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育與我
作者:
任家弘
作者說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 助理教授
內文:
 記得20年前,我還在台大地理系唸書的時候,就參與了地景保育通訊的編輯工作。好快的,竟然已經20年了,地景保育通訊也出刊到第40期。我至少參與了25期的編輯作業,這真是一個可以慶賀的里程碑。
   「地景保育通訊」是我國推展地景保育觀念與行動的重要刊物,其源頭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我國地景保育工作所推行的計畫,利用地景保育通訊將此概念廣為宣傳,使更多國民可以由瞭解與欣賞地景之美,進而發展出保育珍貴地景的情懷。
 
   記得當年,台大地理系的地景保育計畫是由王鑫教授總負責。其中有許多的工作項目中,林俊全老師負責的工作是地景保育行政人員研習班以及地景保育通訊的編輯。當年編輯地景保育通訊,背後的設計精神,主要希望通訊是一個窗口,是介紹我國的珍貴地景,同時把國外的相關地景與地景保育新消息和會議等資訊,轉告國內有興趣的朋友,並兼有提供地景知識的供給者的角色。
 
   記得20年前,地景的照片與保育資訊並沒有像今天如此容易取得,因此從第七期起的每期40張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現在已經改成數位照片專輯),也是許多中等學校教師的教學資源。因為這些影像最重要的還有地景詳細說明。而這些照片的拍攝場景,我有幸參與期間,都是非常令人難忘的,包括跟林老師多次一起上直昇機拍攝。後來看到齊柏林拍攝有關台灣的空拍照片,都覺得那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影像,因為我知道那些還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曾經在九二一地震後,跟著林老師前往災區調查,一個月開一萬公里的車子。還記得在草嶺看許多地方插了許多的旗子,插旗的地方代表著挖出人的地方,陪伴著屍臭味與消毒藥水味,令人久久不知肉味。尤其是颱風、地震後,常跟著林老師前進現場。現在回想起來,那種屍臭味道、那種場景,永遠不能忘懷。尤其是2001年的九月18日納莉颱風剛離開台灣,重創台灣,也是林老師剛從倫敦開會回來的第二天,就跟我買了第一班往花蓮的機票,前往花蓮大興社區調查災情。我們看到救災的人們還用竹竿往土石流地方猛插,因為那現場還有20多人被埋著,大家都在努力搶救。老師跟我都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無法幫忙救人。但是後來我們研究室就一直出版一系列的有關災害的出版品與教材。希望能為這苦難的國家盡一分心力。這些經驗,都成了地景保育通訊最重要的內容。
 
   其實,這些都是希望地景保育通訊是介紹台灣的地景與地景保育的重要平台。所以一直以來「地景保育通訊」希望引人注目的是封面、封面裡、封底、封底裡和中間八頁的地景照片與說明,以故事性與主題性的介紹。由於成本考量,只有中間8頁是彩色銅版紙質列印,使其成為整個刊物的亮點。過去照片都是用正片(Fujifilm RVP50)進行拍攝,色彩豐富飽和,拍攝角度深具特殊視角。我在工作中主要任務是處理照片,印刷廠先負責將正片掃描成影像檔,我再將檔案中將需要移除或變更的部分加以修整,成為可以置入的檔案,也就是現在所稱的「PS一下」。過去的正片常常會有瑕疵在檔案中,包括正片上的棉絮、水痕與其他各式各樣破壞畫面的情況,需要大量的編輯,以使地景能以最好狀況呈現。也因此我練就一身整理照片的特技,讓所有照片都能呈現最佳的地景,這是意想不到的意外收穫。在編輯照片的工作之外,我也因為這些林老師選取地景拍攝角度,讓我也進入攝影師的世界,對我自己的照片拍攝角度,也產生了許多影響。
 
   我除了處理照片檔案外,還必須把相關的說明文字寫出來,讓整個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專輯能完整。這個部分是另外一項跟我專業有關的工作。一般的讀者會看到地景的廣闊、深邃與壯麗,我則會把地質、地形與自然環境特性也加入說明文字中,希望讀者不僅僅能欣賞地景的美,也能了解這些壯麗地景是如何發育,以及其珍貴稀有的地方。進而能使所有的讀者能產生熱愛與保育地景的情懷。
   另外一個必須要努力處理的單元是「地景保育新聞」,這是整理半年所發生與地景保育相關新聞而成的單元。套句林老師的話,這個專欄是幫台灣的地景保育寫日記。希望把過去半年有關地景新聞,都能記錄下來,或許三五十年後的人們都可以透過這份刊物,瞭解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地景保育新聞。收集到各期地景保育通訊編輯時加以篩選,再由我輸入編輯軟體中,依據篇幅進行最後增刪。由地景保育新聞的收集可以感受到我國對於地景的重視程度隨時間而增加,這也是觀察我國的地景保育演進的重要點。在地景保育新聞中,除了新聞本身之外,還會有出處與版面位置,對於未來要查詢地景新聞是重要資訊來源。到後期有許多消息是由網路上獲得,也對於要記錄出處與版面有困難,這也是編輯地景新聞的甘苦之一。
   在其他一般製作出版品的過程中,大部分是由出版公司或印刷廠負責進行實際美術編輯與整合的工作。而在協助編輯地景保育通訊的過程中,由於經費與效率的考量,我們都自行進行編輯,最後才將完成美編的檔案交給印刷廠打樣。沒有問題時就可以印刷成品,這樣可以減少浪費時間,我們也可以快速進行編輯、校稿與修正作業,這樣可以更精確掌握時程與成品的品質。因此我們必須使用與印刷廠相同的設備。記得當年曾經使用過蘋果公司的Power PC 7300/180,也就是麥金塔7300系列CPU時脈是180Mhz的電腦,現在看起來是非常慢的電腦,但在當時是尖端產品。由IBM所生產的CPU號稱超越INETL的產品,加上蘋果的作業系統,號稱只要RAM夠大,可以處理超大型的檔案。所以我們研究室曾經投資19萬2千元購買過192Mb的RAM。那時候1Mb要一千元的RAM,非常昂貴。與現在動則以Tb計價的時代,真有非常大的轉變。就我的觀察而言,過去我們處理的資料中,有許多檔案是可以直接印刷的高品質大型影像檔,也很少有當機或無法處理的情形,這都要歸功於研究室大力投資,讓每一期的地景保育通訊可以順利出刊,把地景保育的理念可以推廣到全國,甚至是中國大陸與海外。還記得大陸雲南有所大學,曾經利用地景保育通訊的幻燈片材料,轉換成地景保育的課程,也是令人覺得參與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的地方。
   參與製作的過程中,最耗力氣的是過去每一期的地景保育好不容易安排好內容,經過漫長繁瑣的編輯作業,最後每期五千本的通訊會送到研究室。由於經費有限,這時候最浩大的工作就來了,都要動員全研究室所有同學、助理。過去每次都要把寄送的地址條,列印出來後裝套送出。這個任務經過多次演進,最開始是利用點陣印表機將寄送人地址印在連續報表信封,然後再裝入地景保育通訊後封裝送到郵局寄出,使讀者更快速可以收到熱騰騰的地景保育通訊。
 
   時光很快過去,我也離開台大多年,展開另一段人生旅程。但每次看到地景保育通訊的出刊,就湧出許多舊時情景,但願這份刊物能一直出版,作為我國地景保育的標竿,服務所有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