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特殊地景登錄-基隆河上游地區之壺穴
作者:
林俊全、林孟龍整理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系
內文:
一、地理位置

基隆河流經台北縣、基隆市與台北市,依據林朝棨於台灣地形中對於基隆河之上、中、下游的分法,從源流到三貂嶺附近為上游,三貂嶺到南港附近為中游,南港到入海口為其下游。從河流的源頭到三貂嶺以前基隆河的河水向東北方流,從三貂嶺到侯硐以北不遠處的河流往北流,接著轉了一個大灣,基隆河的河道由向北流慢慢轉向西南方流。基隆河的上游地區除了一小段位於瑞芳鎮之外,大致位於台北縣平溪鄉。

二、小地形景觀-「壺穴」

除了基隆河上游地區的三貂嶺至大華間有著密集的「壺穴」外,其實從八堵到平溪之間「壺穴」的小地形大都蠻發達的,如暖暖的壺穴也非常的密集。此地區壺穴的生成與地質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因基隆河上、中游之地質屬於中新世中期,其上層為南港層(砂頁岩互層),其下層為石底層(以砂岩為主),此兩層在瑞芳附近恰巧被基隆河所侵蝕、切割,因此在流水急湍處易沿著層理侵蝕,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壺穴。

此區終年無乾季,從附近的火燒寮,一地的年平均雨量可達6,700公釐的情況來看,可得到強有力的證實。在雨水充份供應下,流水的侵蝕能力旺盛,地形營力的作用在這個地區非常顯著,孕育了壺穴生成的良好環境。在基隆河上游的十分至七堵附近的河道,會見到許多大、小瀑布充斥於河道中。瀑布的水流日日年年不間斷地沖激著岩石,一個又一個的河成壺穴就在瀑布下慢慢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三、河成壺穴的介紹

河流中坡度較大之處,受到流水的沖激、漩蝕,會在河床硬岩上,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窪坑,稱其為河成壺穴。河成壺穴是被流水與流水搬運的物質經過長時期的磨蝕作用後,形成類似於圓柱狀的孔穴,穴壁大多平直,且在壺穴內常會有圓滑的礫石。壺穴的形狀除了受到鑽蝕作用的控制外,也和岩石的性質有關。在基隆河上游大部份單獨的壺穴都呈正圓形。河成壺穴通常出現在河流的凹部,如瀑布的底端;或者出現在急流多、漩渦多的地點。以河成壺穴的發生地點來看,河成壺穴的可能發生地點為:1.陡坡。 2.瀑潭中及急湍上。 3.瀑布下。 4.急湍上及瀑布下。

參考資料:

1.台北縣的特殊自然景觀,1998,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台北縣政府。

2.國民旅遊叢書「台灣風景區-主要河流、湖泊、瀑布景觀」,1987,交通部觀光局。

3.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通誌稿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