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濟州行腳
作者:
許廣宗
作者說明: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內文:

一、濟州島背景資料
濟州是大韓民國西南部的島嶼地方行政區,濟州特別自治道(韓語:제주특별자치도/濟州特別自治道 Jeju teukbyeol jachido */),簡稱濟州道。由濟州島及其附屬島嶼組成,總面積1847.2平方公里(約台灣的5%),人口超過55萬(約台灣的2.4%)。濟州道行政區域分為2個市,首府是濟州市。坐標:33°22′00″N 126°32′00″E,位於台灣的東北方。
濟州島是由第三紀末開始的許多次大陸架火山運動形成的火山島,有著獨特的火山地質面貌。濟州道是韓國最大的旅遊度假勝地。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200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以漢拏山為中心的火山體形成於第四紀。火山口噴出的玄武岩岩漿從山的東西兩側流向海岸,部分地區形成平坦的熔岩平原。濟州島大部分地表覆蓋著玄武岩、黑色火山岩、石英和由熔岩風化形成的火山灰。濟州道全境因此均勻分布著熔岩。濟州道分布著400餘個大部分高度在100米左右的子火山。
濟州道的畜牧業很發達,草地面積達到6.6萬公頃。濟州道本地物種「濟州馬」是一種個頭小,但力氣大的獨特馬種,為濟州道天然紀念物。濟州道周邊海域,水產資源豐富。水產業也是濟州道的主要產業之一,其中海女的潛水漁業占有相當的比重。濟州、西歸浦、成山浦和翰林等是濟州道的主要漁村。

「濟州十景」又稱「瀛洲十景」包括「城山日出」、「靈室奇岩」、「正房夏瀑」、「紗峰落照」、「橘林秋色」、「綠潭晚雪」、「山房窟寺」、「古牧馬」、「山浦釣魚」、「瀛丘春花」。
位於濟州島東端的城山日出峰是10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而形成的一個火山丘,海拔182米, 是世界上少見的保存完整的海底火山丘。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濟州島石爺指的是韓國濟州島的一種特有的石像。在韓國濟州島方言裡,意思是「石製的爺君」。

二、行程安排及簡要介紹
以下是本次的簡要行程:
第一天 桃園/濟州-龍頭岩-濟州國立大學;第二天 石頭公園-石頭博物館-萬丈窟熔岩洞;第三天 海女博物館-城邑民俗村-海灣~海女表演-城山日出峰;第四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拒岳濟州世界自然遺產中心-天地淵瀑布-獨立岩-偶來市場;第五天 濟州/桃園07年3月的濟州島行腳,由此開始!第一天搭廉航,位置有點狹窄,到達濟州島是上午十點,但緩慢的通關速度花了約一小時出關。
第一站出發往龍頭巖,看到這個名字,我不由得遙想當年在蘭嶼龍頭岩作實驗的日子,這兩個地方除了名字其他有像嗎?蘭嶼大部份是安山集塊岩,而濟州島龍頭巖主要是玄武岩,說實在,蘭嶼的龍頭岩大氣多了。

一到龍頭巖就看到了濟州島的石頭爺爺,導遊金帥先生,馬上介紹了摸鼻子生男、摸耳朵生女、摸肚子發財、摸肩膀健康的祈福指南。同行的行動派馬上施展老樹盤根,所有願望一次滿足!!有兩個東西很吸睛,但來不及嚐試,其一是甘蔗冰淇淋,沒有甘蔗,甜桶杯製作成扭曲的油條狀,冰淇淋灌注其中;另一個則是生海鞘,由海女從海裡撈起來,生切片上桌…
下午前往濟州大學,是師大地理與該校歷史系的交流活動,師大學生用影片和英語簡報做台灣的介紹,濟州大學則介紹濟州, 中場之後,學生們去參觀濟州大學,地質公園夥伴則和濟州研究院交流地質公園的推動經驗。林俊全老師呈現台灣地質公園網絡的推動結果,濟州研究院則對濟州國家公園的推動做了介紹,由於地質公園強調居民參與的概念,所以在國立公園的範圍擴大的前置作業中,與居民的公聽會及交流是推動中重要的步驟,由於濟州是特別自治道,所以不管是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都由自治道政府主導推動,比較沒有行政單位間的競合問題。

