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台灣中部地區地景保育景點的監測
作者:
李建堂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內文:

地景保育景點的選取、調查與登錄,以及出版景點的相關宣傳資料,都是地景保育工作的基礎和初期工作。為了確切落實地景保育工作,必須進一步規劃完整的管理體系及計畫以保育各景點。而監測係為特定目的所做的一項重覆觀察的過程,由於地景屬於動態的現象,同時受到自然作用和人為開發活動的影響,隨時在改變之中,因此必須定期進行監測,以便確實掌握景點的最新變化情形,提供景點管理之參考依據。景點的例行監測原本就屬於地景保育工作的一環,更由於發生921地震及無數的餘震,中部地區的地景保育景點受創甚劇,多數景點均已受到影響,有些景點甚至於已完全損毀。因此,對於中部地區的保育景點進行全面性監測更是刻不容緩之事。為了掌握所有景點的實際變遷情形,以作為研擬景點管理計畫和重新檢討與調整中部地區所選取地景保育景點之基礎,並配合時間和經費的考量,已先行完成國家級和省級景點的監測調查工作,目前正針對其餘的縣市級景點進行監測調查。以下即對於中部地區國家級和省級計26處景點的監測調查結果做一說明。

        中橫壩新路的背斜、峽谷景觀和金門峒斷崖兩處景點,因受到道路損毀和管制的限制,因此並未實地進行調查。然就該兩處景點的位置和景點特性而言,民國88年921和89年517兩次地震連續引發大規模的山崩,對中橫壩新路背斜和峽谷景觀的影響應該很大,但是就該景點所具有的兩項特色而言,背斜山嶺和峽谷景觀,推測背斜山嶺應仍存在,而峽谷景觀則可能因大量山崩物質在河谷堆積,而影響其原有的景觀品質。在長期河流的自然作用下,河谷的堆積物質應該會逐漸被沖走,而回復到原有的峽谷景觀特質。至於921地震對於金門峒斷崖的影響則應屬有限,即使發生大規模的山崩,也不會影響到該景點原有的斷崖特徵。

        就已監測的24處景點而言,雖然有11處景點並未發生明顯的改變,仍然保有其原來的特質,但是並未從事進一步的任何保育措施,同時也未充分發揮保育景點所具有的資源功能,這應是未來地景保育工作需加強推動的方向之一。至於其他的13處已發生改變的景點,主要是受到921地震和其餘震的影響,但所幸的是,大多數景點仍然保有其原來的特質。其中九九尖峰和草嶺山崩兩景點,雖然有極大的改變,但仍保有其當初被評選為保育景點的特質,而九九尖峰景點更於89,5,22公告成為臺灣地區第19處的自然保留區。虎子山天文原點則因發生嚴重的位移,已喪失原有的景點意義,待新天文原點設立後,將可取代此原有的景點。

        此外,景點特質改變最大的是樟湖貝類化石密集層和車籠埔斷層露頭兩處,前者的景點品質已受到嚴重的掩蔽,後者則已完全喪失原有的景點特徵。樟湖貝類化石密集層主要因河床淤沙覆蓋而損及景點的品質,但淤沙來源除了天然崩塌地之外,部分來自後續的道路復建工程所加諸的棄土。因此倘若事前對於道路施工方法能加以改善的話,對於本景點的損害程度則將大幅降低。只要沒有人為設施直接覆蓋此河床上的化石層,在河流自然作用的沖刷下,應可逐漸回復到原有的景點品質。此外,車籠埔斷層露頭景點的破壞,則是又一次景點遭受人為活動破壞的典型例子,而這與921地震和其餘震並無關係,純粹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此景點位於大里市衛生掩埋場內的河岸邊(北岸),因河水沖刷而出露。目前因上方崩塌地處理、邊坡護坡和下方河道整治等工程的進行,該斷層露頭已被棄土所掩蓋而不再出露。而921地震已造成多處車籠埔斷層的露頭,因此可從中選擇一處來取代此景點,或者採取景點的復救措施,清除掩蓋露頭的棄土等堆積物。這事件說明了地景保育所面臨的另一問題,即如何加強宣導地景保育的相關事宜,讓政府相關單位和大眾確實瞭解地景保育的重要性,以及臺灣地區目前在地景保育方面的進展狀況,此皆為刻不容緩之事。從這些景點的改變及其所受的影響,將使我們對於景點的本質和其對於自然作用的反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而對於未來在研擬景點的經營管理和保育措施時,則提供了相當寶貴的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