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側記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已於110年3月26日(星期五)至3月27日(星期六)在林務局及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觀新藻礁、苗栗好望角、過港貝化石層舉辦。相較於前兩屆,本屆的組成更加多元。兩日的網絡會議,共有199位來賓,其中76%來賓為來自16個社區的夥伴,及31個公部門單位的同仁。
 

圖 1: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與會來賓組成
 
 
 圖 2: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參與之社區及各社區報名人數

第一天:野外考察參訪苗栗好望角、過港貝化石層、桃園觀新藻礁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本次野外考察上午參訪苗栗好望角、過港貝化石層。過港貝化石層已於110年2月4日受指定為自然紀念物,當地貝化石層之數量及種類豐富之外,其特有性和稀少性亦為研究與保育價值所在。


圖3:野外考察過港貝化石層情形
 
下午則針對近期備受爭議的藻礁保育問題,前往桃園藻礁實查。瞭解藻礁裸露出來的原因,以及周邊火力發電廠、港口對藻礁的影響。
 

圖4:野外考察於桃園草漯沙丘大合照

總結來說,本次網絡會議野外考察邀請各界專家介紹了地質、地形、歷史、生態等各種面向的地景保育,也帶領與會者考察不同地景保育措施的執行效果與現狀。本次考察的地景保育措施包含:自然紀念物、自然保留區、地質公園。從體驗不同的措施,與會者可了解在不同的制度下,社區、相關團體與地方政府的協力方式及效果有所差異,解說員的解說面向及組成亦有所不同。
 
第二天:室內會議
本屆室內會議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樓國際會議廳舉行,主要議程為:頒獎、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及社區分享。融入更多社區參與之元素與機會。在頒獎時段,各社區得以上臺接受頒獎,並與林務局之長官合影。專題演講亦邀請學界專家們從不同角度,輔佐社區夥伴們繼續深耕地方。論文發表時段,則提供青年學者發表平台,與各地質公園之夥伴介紹自己的構想。最後在社區分享時段,大會提供各社區12分鐘,向與會來賓、其他地質公園夥伴,以「我的社區我的地質公園」為題,闡述經營的心得,作為本次網絡會議之結尾。

本屆網絡會議新增頒獎時段,表揚已公告之七座地質公園、2020愛在地質公園微電影影音比賽得獎者,以及2020第一屆臺灣地質公園產品競賽得獎者,並請評委針對參賽作品提出建議,以利各地質公園持續進步。
 

圖 5:授牌典禮上馬祖地質公園經營團隊合影

專題演講的部分,國立臺灣大學林俊全教授以「地質公園的推動現況」為題,向與會來賓介紹近期發展,並鼓勵各方賢達來參與今年之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蘇淑娟教授則以「發現地質公園的六識:啓動眼耳鼻舌身意」為題,介紹地質公園的解說如何啟動遊客的六識,加深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王文誠教授則以「學習性地景 Learning Landscape」為題,以下北地質公園的運作,向與會者介紹地質公園如何深根國民教育,落實地質公園的核心精神。國立東華大學劉瑩三教授以「Geofood-民以食為天」,介紹當今國際地質公園關注的Geofood議題,並說明臺灣地質公園的潛力及響應方式。最後,國立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以「里山倡議融入地質公園規劃和經營」為題,從UNESCO對地質公園「永續發展」經營之強調切入,談論里山倡議如何呼應地質公園核心價值,並闡述里山倡議的實施方法和五個關鍵面向。

論文發表的部分,大會以「地質公園的前瞻視野」為題,邀請年輕學者分享目前的研究及構想。黃家俊以地質觀點出發的評估,透過經營地質公園,對九份金瓜石水湳洞(水金九)地區的地質多樣性進行策展。劉閎逸從政治生態學的角度,探討高雄田寮泥岩區的水資源利用變遷。歐明軒以雞冠山到馬頭山為研究範圍,展示公民參與之生態調查成果,並宣揚其優勢,包含:可提供即時性資料、提供大量資料、紀錄地點廣泛、容易產生地方認同。林怡廷以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的Facebook粉絲專頁(「我在地質公園」)為例,介紹將地質公園之受眾轉變為消費者的方法。

圖6:論文發表照片

由於地質公園數量持續成長,本屆社區分享改為現場抽籤排順序,以「我的社區,我的地質公園」為題,各有12分鐘之分享時間。欲報告之社區有:馬祖地質公園、草嶺地質公園、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九份金瓜石水湳洞地質公園、和平島地質公園、鱉溪地質公園、高雄泥岩惡地質公園,共9場。

1.  九份金瓜石水湳洞地質公園
由張傳益先生代表報告,並介紹本次會議共有九位社區夥伴同行。該團隊投入地質公園工作的緣起,是因為民國七十二年、七十三年政府開發將南瓜山剷平,而後,國際戶外用品公司在茶壺山辦了路跑,導致當地湧入大量人潮,產生危險與破壞。於是當地社區開始投入地景保育,挖掘地方特色。