第二天出發,前往濟州島的山麓看石頭,一個以火山為主體的島嶼,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不少的器具、建材都與火山岩相關。早上去石文化博物館,廣大的園區即便什麼都不看晃一圈也要一兩個小時吧?!未進園區之前的洗手間,應該是仿濟州傳統建築型式的建築,內部空間頗大,和園區一樣,有很多留白之處。
整個景區囿於時間,我接觸到三個部份,一個是以雲門台婆婆神話為主軸的石雕群,一區則是舊時用的器具、門框與石頭爺爺,花最多時間的則是博物館。園區很大,要從售票口走到博物館,也走了要十來分鐘。這段路程中除了簡單空曠自然起伏的地形之外,就是用一個一個石雕配合解說牌,把雲門台婆婆及500將軍的神話故事做了簡單的介紹。
博物館內部有奇石、標本、石雕及科學研究成果的展現。建物本身是半地下結構,不知道是自然地形運用或人工開挖而成,屋頂上方是一個淺盤型的大噴水池,在大片平緩的坡地間,頗具畫龍點睛的效果。進入博物館可以看到展廳,明確的動線規劃讓人可以輕鬆自在的看展,特展間是當地的奇石展,廣闊的展間讓人在欣賞奇石時品味所謂的賞石五訣,鄭板橋先生的「醜而雄、醜而秀」、米芾先生之「瘦、皺、漏、透。」,在這些火山石中如何體現~。

中央大展間一入門馬上被巨大的濟州島立體模型吸引了目光,上方天花板是水池的底部,更讓這個佔據展間中心的模型呼應了雲門台婆婆創造濟州島的神話故事。周遭的展板有濟州島型成的地質作用、地質研究的岩心標本、濟州島重要的地質事件研究...等,包括濟州島水資源利用的工程規劃,都有簡要的介紹。但是我們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在地調所陳兄生動的解說之下,匆匆瀏覽了展間內容,也有頗多的收穫。

囿於時間向外移動,廊道間首先展示了左右各一列的巨大火山彈,走過這一排天然的巨石之後,一個轉彎是人力加工後的各種石製藝品,結合了實用及美感的展現,走出博物館,由另一條路走向出口,沿途的石磨、石臼、門框、石頭爺爺…等,有些是舊物,有些是仿製品,在露天的場域下有著另一種滄桑迎面而來。一個上午的時間,仍有另一個展館沒時間進去參觀,整個場域的餘裕及未來的發展空間都已留控。
第二天下午走萬丈窟熔岩洞,在別人部落格上看到這麼專業的介紹(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86703581-%E6%BF%9F%E5%B7%9E%E5%B3%B6%E4%B8%96%E9%81%BA%E4%B9%8B%E6%97%85%EF%BC%8D%E8%90%AC%E4%B8%88%E7%AA%9F),對於這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熔岩洞我實在有和李白登黃鶴樓時「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心情,僅放上幾張照片讓大家賞析,至於這個景點的動線和規劃,則留待參訪心得供大家參考。
對濟州島而言,海女不單純是一個傳統行業。第三天到了海女博物館,看看博物館的展品,慢慢理解了一些下面的課題:
這個元代開始放牧軍馬的島嶼,如何靠海吃海?而韓國在19、20世紀的政權動盪,對這個傳統的流放之地又有什麼改變?

