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臺灣的地質公園網絡簡介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所提出的計畫,從世界各地所推薦的地景保育地區中,選出具代表性、特殊性與重要性的地區,並結合成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增進區域社經發展與永續發展。為了協助地質公園網絡成員的發展,於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目前共有92個成員,分布在28個國家或地區。歐洲及亞太地區也分別成立區域性的地質公園網絡,協助成員間的交流。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台灣有許多獨特性及代表性的地質地形景點,是具有發展地質公園的潛力。野柳地質公園是台灣第一個掛牌的地質公園,後續雲林草嶺及澎湖也積極推動成立地質公園,2007年交通部觀光局則將野柳地質公園擴大為北部海岸地質公園。201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依據地景調查的成果,將台東利吉及高雄燕巢泥岩惡地規劃為地質公園示範區,並整合澎湖海洋及雲林草嶺地質公園,進行整體規劃。2011年舉辦地景保育國際會議的同時,宣布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成立,網絡共有六個地質公園加入,包括了北部海岸地質公園、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草嶺地質公園、馬祖地質公園。未來成員預計還可加入國家公園、觀光局風景區管理處、林務局林區管理處、縣市政府所管轄的特殊地景區。

台灣的地質公園網絡主要執行的工作主要包括下列幾項:
(一)舉辦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二)各地質公園網絡間的觀摩、學習協調與評估。
(三)協助台灣地質公園評估、成立與推動。
(四)地質公園教育與宣導。

台灣的地質公園網絡是參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及歐洲地質公園網絡的模式,建立台灣六個地質公園之間交流與溝通的管道,並依據地質公園的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及觀光遊憩四大核心價值,規劃及訂定台灣地質公園的標準,協助各地質公園的評估與推動。地質公園是國際間「地質遺產保護」及「地質旅遊」的發展趨勢,期盼未來台灣有更多的地區加入地質公園的行列。希望藉由地質公園網絡的成立,整合地質公園的資源及特色,參考世界地質公園的模式,推動台灣地質公園的發展,並積極參與國際地質公園的相關活動,展現台灣推動地質公園與國際接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