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護與環境教育
作者:
王鑫
作者說明:
內文:
一、臺灣地區的特殊地景(地形景觀)

  從地球歷史、大地構造背景以及今日的地理位置等方面來看,臺灣地區都深具特性。這些地形景觀發育的背景也說明了臺灣特殊地景的成因。臺灣位居世界第一大陸塊,即歐亞大陸的東南角落;鄰接著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即太平洋。它在地球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大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以後。古臺灣島在生成之後,歷經成長、衰老和再生的階段。隨著地殼運動的起落轉承,第二代的臺灣出現在大約四到二百萬年以前。

  大地構造運動並沒有中止,持續的地殼運動推擠著臺灣,地震常常是伴隨著斷層、褶皺作用而來,因此臺灣本島的外形在這些來自地球內部的營力作用下,一再地調整、變化。山脈隆起、斷層谷地持續陷落...等作用控制了臺灣大地形區域的呈現。海岸山脈、花東縱谷、中央山脈、屏東平原、西部海岸平原....等等都是地殼運動控制下生成的格局。

  臺灣的地理位置也主宰了它的氣候型態。無論是古老的地質時代裏,或是今日的狀況下,特殊的氣候因子:如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大、降雨集中....等,發生在這個具有特殊地形、地質環境下的臺灣,就造成了特殊的地形作用。特殊的地形作用反映著臺灣的環境特性,也因而塑造了臺灣地區的特殊地景。

  臺灣地區的特殊地形景觀列舉如下,其景觀特性也一併列舉:
1.高山景觀:山勢高大雄偉,深具崇高之美。
2.太魯閣的大理岩峽谷:岩石構成特殊而且有巨大高差及陡峻坡度的懸崖峽谷地形。
3.澎湖的柱狀玄武岩:線形及質感之美,帶來特殊的體驗。
4.蘇花海岸清水斷崖:巨大高差,海蝕旺盛,早有盛名。
5.七星山﹑紗帽山:火山錐,山形獨立且完整。
6.野柳:海陸交界的狹長海岬,多奇形怪石。
7.小野柳海岸:地質現象豐富,是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勝地。
8.墾丁珊瑚礁海岸地形:崎嶇凹凸,小規模地形富麗。
9.泥火山地景、泥岩惡地:泥火山嬌小玲瓏,是活生生的地形景觀;泥岩惡地光禿禿的刃狀脊,彷彿月之世界,引人遐思。
10.火炎山:相對高度差異大、高低變化頻繁與河谷密度高。

二、地景保護的價值

  特殊地景除了可供科學研究之外,也具有教育及觀賞的價值。因此,人類常將它們劃為自然保留區或風景區,從事適當的保育作用。實際上,特殊地景的保育有更多、更深入的價值。

  地景保護的價值,可以歸納成下列七項:

  1. 健康的價值:除了提供人們鍛鍊體魄的環境外,也提供靜態休憩活動以及激發靈感的場所,滿足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

  2. 精神上的價值:壯麗、奇偉的景觀,提供人們精神上、宗教上的象徵領導。雄偉、秀麗的景觀可以反映高尚的情操,培養人們尊重自然的情懷。

  3. 科學上的價值:大自然是一切科學發展的泉源,提供科學研究的環境。無論是生物科學、自然科學或是工程科學都可從自然中找出法則。

  4. 教育的功能:自然環境是提供自然實習的最佳場所,也是大眾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好教材與教學環境。

  5. 遊憩價值:提供高品質的國民遊憩環境。

  6. 經濟價值:景觀保育區的設立可以促進周圍地區的經濟活動。由於這些活動是分散性的,因此金錢的流通涉及許多人,經濟利益直接分配到地方各個行業中,可以使周圍地方得到普遍的繁榮。

  7. 環境保護的價值:由於限制不當開發及大型工程活動。因此景觀保護也有助於集水區保護、生物的保護、水質及水量的保護、歷史與古蹟的保護、原始環境的保護、觀光遊憩資源的保護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等。可以避免許多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災害,而成為安定的自然環境。

  這些價值,就是我們保護地景的理由!

三、地景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題

  有關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研究子題可以大致分為四大方向,即環境保護教育之整合、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等。其中自然資源包括了一般所講的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中,尤以景觀資源最易成為環境教育的題材。這是因為人類認識環境的主要感覺器官是眼睛。不過人類使用眼睛的頻率太過頻繁,而且已經產生惰性,因此肉眼所見,不一定就會對心理造成影響,也就是形成視而不見的情形。可研擬喚起視覺敏銳性,尋求並試驗培養景觀欣賞能力的方法,以促使人們對景觀的改變或衰敗產生敏銳的排斥感,進而加入景觀保護的行列,就成為環境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了。

  特殊地景在民眾的知識裏都具有強烈的意義。它們是屬於臺灣地區的地標。因此以特殊地景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題,是深具影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