到了海女博物館,一下車停車場旁石塊堆疊造型的公廁,就開始舖陳海女的相關知識。其實海女的出現,第一個就是因為生活需要,第二個是自然條件。孤懸在海外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讓濟州周遭的海水透明度極佳,洋流系統造就了近海區域豐富密集海洋生物,而火山礁岩的堅硬不規則,讓人工採集成為最有效率的漁法,成就了濟州的海女文化。其實整個海女博物館想要表現的概念,我所捕捉到的可以用下面節錄的報導文字呈現:

濟州地方政府於2011年起推動海女文化申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10月推薦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0日,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於伊索比亞舉行會議,正式將濟州海女列入名錄。海女是不使用潛水裝備,以徒手方式潛水捕撈的女性漁民。在朝鮮李氏王朝時代,海女是「六大苦役」之一,過去長時間遭受各種歧視。但在日本侵略韓國時, 海女也參與大規模的女性抗日運動,1931至1932年間共舉行238次示威,1.7萬人次參與,此次濟州海女成功申遺,她們的堅強意志與抗爭精神也更廣為人知!"

海女由早期的白布衣、瓠瓜浮具,到現在的潛水衣及浮球。為生活下海被視為低下的行業,但女人為了家庭的堅忍,在早期男尊女卑的社會背負絕大部份的經濟責任。而外在的的歧視也讓海女彼此間的連繫更緊密!在早年的取暖的矮牆內,世代傳承,透過在地宗教支撐起對海女生活的希望,讓濟州這個流放牧馬之地可以頑強的生存下去。

接下來去了城邑民俗村,由一位海南島嫁到濟州的大姐來導覽。由門口的木棍擺設方式的含義談起,進而說明石頭爺爺是早年女多男少的濟州的陽具崇拜希望得男,再轉到海女老而彌堅的身手是怎麼來的,說服大家千金買馬骨~
下午前往城山日出峰,這個地點可是有地質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新七大奇景、韓國天然紀念物及濟州十景等等的名號掛在頭上。位置在濟州島的東側,火山口的地質地形是基本賣點,在不建造大規模展館提供解說資訊,巧妙的把世界非物質文物遺產的海女活動結合海鮮賣店放在園區海灣,又把騎馬活動放在空置草地上,呈現濟州的歷史事件。而且這些東西都是成功的商業活動,其中海女表演更保留了海女歌謠,這些如果是規劃設計出來的經營管理,著實讓人深深敬佩。

城山日出峰的整個園區的停車場、賣店及商店街,安排在售票區域之外,但位於出入必經動線,再加上方便的公共交通路線串接,不由得欽佩整體安排的到位。在步道中途設置的AED等設施,管理單位在日常的經管上,更必須落實定期巡檢更換,這種無趣的工作卻是高品質服務的基礎。

晚上則和同行者前往東門市場,市場永遠是反應庶民生活的好地方。東門市場基本上已經觀光化,結合了熟食、魚市及特產,服飾則在地下街之中。東門市場很熱鬧,基本上就是觀光化的夜市。市場的動線、分區及攤位區隔,可能是經過多年的實務操作,已經到達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基本上商店街並沒有外語能力特強的販賣人員,但基本上阿拉伯數字和英文標示是個好東西,再加上市場都是實物展示,交易可以很容易達成。熟食區十分乾淨,但海鮮店的部份走道十分潮溼,但並沒有很重的魚腥味,這點很厲害。回程一路沿地下街往回走,不到九點服飾店都關得差不多了,其實相較之下,台灣的夜市更有活力。

第四天因為積雪而取消了漢拏山御里牧-威勢岳登山行程,改去拒文岳的濟州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本身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展館,但因為沒有事先預約,無法去周遭的步道領略拒文岳的風光,頗令人扼腕。
拒文岳濟州世界自然遺產中心的展館對濟州的地質、地形、動植物有全面的介紹,也針對濟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部份有重點式的說明。而展館所有的展板至少的是英、韓文對照,而摺頁、影片大概是韓、英、簡中及日文四語。展館有不少互動式的解說設備,但有不少是故障的,這一類的陳展如何可以維持百分之百的妥善率,其實對各管理單位都是困難的挑戰。而展品可以用實品、標本或仿真的方式呈現,後面的科學研究及各種工藝的處理都要長期的努力並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展則是當地的攝影作品展示,恰好讓我們觀賞了濟州島各地點的四時風情。

