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雙冬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迷思
作者:
林俊全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內文:

九九峰應不應該復育植被,近日成為眾多新聞中的插曲,而自然保留區設立的問題,也成了被流彈波及的焦點。實際上自然保留區是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立的,其中第六十九條特別指出自然保留區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或具有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或具有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之區域。但是九二一地震後唯一被劃設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為何卻又被認為是妨礙救災、植生復舊的地方呢?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是地震後,由農業委員會依法劃設的。主要的原因是由於該地特殊的地質與地形,由於地震之後,更凸顯該區的脆弱性與獨特性。這些地景的獨特性,不但是觀光資源,也是鄉土、環境教育的資源。站在資源保育的立場,自有劃設的意義,同時也代表著政府對自然保育的重視。

事實上劃設自然保留區與復舊植生是不相衝突的事。九二一地震將中部地區震出兩萬多個崩坍地,根據統計有百分之93.8的崩坍地面積小於一萬平方公尺,大於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崩坍地共有76個,佔了總個數的百分之零點三。在這中間有許多亟待復舊植生的地方,例如草嶺與九份二山的地滑區。除此之外,更有許多地方是濫墾濫挖的地區,都是中部山區重建工作必須面對的。這些地方也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不管是航空植生或是人工造林,如果能儘速恢復造林,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但是復舊植生就像環保一樣,並不是無限上綱,任何人都無法挑戰,因為要看在哪裡植生。有如此多的地方必須要植生,是不是一定要選擇優先在九九峰呢?或許有人覺得那裏是惡山,必須植生而快之,但也有人認為如此裸露的地景,另有一番情境,遠觀有另一種美,見仁見智。事實上九九峰是典型的礫石層,表層的土壤極易被沖蝕,此次九二一地震,將風化的表層震落,露出光頭面貌的地方,也是植生非常困難的地方。光禿的岩脊上如何能靠人為或飛機的力量造林?更何況還有颱風豪雨的侵蝕。就像月世界的泥岩地區,那也是非常脆弱而易受侵蝕的地方,多少造林與水土保持專家希望能在其上造林而不竟其功。九九峰的復舊植生,有實際上的困難,更何況目前在九九峰上的復舊植生工作究竟成效如何呢?該地有沒有立即的危險性呢?是不是應該先有些評估?

當生態學者理解到生物多樣性對生態具有重要的意義之際,維護地景的多樣性,是否可以添增我們美麗寶島的多樣性。是不是可以讓我們的民眾對這些特殊的地景,多加珍惜與愛護?相信將九九峰劃設為自然保留區,可能只是我們對大自然最基本的尊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