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二十七)幻燈片專輯
作者:
台大地理系台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二十七)

編者按:
綠島位在台灣本島東南方,為呂宋島弧最北端的火山島。受到火山活動、海水侵蝕與生物作用的影響,具有相當獨特,在台灣本島罕見的地形、地質景觀。除了自然景觀外,綠島也因政治、歷史的發展,而有獨特的人文景點,因此在台灣解嚴、綠島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後,快速成為重要的觀光據點。然而綠島腹地狹小,且島上的交通幾乎都以摩托車為主,對環境的衝擊相當大,遊憩設施的建造更使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因此本期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以綠島為主題,期望透過環境的介紹,使讀者了解綠島的環境特色與目前面臨的問題。

歡迎對這些幻燈片有興趣的讀者,由下列網址免費擷取作為非商業用途使用。(http://tgru.geog.ntu.edu.tw)
綠島位在台灣本島東南方,距離台東市33公里,為呂宋島弧最北端的火山島,面積約16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離島,僅次於澎湖、蘭嶼及漁翁島。綠島原名包括火燒島、雞心嶼與青仔嶼等,但1949年,台東縣長黃武鴻認為火燒島名稱不雅,因此呈請改名為綠島,內政部因而於該年8月1日核准正名為綠島,以提倡造林綠化之工作,鄉民並每人植樹一株做為紀念。

綠島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潮濕多雨且多風,年均溫為攝氏23.5度,全年強風天多達160餘天,年雨量多達2,498公釐。潮汐方面,由於四周為太平洋暖流(黑潮)所環繞,海水深度深,且海岸地勢平坦,因此潮水漲落不劇烈,平均潮差約為1至2公尺,僅颱風侵襲時海水漲落劇烈,容易造成岸邊道路設施的破壞。

綠島因為屬於火山島嶼,受到火山作用、海水侵蝕作用與生物活動影響,具有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台灣本島的形成,是因東南側的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造成,每年移動約8公分。綠島則為菲律賓海板塊前緣的火山島,全島主要由丘陵構成,坡度30%以上的土地約佔60%,最高點為火燒山(海拔281公尺)與阿眉山(276公尺),位在島嶼中部。

由於綠島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周又為海水環繞,因此具有台灣典型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與諸多特有種生物。綠島四周為裙狀珊瑚礁所環繞,與墾丁同屬全台灣珊瑚礁最發達之地區。潮線以下全無沙灘,除了西北邊的中寮聚落所在位置有帶狀平地外,海岸多為起伏不平之丘陵,海崖高度介於30至200公尺間。

地質的部分,全島均以安山岩與火山集塊岩為主,年代介於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之間。安山岩為火山島弧常見的火山岩,尤其環太平洋地區,顏色為灰至淺灰色,外觀呈現明顯的斑狀組織,主要組成礦物為斜長石、輝石與角閃石。由於安山岩的揮發性氣體含量多且黏滯性大,因此火山噴發時威力大,岩漿凝固後以火山集塊岩與熔岩較多。集塊岩則為大型火山物質形成的混合岩塊,其定義為至少含有75%的火山彈,外觀呈現火山熔岩碎塊混合在火山灰基質中的型態。這兩種岩石在綠島都相當容易看見。

除了上述介紹的景觀,綠島的特殊地景還包括:石灰岩洞穴、海階、海崖、海蝕洞、海蝕柱、峽谷、沙丘、潟湖等。當地最著名的石灰岩洞穴為「觀音洞」,是隆起的珊瑚礁長年受地下水侵蝕而成的洞穴,當中有小規模的鐘乳石與石筍。洞穴名稱的由來是因其中有一座石筍狀似觀音像,高約120公分,因而得名。

綠島因為冬季東北季風強烈,風力強勁的日數亦多,因此風浪大,海崖地形發達,包括海蝕洞、海蝕拱門、海蝕柱等。知名的海蝕洞以馬蹄橋一帶、柚子湖、楠子湖最為著名;睡美人岩、樓門岩屬於洞穴兩側已穿透的海蝕拱門地形;海蝕柱則主要分布於帆船鼻、海參坪、柚子湖、公館等地。

綠島海岸以珊瑚裙礁為主,沙灘少見,主要分布在柴口、中寮、大白沙一帶。唯一的沙丘地形則出現於柴口、中寮等地。紫坪有小面積的珊瑚礁潟湖,於台灣相當罕見,因台灣的潟湖多分布在本島西南沿海,是由沙洲堆積而成的洲潟海岸。

除了自然地景外,綠島也有獨特的人文、旅遊景點,如綠島燈塔、綠島感訓監獄、朝日溫泉、中寮海濱公園、遊艇港等,因此逐漸成為觀光旅遊興盛的景點,尤其浮潛和搭乘潛水艇最受歡迎。綠島於1990年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管理中,民眾可藉由飛機或客輪往返台東─綠島間。目前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摩托車,環繞16.3公里長的環島公路一周,約需1小時。

雖然綠島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發展觀光活動,但隨觀光活動而來的地景保育、環境承載問題,便成為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期幻燈片期望透過綠島景觀的介紹,使讀者了解綠島景觀的特色與面臨的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