外側陳展的火山岩火山彈讓旅人馬上感受濟州島的地質特殊,很是簡單而有效的布置。館外的三冠王標示,是驕傲也是責任,所有重要景點的一致性營造出一種不虛此行的意象。
車行天地淵,來的時候正當花季,這一季的繁花錦簇恰巧被我們逮著了,這時候再說什麼好像都是多餘的。
這個景點人工化的非常徹底,平坦的人行步道、四語的解說牌、有橋及魚梯。
路燈上黑色的雙喜,不知道和天地淵的龍珠傳說有沒有關係?

獨立岩的停車場不大,其實是一條沿海崖的步道觀賞海灣中聳立的險礁,有將軍岩、奶奶岩等說法。但重點是它是大長令拍攝的重要場景,現場除了大長今,沒看到什麼解說設施,但沿著步道一路走,沿途有很多的濱柃木、椬梧、通草,甚至還有一座不知道是別墅還是渡假村的建築群,很合適無意識的漫步,享受海崖上的森林浴。

最後到來西歸浦市的偶來市場,其實和東門市場有點像,有不少熟食可以採買,中午只吃紫菜飯卷的大家都填了填肚子~
最後一天就是上機回家,濟州的機場沒什麼免稅店及餐廳,但幾個宗教的祈禱空間安排得很好。