2.  鱉溪地質公園
由鱉溪地質公園聯絡人王鈴琪代表介紹鱉溪地質公園如何將在地文本說成故事,豐富解說內容。其所介紹之景點解說手冊,為本屆網絡會議報到時發放的資料之一。內容充滿創意,以一個男孩的尋根故事串連各景點。解說手冊的撰寫,亦以社區及在地團體為主力,其中並串聯豐南村辦公室、吉拉米代部落文化產業協會、永豐國小等十個核心推動單位,參考平台顧問後山采風工作室,在國立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研究室的協助下,合力產生。
微電影比賽獲得最佳人氣獎及大會首獎的作品《愛在鱉溪》,亦是社區夥伴們邀請吳泰維導演,一起拍攝出的作品。


圖 7:鱉溪地質公園社區分享

3.  草嶺地質公園
由草嶺地質公園協會蘇俊豪先生代表,向大家介紹草嶺的美景,以及社區在九二一地震後做的努力。其中亦提到草嶺地質公園正在努力打造讓大家舒適品嚐草嶺咖啡的空間。

4.  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
由程書珍小姐代表報告,除了介紹地質公園的內涵,亦分享團隊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團隊指出,在經營地質公園時,面臨的困難有:社區居民參與度偏低、仍須依賴公部門資源推動地質公園相關業務、志工招募不易、社區產業初期建置資金嚴重不足。於是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跨出地理範圍的限制,邀請住在臺東市的夥伴一起加入經營行列,並積極連結不同領域夥伴發展合作關係。有了以上改革,才有今日活躍的團隊和精彩的解說。

5.  馬祖地質公園
由連江縣馬祖地質公園協會廖綺君理事代表報告。馬祖地質公園是最先成立協會來串聯不同團隊經營地質公園者。儘管因地理阻隔,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相較其他地質公園,要凝聚各方人馬更具挑戰,該協會成立三年來已開始推動環境教育工作;透過民眾票選LOGO凝聚地方共識,增加地方參與的意願;輔導社區進行地質公園相關工作;安排小小解說員培訓工作。

6.  利吉惡地地質公園
由楊炎湫先生代表報告,介紹團隊在推動地質公園上的努力,包含:解說員培訓、環境教育,設立宣導攤位等。此外,溝通與協力亦是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發展的重點。去年富岡與利吉地質公園之經營社區聯合成立臺東縣地質公園協會,而後利吉與富源社區更積極與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開會,討論利吉旅遊資訊站的空間規劃;並與國立東華大學劉瑩三老師一同召開社區權益關係人會議,討論年度工作項目及營運事務。

7.  和平島地質公園
由陳怡蓁小姐介紹和平島公園經營團隊如何落實UNESCO的「永續發展」指標,將和平島打造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地方。該團隊以「國際永續旅遊島」為經營目標與願景,並以「地質公園」為手段之一,持續強化四項核心價值,創造永續DNA。該團隊執行的工作超越社區營造之範疇,透過歷史的連結與沖繩建立合作關係;與在地童長社團(小社島)合作,讓孩子學習各種地形自然知識,培育小小解說員;透過原生植物工作方向當地居民介紹和平島的地質;結合USR及CSR,將和平島作為產學合作、永續夥伴的平台。

8.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
由王貞儒小姐代表介紹。該團隊由以下問題發想:「在維護島上人們生活的需求之下,是否有可持續性(sustainable)經營的可能性?」結合USR與CSR的人力資源,及計畫資源,從生活面與生態生產面,開發在地化的獨特永續旅行,落實環境教育,並完成菜宅修復與應用。

9.  高雄泥岩惡地質公園
作為第二十屆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的地主,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得以不受時間限制,介紹主要團隊。該地質公園為網絡成員中由社區參與組成數量最多者,包含:燕巢區之金山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援剿人文協會;田寮區之崇德社區發展協會、鹿埔社區發展協會、古亭社區發展協會、大崗山人文協會;內門區之內南社區發展協會、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內東社區發展協會等九個團體。本次會議社區夥伴亦踴躍參與。


圖8: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社區組成團隊

本次社區分享由黃惠敏主講,介紹地質公園如何串聯八個社區團體,試圖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共生共榮。這個精神在受到土地開發的威脅下更別具意義。透過地質公園網絡,當地社區已經理出豐富的大地故事、里山生態、人文傳奇,並組織小旅行,準備帶著訪客探索不一樣的高雄。

總結來說,第十九屆網絡會議再次證明了台灣地質公園扎實的社區參與;提供各社區共同學習機會;讓各地質公園的成長被看見、肯定。而本次網絡會議頒發的招牌,也象徵著地方級地質公園被賦予的責任。期許更多地質公園獲得地方政府認證,繼續將國土綠網織得更廣、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