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爾文國際地球襲產保育任務小組(Malvern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作者:
李淑媛 譯
作者說明:
內文:
一﹑前言

  我們足下所踏的各種地形和岩石是記載地球歷史的惟一證物。惟有藉著它們,我們得以追溯地球過去變化和更新的循環軌跡,而且未來依然如此。這些證物都非常獨特,而且大多數脆弱得令人驚訝!它們必須受到保護,將來世世代代的子孫才有機會享受它們的美好,同時,對它們做更進一步的瞭解以增進地球和人類的福祉。
這篇文章旨在針對對地球科學和保育有興趣的專家,及在政府部門和工商業界工作的非專業人士,將地球襲產的保育工作作一廣泛的介紹。它是由馬爾文國際地球襲產研究小組所編撰,提供世界各地作為增強這項重要保育工作的理論和需要之使用。

二﹑地球的歷史紀錄(The Earth's Memory)

  這些雕鑿在各種地形和岩石上的歷史紀錄,訴說著一個幾乎無法令人置信的故事。所有大陸板塊的漂移,正如小麵包片漂浮在一碗濃湯上;浩翰汪洋的形成和消失,正如隨季節變化的水體;崇山峻嶺的隆起和夷平;巨大的冰河與冰貌,隨著它們的融化與再凍結,在厚達數公里的冰牆外前進與後退。
生命之演進及人類之進化俱與地球的歷史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礦物和能源這兩項資源的形成及儲藏地點即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缺乏這兩項資源,現代社會便無法運作。目前人類對於開採這些資源的所造成的影響仍無法全盤瞭解。這些地球的歷史紀錄告訴我們:地表上的環境是一個龐大的自律系統(self-regulating)作用的結果,這個系統包括大氣,海洋,陸地及生物間的循環交互作用。同時,它也讓我們理解到環境變遷是一項規則,而非例外。在短短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地球已經歷過數次由「溫室」逐漸變為「冰宮」的變化。我們都知道當前的氣候變化異常快速,而人類開採自然資源的各種活動,正以地球歷史上無可倫比的速度在改變自然界各種系統的運作。
為了對未來環境變遷作較好的預測,我們必須增進對過去及當代環境的瞭解。這正是為何我們必須透過地球襲產保育這份工作,盡力維護這些襲產,以尋求對地球的歷史紀錄有更深廣的認知。

三﹑Digne宣言

  1991年6月,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贊助下,第一屆地質襲產保育研討會在法國的Digne舉行。來自三十多個國家,超過120位的專家學者首次聚集在一起,進行一項有關全球地質襲產保育的研討。他們無異議地一致連署發表一份有關地球歷史紀錄權利的宣言,宣言內容如下:`
 

  1. 我們必須認知地球和人類的生命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

  2. 大地像母親一樣地哺育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和她息息相關;她則像鎖鍊一般把我們每個人緊緊相扣。

  3. 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它是孕育生命的搖籃,生命在此不斷地更新、變化。它歷經悠久的演化過程,逐漸成熟,建構了現今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

  4. 我們人類的歷史和地球的歷史緊緊相連。它的起源即是我們的起源,它的歷史即是我們的歷史,因此,它的未來也將是我們的未來。

  5. 現今地球的環境不僅迥異於過去,也不同於將來。我們不是地球的終結者,只是這個地球上的短暫過客。

  6. 正如老樹擁有它成長的紀錄,地球也保有它過去的歷史紀錄。這個紀錄不僅可見於它的深處,也可見於表面;在岩石上,也在地形上;這個紀錄可被閱讀,也可被傳譯。

  7. 我們總覺得要保存我們的歷史-例如:我們的文化襲產。而現在則已到要保護我們的自然襲產,即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的時候了。地球歷史的重要性並不減於人類的歷史。現在我們該學習如何去保護它,並且藉此瞭解有關地球的過去,細心品讀這本早在我們來臨之前就寫好的書:地質襲產。

  8. 我們人類和地球分享共同的襲產。我們和我們的政府,只是這些襲產的保管者。每個人都應該瞭解即使是輕微地損毀,也可能造成永遠無法復原的損失。任何形式的發展都應該尊重自然襲產的特異性。

  9. 第一屆國際地質襲產保育研討會的參與者,包括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百餘位專家,緊急呼籲所有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能夠顧及並且採取各種實際的行動去維護地質襲產,不論是透過立法、給予財務支援、或是組織各種相關團體。

四﹑什麼是地球襲產保育?

  地球提供人類社會各項活動所需的各種自然和生物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可取自地球的無機物質)。我們開採這些資源以供給日常的食物﹑水﹑熱能﹑居家﹑及交通等各項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從文化的角度評價地球的自然資源,因為我們冀望能夠不斷地探索各種媒介,用以增進我們對地球的過去及現況之理解。同時我們也視自然勝景為啟發靈感和美感的重要資源。因此,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有時候會互相衝突。一則視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育為滿足實際生活的需求;另一個則因自然資源為地球的重要襲產而保育它。後者的「襲產價值觀」(heritage values)無可避免地會與我們人類的歷史發生關聯。因為我們不僅可在未遭破壞的野外自然勝景中發覺各種自然之美,也能夠從人類所創造的地景中體會鄉村及都市之美。
圖可以概要列出視地球上的自然資源為一種商品,及視它為一重要襲產的兩種觀點的相異之處。人類對生物資源的態度也可畫出一個類似的圖表。目前各方關於自然資源的保育與永續發展仍有很多不同意見。永續發展是指發展不只要符合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不以未來子孫滿足他們生活需求的能力作為妥協。因此,地球襲產保育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襲產的保育,其中包括我們對地質和地形的瞭解,也包括我們從這些資源中所獲得的啟發和美感經驗。
地景和它的地質基礎決定了各種自然和半自然環境的基本架構,例如:地勢、微氣候、水資源的分配、及土壤類型等。具有特色的自然勝景是世界襲產保育的重要部分,而透過這些襲產的保育,也才能確保未來世世代代子孫都能藉由教育和研究,繼續學習地球的地質歷史和他們周遭的環境。同時,一般社會大眾也才有機會享受大自然之美。
地質和地景保育應將土地承載量、地方性保育工作的倡導、具有特殊價值景點的保育及公共意識、國際性保育等都納入考量。為了地球襲產保育能夠在各國、甚或全球推展成功,不論是地質學者或非地質學者(政治人物、規劃者、地主、開發者、野生動植物的保育人士及社會大眾)都應認可下列各項關於保育景點之所以被保育的理由:

  • 因為我們願意為人類的未來保存這些襲產;

  • 可從事各種研究以提升科學文明和工業水準;

  • 可訓練地球科學家;

  • 可提供學校作為戶外教學的場所;

  • 可作為許多休閒遊憩活動的理想地點(如蒐集、探穴、散步等等);

  • 因為各景點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和觀察野生動植物的價值,美麗的景致更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