三、參訪觀察與思考
(一)龍頭巖作為一個機場旁的景點,我想在行程安排上通常都是第一站前往,而景點的自然資源上,是火成岩露出的海蝕平台、象形的岩石、人文資源有海女,再加上規劃了海鮮、賣店、餐廳、停車場.....等。解說牌做到中英日韓4語,基本上該有的好像都不缺了。這個點我沒有跑去廁所,不知道設備及清潔維持的如何?也許這個景點不大,沒有令人驚訝的景緻,但交通的便利性及濟州島的重要元素一應俱全,又有碧海藍天,算是在旅遊過程中非常好排入行程的點。
(二)石文化園區整個區域應該都是用濟州島當地的火山岩舖設地面,我其實很好奇岩石那裡來?採石場?在號稱四冠王的濟州,當地居民、學者等又是怎麼看待採石這件事?會像美彌一樣把礦業視為地方的重要產業?或是像台灣一樣,當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石文化園區入園至博物館的動線,對濟州島的神話源起自然有了一些概念。我一直覺得所謂的陳展,神話、故事、鄉野傳說、官野史、巷議街談與科學理論、證據、有考證的文史資料,巧妙的架構在一起才能勾起參觀者的興趣並且完整的舖陳出陳展的主題,而走過這段道路,正是由神話走向科學的展示。
(三)萬丈窟熔岩洞這個景區有完善充足的停車空間,所有的衛生設備及賣店,都集中在停車場往洞穴入口的動線上。基本上地面絕大部分已經公園化,所以整個地面設施滿足無障礙的條件,但似乎沒有專門的展間及遊客中心,以一個世界自然遺產來說,似乎可以再強化這部分。在地面的展館可以就熔岩洞的成因、研究成果及重大地質事件做一個串連。洞穴內開放部分的照明、解說及人行步道,看得到管理單位的用心。在不破壞洞穴內部氛圍的考量下,最低照度的照明設施及 led 燈具的使用,保持洞內溫度及必要的光源,而地面的整理也儘可能不改變原有地貌,管線的隱藏也運用了色系和照明的死角。大量運用類似棧道式的人行步道,搭配指示燈來引導遊客動線。以目前熔岩洞的大小及當日造訪的遊客人數看來,景區的承載量是足夠的。如果日後遊客量暴增,開放目前封閉的洞穴,調整新動線。應該可以簡單的解決承載力的需求。
(四)海女博物館的內容,讓我更加覺得認識歷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韓國、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型塑一個標的、凝造出一種氣概,對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要立足於國際社會,學校教育必須要注入下一代的心靈深處。而海女的故事,正符合這個需求,也算是為這個注定凋零的行業,標註下時代的印記。
(五)城邑民俗村除了保存良好的傳統建築外,利用學費減免的政策,運用在地人力銷售馬骨粉、五味子及大薊蜂蜜的運作方式,讓當地居民投入民俗村解說的工作。而馬骨粉、五味子等則是當地的專賣產品成為地方固定收入,讓民俗村持續運作。後續運作財務上的可行性很重要,政府怎麼以政策引導而不致有太多的財務負擔,這才是鑑別政客和政治家的關鍵,國家有錢,但國家的錢不是憑空掉下來,怎麼讓制度建立後可以自主運轉,這才是真正永續發展。
(六)城山日出峰對我造成最大衝擊的,是管理機關(我不知道是哪個單位!)並不滿足現況,爭取了多種世級的資格。回過頭想起林老師不斷堅持一個地點應該要努力去爭取不同的認證!以前的我覺得去爭取認證及獎項是一種愛慕虛榮不務實的工作,只是長官為了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但工作多年下來,仔細觀察所有認證和獎項的評核項目,其實都是在學理及實務上有精心設計過的。在準備過程中對現有資源盤點及目標的理解,可以對現行的流程及方式逐步檢討,讓自己的工作與時俱進。
(七)文拒岳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所播放類似遊樂園的4D影片,我覺得雖然運用了濟州島的自然風光,但劇情太過牽強,沒有和濟州的歷史或神話牽上關係,如果直接用雲門婆婆的故事去串接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應該會更讓人加深印象。
(八)這些天的景地都有足夠大的停車場及賣店區域,天地淵也不例外。回來後觀看別人的遊記才知道,這裡有多種的自然紀念物,不知道在這種高度人工化的環境,怎麼做好相關的保育?
(九)濟州機場出境室小小的空間放了一個類似便利商店的小店,一般常見的免稅店因空間不足,開放市區免稅店。而市區免稅店的提貨區佔據了其中大部份空間,這樣的規劃也算是空間不足時有效利用的變通方案吧~

四、回到工作之內
(一)龍頭巖如果以南竿景點來比方,非常像88坑道的交通區位,可以當開胃小菜,也可以當結尾的小點...。如何在88坑道入更多地方特色元素,是值得仔細思考的。
(二) 石文化園區有很多留白之處,園區至少要有6個以上的人力,負責植栽養護、除草、洗手間清理(不含博物館建築內部)。這樣的費用與工作量,對風景區管理處而言其實是很高的比重。如何在馬祖這個遊客量有限且可用土地有限的地方,建構並經營類似效果的景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 萬丈窟熔岩洞的照明設計值得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坑道的馬祖仿效,以呈現戰地肅殺氛圍並兼顧安全性。
(四) 城邑民俗村的營運,比單純的計畫經費補助有更建全的財務機制。如何在社區參與時導入,需中央地方機關跨域整合。
(五)認證或競賽可以協助機關資源盤點及整合,應依據機關的服務宗旨去選擇適合的挑戰,可以有效提升服務品質。
(六)經營管理要持續不間斷,品質的維護,魔鬼就在細節中。
(七) 觀光產業要達成的終極形態,也許是在原有的自然地景上無痕融合在地的文化、歷史及產業。
(八)牛島是濟州島的離島,在石頭博物館有相關介紹。由城山的港口也有交通船,似乎也有所發展。也許對馬祖而言,它會是更相似的參考對象。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濟州特別自治道網站
3.世界自然遺產濟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