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的綠色清單簡介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編者按:本文取材自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WCPA)的綠色清單簡介(Green List- Protected/ Conservation Areas),翻譯並改寫而成。主要的目是介紹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相關的保護區運動的概念與推動方式。特此致謝,並歡迎讀者瞭解在台灣相關的推動工作與進展。

簡介
設立自然保護區是所有國家,不管在陸域或海域,保育自然的方法,在台灣就是利用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規的保護區、保留區等方式推動。自然保育對於未來人類文明不可或缺,因為它要確保支撐人類生活與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良好的因應、規劃和管理自然保護區,這三個環節是我們保護自然的利器。除此之外,它提供的利益擴及許多層面,包含:生態、社會經濟經 、文化和個人身心。對台灣而言,由於島嶼生態系的脆弱性,加上板塊碰撞、颱風豪雨等威脅,保護區的設立,尤其重要。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的綠色清單 (IUCN Green List of Protected and Conserved Areas)」是一個為彰顯保育能力發展所設置的計畫。

設置「IUCN 綠色清單計畫」的目的有二,第一是表揚全球妥善經營並有效保存資源的保護區;第二是增加其數量,增加保育的地區與面積。因為這些保護區為人類和大自然帶來了恆久的保育成果。因此計本畫試圖:
1. 訂定IUCN 綠色清單持續性標準,作為衡量成功的保護區 。
2. 確定IUCN 綠色清單計畫,提出處理方法,易懂並同時受到國際信賴。
3. 在那些加入IUCN 綠色清單計畫的成功的案例之中,產生合作和投資。

「IUCN自然保護區綠色清單計畫」(IUCN綠色清單計畫)的核心目標是:在所有參與的國家和司法管轄區內,鼓勵、協助那些保護區有效經營管理並具公正、合理性的推廣。
就長遠的目標而言,則是要增加全世界保護區成功案例的數目。也就是說要提升管制成效良好保護區的數目。這樣的目標可以透過下列方式達成:
1. 確保「IUCN綠色清單計畫和保護區設立標準」可以被接受與執行。提供適當的衡量準則來增強保育的成效,以及其公正性。
2. 將「IUCN綠色清單計畫」定位成一個可行的管道,來促進保護區保育功能的發展。
3. 對於承諾朝著「IUCN綠色清單計畫和保護區設立標準」努力的保護區,在其施行有效公正管理的同時,推廣合作和投資活動。

IUCN綠色清單的核心原則是一種以公益性出發的全球永續性標準。將永續性標準定義為:一個能夠衡量、闡述社會、環境和經濟活動的標準,或是整體綜合的標準。

具體來說,「IUCN綠色清單計畫和保護區設立標準」描述了17項評量標準,並分為四個部分,以及48個指標。作為國際間通用的基準點,它是成功保育的標竿,同時也成為改善表現、增進管理品質的動力。基於對IUCN的承諾,保護區的管理者需設法展現並維持環境保育的成效,並帶來真正的環境保育成果。儘管這份設立標準維持不變,每五年會被重新審核,以保障這份標準可以持續改善,作為國際間通用的基準點。

全球「IUCN綠色清單和保護區設立標準」的目的是:為自然保護區提出一個全球通用的基準點。以衡量是否透過有效又公正的管理,成功達到保育成效。「IUCN綠色清單設立標準」包含了通用全球的「組成要素」和「評分項目」。有賴於這些指標,保護區的表現才得以衡量與評估。這些是成為改善表現、增進管理品質的動力,同時也是成功保育的標竿。
這17項評量項目是全球都需要貫徹的永續保育標準,並且需透過集體的力量和努力才能完成。不過為了能夠於施行於各式各樣的情境,這份評量在提供通用準則的同時,也建議了一些方法來適應當地特殊情形。基於對IUCN的承諾,保護區的管理者也因此必須設法達到所有標準,以維持並展現一個高規格的環境營造和社會表現。因此, IUCN綠色清單認證達到所有標準時,都是針對保護區當地條件個別評估。

「IUCN綠色清單」的發展
IUCN從2008年就開始塑造綠色清單的概念。在2012年的世界保育大會上,IUCN發表了四個願望來支持綠色清單計畫的發展。其中一個願望(WCC 2012 Res-041-EN)期許未來能設定階段性目標和評分標準;另一個願望(WCC 2012 Res-041-EN)則希望綠色清單能修改,以認證海洋的保護區。在那之後,IUCN的WCPA(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保護區委員會和「全球保護區」計畫設計並測試一套新的保護區標準。他們在八個有司法管轄的區域測試,並將試行期成果發表於2014年11月於雪梨的世界公園大會。當時共有25個保護區得到綠色清單前置認證,以表揚他們的成就。

