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都市保護區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臺灣地形研究室修正說明:
    本篇文章源自高雄師大地理系何立德教授之文,經同意改寫並加上文字登刊,因此以何教授之名刊登。經何教授來函,說明該引用加上其他文字說明,已非其原意。因此本刊將作者改為台灣地形研究室,並向何教授致謝。並對編輯部的錯誤,向何教授及讀者致歉。
臺灣地形研究室編輯部
104.10.10敬上

一、都市保護區

      都市保護區是「位於較大規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內部或邊緣的保護區(protected areas in or at the edge of larger population centers)」。

      根據IUCN的定義,保護區指的是一處具有明確地理範圍的空間,透過法令或其他有效的方法加以確認、專用與管理,進而達成保育自然、相關生態系統服務與文化的價值。

      因為各地狀況不一,在這種情況下,「邊緣(edge)」很難清楚定義。就本書而言,都市(urban)與郊區(suburban)並無差別,兩者都認定為都市。而「都市近郊(peri-urban)」、「都市邊緣(urban fringe)」與「鄉村邊緣(rural fringe)」指的都是都市外圍的鄰近區域。如果邊緣緊鄰荒野地區,有時也會使用「荒野地-都市介面(wildland-urban interface, WUI)」這個詞彙。「較大規模的人口聚集中心(larger population centers)」的規模可從城鎮至巨型都市(megacity)。

      都市保護區並不是正式的國際保護區命名與經營管理分類。然而,有些國家的政府使用類似的詞彙。

      例如在芬蘭,2000年公告的土地使用與建築法(Land Use and Building Act)中,特別允許指定「具有都市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自然區域」為國家都市保護區,目前都市保護區的全球調查仍然缺乏。世界保護區資料庫(World Database of Protected Areas, WDPA)雖然包含了許多都市保護區,但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因此,世界保護區資料庫的互動網站(Protectedplanet.net)中的地圖,有助於界定位於都市化地區內或邊緣的保護區。

二、不同類型的都市保護區

      在IUCN的保護區管理分類中,大部分的都市保護區屬於第二類的國家公園 (Category II: national park)或第五類的地景/海景保護區(Category V: protected landscape or seascape)。然而,在第一類(嚴格的自然保留區)至第六類(永續資源利用保護區)的保護區類型中也都有都市保護區的存在。

      在其他國際計畫劃定的保護區中,都市保護區還包含了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世界遺產景點 (World Heritage Sites)、UNESCO地質公園(Geoparks)、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 (Ramsar sites)與生物圈保留區 (biosphere reserves)。

三、都市保護區:它們為什麼重要?

      在快速都市化的世界中,都市保護區因為具有下列理由而顯得重要:

1. 促進人類的健康與福祉。
在大自然中遊憩對人們的身心有所幫助。大自然是人類基本的福祉。最重要的是,為了身心發展的健全,孩子們需要有接觸大自然的直接經驗,對於社會互動來說,都市保護區是重要的公共空間,推動社區的和諧。

2. 幫助都市民眾建立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都市保護區連接了都市的人們與鄰近周遭環境、區域與地球。

3. 為自然保育營造都市選區。
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目前居住在都市地區。保育活動需要都市選民的支持與捐獻,但都市地區的人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愈來愈少。當民眾知道保護區的價值之後才會珍惜它。唯有當居住在都市的民眾關心自身居住的環境時,地球上最原始、最偏遠的地方,與最岌岌可危的物種才會受到保護。

4. 提供機會學習自然與永續性。
學校、青年團體或成人團體(如鳥會)經常使用都市保護區進行自然教育活動。在地的大學利用都市保護區進行教學與研究。都市保護區同時也提供很好的機會來展示與推廣良好的環境行為。

5. 提供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
都市保護區通常提供多種的生態系統服務。這些服務包括:供應與儲存乾淨的水;保育海洋與淡水魚類;降低空氣汙染;減少疾病傳染的風險;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6. 對都市內的綠色公共設施有所貢獻。
 今日,許多都市計畫提供綠地空間網絡以增加都市生活品質。都市保護區可以是綠地空間網絡中必要的錨點 (anchor points),綠色公共設施裡的關鍵要素,透過都市紋理中的連結與表面加以串聯。

7. 對緩和氣候變遷有所貢獻。
 如同其他自然保護區,都市保護區可以增加碳儲存與取用。加強氣候變遷的回復力。回復力 (resilience)在這裡指的是一處生態系統在面對干擾時,能維持本身生態、化學與物理功能的能力。保護或復育都市內部與附近地區的自然環境,可以增加都市面臨風暴、洪水、海水面上升、海洋風暴潮、與泥流等災害的回復力。除此之外,許多證據顯示生物多樣性本身可以增強生態系統的回復力。

8. 保護受威脅的物種與棲地。
許多都市保護區包含了地域分布限制的動植物特有種(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曾發現的物種),以及只在都市保護區內或附近發現的天然族群類型。

9. 透過觀光旅遊收入支持地方經濟。有些都市保護區吸引眾多國內與國際遊客。

      以台灣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正好位於台北都會區的邊緣,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至2015年,恰好30週年。在過去的30年裡,正好是一個台灣對生態保育、地景保育有不同的視野的階段。由火山形成的特殊生態系以及地形特色,形成北部地區非常重要的保護區,但也面臨極大的遊客需求。從每年的花季,可以看出其提供市民抒解身心的功能。另外,還可以看到許多24小時經營的溫泉,更提供市民在很短時間就可以從都市環境接近大自然的環境,對一個都會區而言,其功能不可言喻。

      而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促進市民的健康福祉,幫助市民建立地方感外,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因此我們對都市保護區的設置與管理,更無法掉以輕心。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許多環境議題,必須有更好的共識,這也是推動生態保育、地景保育的最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