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幻燈片專輯(29)馬祖地質公園幻燈片專輯
作者:
台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馬祖列島位在福建省閩江口外, 距閩江口僅54海浬,是由一系列大小島嶼組成,使得馬祖列島曾被譽為「灑在閩江口上的一串珍珠」。由於地處要衝,是自古以來,南來北往東亞地區海上交通必經之地。行政隸屬於連江縣,轄內含南竿鄉、北竿、東引、莒光鄉共四鄉五島,此外尚有較大島嶼如:亮島、高登、大坵、小坵、中島以及三門嶼等許多無人島嶼,形成南北狹長、東西窄小的地形,面積約有29.52平方公里。
自大陸淪陷後,因為地理位置之故,馬祖就從一個純樸的漁村突然轉變為軍事要地。然隨著時空的變遷,海峽兩岸關係的和平改善,在民國81年解除戰地政務後,也於民國83年開放觀光,對於台灣以及對岸中國人來說,馬祖始終帶著幾許神秘的軍事色彩,形成了今日特有的戰地風貌,深深吸引觀光客的造訪。
就地質上說來,馬祖地層和中國大陸福建省相連,直到地球上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全球海水面平均上升了一百餘公尺高,才使得馬祖列島和中國大陸分隔。因此,多數島嶼基岩多由中生代之花岡岩類岩石所組成,有些花岡岩後期被基性的岩脈侵入,在南竿及北竿的海岸都可以發現。某些地區地表上有上侏儸紀的流紋岩質火山岩系出露,這種岩石主要分布在西莒的菜埔澳一帶,另外在東引鄉可看到許多花岡閃長岩的岩層,與南竿及北竿的花岡岩礦物組成不同,值得仔細去觀察。在基岩中有些地區出現較晚期的火成岩脈、石英岩脈侵入原有的花岡岩體內;有些地區受到變質作用使得部份花岡岩變質為片麻岩;甚至小部分區域受到高溫熱液換質作用影響,呈現熱水蝕變以及礦化的現象。馬祖四鄉五島岩層有不同的組成,也顯示出馬祖地質的多樣性,是一處地質研究的好所在。
馬祖地區的地形受到地質構造以及氣象因子之影響,長期在自然營力作用下,擁有海岸地形、河谷地形、丘陵地形以及平臺地形等。花岡岩之岩體堅硬,節理面清晰可見,且相當平整,有如岩層被切割一般。千萬年來岩石受到風化和海浪、潮汐之作用,海崖陡高,海岸線曲折多變,各種海蝕溝、海蝕洞、海拱等海蝕地形,如東莒呂何崖、東引的一線天等,這些都是花岡岩的節理長期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產生的。
馬祖也可看到許多海積地形,如南竿的津沙、鐵板沙灘,北竿的坂里、塘后道沙灘以及東莒的福正、猛澳沙灘等,沙灘上的沙粒大部分來自花岡岩風化殘餘的石英、鐵鎂礦物所組成,有部分含有貝殼的碎屑;沙灘上的沙長期受到季風的吹拂,在沙灘邊可以看到沙丘的地形,可見馬祖的地形變化集中顯而易見。
馬祖地形起伏大,登上島嶼的高處如南竿的雲台山及北竿的壁山觀景台,由於視野廣闊,遮蔽較少,是欣賞馬祖地形景觀的最佳地點。
南竿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也是馬祖列島中最大的島嶼;而北竿是馬祖列島的第二大島,晴空下肉眼即可清晰看到對岸的福建省,莒光鄉和東引南、北竿船舶往返時間較長,觀光客到訪頻率較低,然自然和人文軍事景觀頗為漂亮,值得造訪。
四鄉五島中,現在仍有少數的駐軍,尤其是僅有軍方駐防的高登和亮島,依然帶著神秘的面紗仍未開放。早期一些重要的軍事據點均位於高處,如東引的三山據點、北竿到大沃山的12據點,這些據點隨者觀光的開放,除了可以了解當地的軍事背景外,也是觀賞馬祖海岸地景的最佳地點。主要島嶼內暗藏著許多坑道,有些已開放觀光,如:南竿北海坑道、北竿午沙北海坑道、東引安東坑道等;此外,尚有許多不為外人知曉的坑道、哨位砲口和據點,深藏著許多當初官兵們艱辛開鑿、守衛不為人知的血淚故事,這是馬祖獨特的生態旅遊特色之一。
馬祖由於鄰近大陸沿海,早期為了船舶之航行的安全興建了燈塔,如東莒燈塔及東引燈塔,兩座燈塔都是白色的塔身,目前都列為古蹟,是馬祖重要的人文景觀,而兩座燈塔均位於高處,也是欣賞當地海岸地景的地點。
本輯刊登40張照片,每一鄉各提供十張,除了供大家對馬祖地景有些許瞭解和欣賞,馬祖的生態、軍事遺跡、歷史文化等也相當具有特色。期待在自然保育及地質公園的規劃之下,讓生態資源永續,並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