直到2016年的夏威夷的世界保育大會,IUCN正式發表了綠色清單標準,其中包含基於2015年和2016年全球討論標準的結果,還有總計畫施行後的適應調整。除此之外,在那次大會又發表了三個新希望來支持一切的運行。

「IUCN綠色清單計畫和保護區標準」
IUCN綠色清單標準可歸納為四個組成因子。這些組因成子的基礎為:妥善的因應、完好的設計和規劃、有效的管理。這些加起來即為第四個因子:成功的保育成果。每個組成份子都含有一系列的評分標準和項目來衡量成效。

貫策全球;連結當地
這份評分標準要於全球貫策,尚需眾人的努力來完成。所謂一個得到「綠色清單認可」的保護區,是指它正在努力在四個項目中達到所有評分標準。在那些採納綠色清單保育區規範的國家或地區,綠色計畫是透過司法途徑來運行。在執行過程中,IUCN綠色清單計畫保留一些彈性,給各地自由完成各項標準。在各項評分標準中,IUCN秉持著所謂的「通用指標及其相關證明」。但施行於各地時,各主管機關可依當地情形修改。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通用指標及其相關因子」是一種地域性的因子時,可以有些變通。關於判定的方法,準則已經被詳細的列於IUCN綠色清單使用手冊中,以供參考。

確保和進化(保育成效的確保與後續提升)
保護區的綠色清單狀態
所有希望完成綠色清單的保護區,必須展現並維持他們的運作成功。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申請階段
在第一階段,保護區對綠色清單的承諾是自願式的。這個承諾包含了全球的關注和開始申請過程。這個階段確保了保護區符合了所有的要求和條件。接著保護區們通過一個初始的審核,並開始試圖達到所有指標。一旦它們展現成功可能性後,保護區將會得到一個具有廣大作用的援助,以協助他們完成目標。這份援助是由專家審核小組所核可的。在這個階段,保護區管理員將需要了解各種潛在必要處理的議題。
2.候選階段
一旦一個保護區被接受是候選保護區,便進入第二階段,並被全套的「IUCN綠色清單計畫和保護區標準」檢視。這個候選階段時間依照需要被處理的議題而定,可能耗時幾個月,甚至幾年。一旦完成,候選保護區便能晉級被提名。提名過程包含了準備和呈交一份完整的匯報檔案,以回應所有標準的評分項目。這份匯報將會被專家審核小組(EAGL)評估,並由一位EAGL代表去現場實地探訪。同時匯報也會被獨立的評審認證(這些評審由ASI訓練並派遣)。基於這些審核結果,最後決定將由IUCN的綠色清單保護區委員仲裁。
3.綠色清單階段
一旦候選保戶區被認可為「綠色清單狀態」,IUCN會給它的管理和代表一份認證。該地區將能夠使用綠色清單保育區的Logo,並在規範下標榜其綠色清單認證。除此之外,IUCN會將其視為一個全球保育的典範,並為它宣傳。在世界遺產保護監測中心(WCMA)的世界自然遺產資料庫(WDPA)上,也會有這些保護區的小檔案。在一個保護區達到所有標準後,IUCN綠色清單保護區的審核重心,將會放在支援該保護區的維護機制。一個中程審核將會在各保護區實施,除了綠色清單本身的因素以外,利害關係人以及社會觀感也會被採納,列入考量。IUCN綠色清單使用者手冊也收錄了一些解決方案,讓過程中潛在的衝突或不公平對待能得以解決。

在頒發認證的最後一年,認證單位必須著手進行必要的調整,確保保護區持續成功達標。完成調整更新手續後,保護區通常會繼續得到五年的認證。但如果保護區面臨新的挑戰無法通過,將回到候選階段,並會被鼓勵發展出一個具體的改善計畫,以便在重新提名後,重獲綠色清單的認可。

任何對綠色清單感興趣的關係人,都可透過email (greenlist@iucn.org) 聯絡IUCN的全球保護區計畫,取得更多資訊。

以上簡短說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綠色清單的概念與推動。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保育工作。透過這些指標的概念,嘗試讓台灣符合IUCN的推動概念外,也能為台灣保有一片綠地。當然這樣的概念,必須有政府保護與實踐的決心,更需要所有權益關係人的參與,同時也透過這樣的努力,得以善盡地球村一份子的角色。我們期待政府相關部門,可以以這些指標,當作努力經營管理的目標,做好規劃與經營的基本功,讓台灣的自然保育能昂然立於世界的保育版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