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野柳的地景
作者:
楊嵐雅
作者說明: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內文:

野柳位於台灣北部金山、萬里之間,為西南、東北走向突出的狹長海岬,岬長約1600公尺,寬250公尺。行政區隸屬台北縣萬里鄉,可由北部濱海公路2號省道抵達。

野柳地區因地層及地質構造排列海岸線的方向接近於垂直,地層剖面相當清晰。2000萬年前,東亞大陸棚處於地殼張裂狀態,在海棚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被河流搬運來的沈積物,堆積於盆地內,並在盆地中形成了厚層的沈積岩,野柳的砂岩就是在此時沈積形成。長期深埋於地底,所受的溫度與壓力,使沈積物被壓密且膠結成堅硬的岩石。有時某些礦物質,在沈積層中產生集中現象,造成砂岩膠結程度不同,而在砂岩中形成特別堅硬的結核。

這些由沉積岩組成的岩層,大都具有接近平行於水平面的層理,直到600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將台灣北部地底的岩層逐漸推擠並隆起。野柳砂岩也逐漸出露地表,地層中包括沈積岩與火成岩。

造山運動的擠壓力量也使岩層出現斷層。經過地殼活動,將原來成層的構造經過撓曲、扭曲、褶曲等作用,變成複雜的構造,發生傾斜隆起,又因這裡的地層軟硬相間,經過了差別侵蝕,成為東緩西陡不對稱地形-單面山。因為野柳區的單面山群走向與海岸線直交,所以一些山背凸出成岬角,谷地凹入成小灣,野柳岬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岬角,在景觀上由於凸出於海而顯得非常醒目。

野柳地區的地層主要為新生代中新世野柳群大寮層(請參閱附圖),分布於龜吼村至國聖埔海邊,是構成野柳岬的主要岩層。這些沈積岩經褶曲作用使其成為地層走向為北60°東,傾角為東南向25°。

地層中含有孔蟲、貝類和海膽等生物化石,所以可以推斷當時的沈積環境是在淺海環境下堆積而成。此外,地層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由淺海生物挖掘的孔穴,之後被沙粒充填成沙棒,也就是「生痕化石」。所以野柳地區不僅具有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也有由生物活動所遺留的化石,這是相當特殊的。

在野柳地區,由於地層岩石特性、節理系統,加上風化、海水侵蝕、地殼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許多的罕見小地形地貌景觀,極為珍貴。如單面山、蕈狀石、女王頭、薑石、燭台石等,具有研究價值、教育解說與觀光旅遊。以下就是野柳地區地層與特殊地景的介紹。

(一)野柳的地層

在野柳地區出露的岩層主要是砂岩,在地質上屬於「野柳群」中的大寮層。所謂野柳群是指台灣西部中新世最早的一個沈積循環內的兩個地層,即是木山層與大寮層。前者是含煤的濱海相;後者是海相地層。野柳群僅分布在台灣西部山地的中北部,到了南投西螺溪以南不再出露地表。

在早期的中新世沈積循環內,大寮層是一個海相地層單位,直接沈積於木山層之上。本層是由市川雄一在1930年命名,它的標準地點位於台北縣三峽鎮附近的大寮。整個地層由上而下依序為砂岩、頁岩、鈣質砂岩與砂、頁岩互層。

在台灣的最北部,大寮層的中段有一個石灰質砂岩段,厚約50~60公尺。此段常造成明顯的同斜山脊(單面山),常沿著北部海岸成為突出的海岬。最著名的海岬即是野柳岬,也是野柳群的標準命名地點。採用這個塊狀砂岩段當作中段,大寮層就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岩段。(何春蓀,1986)

(二)地形景觀

1、單面山

野柳岬的岩層由一層層的砂岩堆積而成,岬向南側傾斜的斜面就是砂岩層的「層面」。原來的砂岩岩層是水平堆積的,經過地殼變動後,水平的岩層受到擠壓,產生褶皺而傾動。由遠處望去,野柳岬凸出於海上,一側較陡而另一側較緩的單面山是十分顯著的地貌。

2、蕈狀岩

蕈狀岩的頭部與頸部的砂岩不同層的砂岩。頭部的砂岩比頸部的砂岩堅硬、較不容易受到風化侵蝕,所以比較大;頸部砂岩相對較軟,也就容易被侵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女王頭。

野柳地區的蕈狀岩主要分布在野柳岬一區與二區的西北側,其頸部的長短粗細與蕈狀岩所在的位置息息相關,愈前排(西北側)的蕈狀岩頸部愈細長,愈後排(東南側)的則頸部愈粗短,最後是「無頸」蕈狀岩。蕈狀岩受到風化與侵蝕作用,頸部會愈來愈細,最後會斷裂。

3、燭台石

燭台石上突出的「結核」,因為特別堅硬、抗風化力強,所以旁邊相對軟弱的岩石被侵蝕後,顯露其外。常見構成「結核」的礦物有碳酸鈣、黃鐵礦與褐鐵礦。

4、豆腐岩

豆腐岩的表面由兩組近乎垂直方向的解理所形成。通常兩組節理面極少相互垂直,都是呈斜交狀,方整塊狀較為少見。

5、風化窗

風化窗是指由風化與侵蝕作用在岩石上所構成的窗形凹陷,在野柳地區許多砂岩表面都可以觀察到風化窗小地景。

6、海蝕溝、海蝕洞與海蝕凹壁

海蝕溝、海蝕洞與海蝕凹壁是由海水沿岩層的節理與弱面侵蝕所形成的地景,在野柳地區十分常見。在遊客漫步野柳經過的小橋就是跨越由侵蝕作用所形成的海蝕溝。

野柳的地景除了供科學研究之外,也具有教育及觀賞的價值。野柳特殊地景是一種非再生資源,稀有又珍貴,值得人類愛惜與保護。

參考資料

何春蓀,1986,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http://www.nmns.edu.tw/New/PubLib/NewsLetter/90/163/10-1.htm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