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2013年全國地景保育研習班側記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2013年全國地景保育研習班」於10月22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的蘇格拉底廳舉辦,演講主題是「台灣的地質公園與地景保育」,由7位來自全國各地地理等相關領域教授與1位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代表進行報告。
 
    首先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以「台灣的地質公園與地景保育的理念與實踐」為題,談到台灣的地景保育從1985年推動至今,雖然已推動20餘年,然而現今地景的經營管理仍是必須強調的課題,尤其在氣候變遷下顯得越來越重要。也提到地景保育可朝以下幾個面向做努力:(1)安全的環境(特別是土地利用的規劃);(2)地景的珍貴認知(瞭解地景的成因並保護);(3)具體的保護措施;(4)相關的活動與宣導(相關課程的設計、活動、出版品)等部分。另外也提到地景保育的未來,希望台灣的地景保育能夠透過政府的橫向連結、學校的環境教育和地方政府的參與,以及各式出版品的宣傳,推廣台灣的地景之美到世界各地。
 
    第二場是師大地理系蘇淑娟教授以「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的調查成果與永續經營構想」為題,提到地質公園建立在”science for society”上,強調社會參與在地質公園的重要性,希望達成推動地質公園內地景保育、社區參與、環境教育和生態觀光等四大目標。另外,蘇老師提到過去調查澎湖地質公園的吉貝嶼和七美嶼,從事資源調查、資源SWOT分析、進行遊程設計,並訪問當地耆老如石滬的使用、龍喉的意涵、五營的分布、菜宅等特色文化,希望透過地質公園與在地文化的連結,推行生態旅遊,創造「微經濟」。之後,透過進行空間規劃,將每個區域劃分成核心區、緩衝區和永續發展區。最後,透過在社會基礎上的地質公園,鼓勵在地居民參與與管理,進而帶動地方發展,更以自己的家鄉為榮。
 
    第三場,由台大地理系李建堂教授講解「雲林草嶺地質公園的地景多樣性與地景旅遊發展」為題,提到草嶺地區由於921大地震後,褶皺、斷層、山崩等地形顯著,地景多樣性(geodiversity)豐富,包含山崩地景、瀑布地景、壺穴地景、峽谷地景、化石地景等多樣景觀。由於草嶺地質公園擁有豐富多樣的地景,因此當地也規劃一系列的地景旅遊方式,並用步道串連各地景資源,未來可作為環境教育的示範場所,達到地質公園推動生態、文化和自然等面向的發展。
 
    第四場,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李光中教授講解「地景保護區的協同規劃架構和案例─花蓮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為例」為題,提到IUCN地景保護區的概念可維持居民基本的產業發展,並以花蓮豐南村為研究區,透過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多次進行與居民等權益關係人會議,並提出規劃保護區時須尊重部落公約,透過在地知識、關係資源和行動力量三者,以里山倡議為借鏡,並以部落教室的方式,鼓勵長者傳承知識給下一代青年,作為環境教育的一部分。
 
    中午午餐過後,進行緊張刺激的「台灣十大地景票選結果暨頒獎儀式」,首先由林俊全教授說明台灣十大地景的評選過程:從91個票選名單中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網路民眾票選,第二階段為專家評選,各占50%。在第一階段票選部分,野柳位居第一,日月潭和玉山主峰分別位居第二、三名。第二階段專家評選部分,依照科學價值、對台灣重要性、稀有獨特性、多樣性和教育遊憩價值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分,結果仍以野柳女王頭位居第一。緊接著宣布台灣十大地景的得獎名單,先公布第四至十名依序為金瓜石、龜山島、月世界泥岩惡地、雪山圈谷、清水斷崖、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及大小霸尖山,最後公布前三名,以野柳位居第一名,玉山位居第二名,日月潭位居第三名。除了票選台灣的十大地景外,也票選出各縣市的代表地景。在宣布得獎名單的同時,各主管機關代表也依序上台領獎。最後,得獎單位以全體大合照紀念此刻,當大家拿起自己的獎牌那刻,除了象徵一種榮耀外,也代表著相關經營管理單位未來持續保護地景的使命。
 
    第五場是高師大地理系齊士崢教授以「推動高雄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地景保育研究」為題,首先介紹泥岩地形的特質,並透過監測如烏山頂泥火山、萬丹泥火山、蔦松泥火山的噴發狀況,推測下次可能的噴發時間。也透過監測過去30年不同泥火山的位置,推測泥漿噴發若越頻繁,噴發能量越小。泥漿噴發後因在地表快速蒸發而凝固,堵住噴出口,若噴發力道不足,泥火山即不再噴發。最後,齊老師提到泥火山的型態可視為地景受到侵蝕和堆積兩種作用所造成的結果,讓它自行發展也許是最好的保育方式,此可做為未來泥火山保育的參考方向。
 
    第六場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劉瑩三教授主講「台東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的社區參與及環境教育的經驗分享」,強調環境教育是將自然和人文系統融合很重要的媒介,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使社區成為重要推手,共同規劃課程。並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培訓,發展地質旅遊。也提到社區進行與政府單位的合作、各社區的交流等,並透過解說教材宣傳社區特色。
 
    第七場是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企劃課的許廣宗課長主講「馬祖地質公園的資源特色與規劃構想」,將馬祖的生態、戰地、宗教和建築等方面特色呈現給聽眾,例如提到俗稱「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此外,許課長也提到透過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依序以當地需求、博弈公投、安全需求、馬祖文化的理念,提出從參與到認同,並引用戴明循環和涵化理論,讓觀光客因喜歡馬祖而留居。最後進行有獎徵答,讓聽眾對於馬祖有更深一層的回顧。
 
    最後一場以師大地理系王文誠教授「如何推動地質公園的社區培力」為題,透過近期推行的網絡化社區營造,將社區參與的概念帶入地質公園,也即所謂「地質培力」的推動,由下而上推動地質公園。王老師並觀察台灣6個地質公園的社區參與狀況,以燕巢地質公園具備全程解說能力最具特色,以及觀察日本地質公園在地方參與中的努力,可引以為鏡。最後提到透過社區培力,促進地方發展和組織再造的重要性。
 
    本次會議讓大家對台灣六座地質公園及目前的地景保育概況有更深一層認識,期待政府與民眾以行動力愛護我們周遭的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