    本法修正引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及專業導覽人員的規劃,在地景保育與觀光發展刀口上,提出更精確的平衡點。野柳若能依法劃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規劃在第一、二景觀區轉角的地方設置「GEOGATE」,內部實施減量完全去除人工物,結合解說許可制與社區專業導覽人員的協助,將更能發揮地質公園環境保育功能。
 
(六)加強地景科學研究
 
    過去有關野柳的科學文獻不多,建議加以收集整理、出版專刊,一方面積極與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合作,鼓勵進行科學研究,範圍不限地形地質,海洋、動植物、生態、觀光遊憩等研究亦應發展,由管理處提供場地及各種協助,可集得野柳地區最基礎珍貴的資料,作為經營管理的參考,並上網、開放提供國人利用,
 
(七)自然景觀區實施遊客承載管制
 
    區內草皮、風化窗周邊幾乎被過多的遊客踩平,建議規劃實施遊客承載管制,當園區遊客瞬間到達一定人數(如1200人,需進一步研究)時,運用暫緩售驗票速度等方式,設法維持與保育景觀及遊憩品質。建議應修復過去已設置的紅外線感應裝置及LED指示燈,有關「遊憩承載管制(Carrying capacity)」與「可接受改變之限度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具體措施正委託學術單位研究中。
 
(八)出版相關的教學材料、解說資料與地圖等,提供不同層級的不同需求
 
    為了吸引學校與遊客的造訪,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教材,需針對不同需要製作各種視聽出版品,更新「野柳之野DVD」多媒體短片內容、提供出版相關的教學材料、解說資料與地圖等,供不同層級的不同需求。此外,將整合所有解說服務資源,藉由寬頻網路之普及,更新網站為教育導向,規劃校外教學專區,做到遠距教學的理想,並規劃帶狀系列活動等。
 
(九)結合社區發展,推廣觀光活動及環保教育
 
    依據生態旅遊的定義,不能破壞環境,需促進當地經濟,據此相關的商店、居民與漁民應該成為生命共同體,除參與「野柳社區發展協會」外,結合野柳國小、家長會、社區義工媽媽..等等,輔導社區成立「解說導覽協會」。此外,應針對野柳的特色,開發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產品與食品,結合社區規劃開發地質旅遊、漁村文化體驗、成立生態旅遊中心,配合推動每年二月野柳神明淨港、四月金山媽祖回娘家等活動,帶動地方財源。
 
六、結語 
 
    依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地景保育小組2001年10月31日的建議,臺灣有野柳、龍洞岬、鼻頭角公園、和平島風景區及八斗子、八卦山(八卦台地)、日月潭、武陵眉溪砂岩剖面、澎湖、小琉球、小野柳、石梯坪、龜山島、蘇澳陸連島、宜蘭大里海蝕平台等31個地質襲產可優先推動成立「地質公園」。公部門的同仁們,應該發揮公務員的積極作為,將地質公園的概念持續推動,由點、而線、成面,台灣的旅遊市場,定將因地質公園的加持,提升國際觀光吸引力。
 
七、參考文獻
 
中國地理學會,2000,野柳風景區管理制度及地景保育技術改進之研究,臺北縣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委託,192 pp.
 
中國地理學會,2002,北海岸及觀音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調查,交通部觀光局委託,155 pp.
 
王鑫,1998,地景保育的策略與發展構想,地景保育通訊第九期
 
王鑫,2003,地質公園的設置與推動(下),地景保育通訊第二十期
 
王鑫,2002,地質公園的設置與推動(上),地景保育通訊第十九期
 
任家弘,1994,世界襲產與地景保育,地景保育通訊(7):8-11
 
何立德、王鑫,20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計劃(UNESCO GEOPARK PROGRAMME),國際海岸地景保育與經營研討會:145-147
 
林俊全,2001,野柳風景區管理制度及地景保育技術改進之研究,國際海岸地形景觀保育研討會論文集:41-53
 
林耀源,2002,台灣地景保育工作推動策略之挑戰,地景保育通訊第十六期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2002,野柳風景特定區蕈狀岩風化問題處理之試驗研究,台北縣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委託,111pp.
 
楊俊秀,1998,野柳岬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122pp.
 
趙信甫,2002,地質公園的評鑑與認證,地景保育通訊第十九期
 
閻亞寧,2003,《世界遺產的標準與指定》,2003年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摘自網站)。
 
施照輝,2003,野柳地質公園之轉型與展望,2003地質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37-154
 
施照輝,2004,推動野柳地質公園的經驗談,澎湖永續發展經營管理研討會,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