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解說員認證制度推動的願景
作者: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一、前言
地質公園學會於2017年3月17日成立了。這是臺灣地質公園運動的里程碑。這也是令人振奮與感謝的一刻。因為從2005年來,澎湖辦理第一次的地質公園國際會議開始,經過12年的時間,地質公園成為國家法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一部分。2011年正式成立臺灣地質公園網絡,透過網絡會議,凝聚各地質公園伙伴的共識,也透過國際的參訪,到日本、香港地質公園訪問,瞭解地質公園的特質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這項運動的意義與方式,慢慢成為臺灣地質公園網絡的主體。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過去9年來,在林務局的協助推動下,從2011年的6個地質公園,到2016年陸續加入到9個地質公園,到今天(2020年12月)已經有6個地方級地質公園依照文資法,經過認證為地方級地質公園。透過網絡會議的聯絡方式,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增修,成立地質公園的準備工作,整個前置工作也告一段落。地質公園學會成立,過去地質公園網絡如何延續,學會如何推動,並參與規劃,是一個新的任務。

二、地質公園工作的挑戰
地質公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過程中,是一個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的運動。基於地方的地質、地形特色,如果可以應用來做為地方永續發展的工具,將可以掀起各個國家另外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利基。因此當教科文組織從1997年推動時,引起各國的重視與參與。經過20年的推動,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許多國家,設有地質公園。
過去20年來,我們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推動過程中,滾動式的修正許多推動方式。例如開始時沒有限制每個國家申請的數目,到限制每個國家最多申請兩處。許多的評估制度與申請書格式,也陸續修正中。原來的世界地質公園,也改稱為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整體而言,各國對地質公園的核心價值是類似的,但因應各國的資源與文化,有些不同。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招牌,看來是越來越有吸引力。如何通過認證,是各國地質公園的挑戰。
各國的挑戰中,日本推動地質公園,可以做我們的借鏡。日本早在1934年就推動國家公園,設立許多中央指定,中央管理的國立公園與中央指定、地方管理的國定公園。國家公園的保育觀念,經過83年的推動,已經內化成為日本人民的基本環境素養。隨後因為人口老化、人口外移,經濟不景氣,日本政府推動了里山、里海計畫,希望從山到海,都能有一地景重整,同時能透過環境教育的推動,讓地方吸引遊客、促進觀光的活力。更能吸引年輕人回去故鄉,協助開創地方繁景。近10年來,日本更積極利用地質公園的工具,讓地方的地質、地形特色,結合文化與生態的多樣性,形成地方的資產,讓地方重新活起來。
上述的敘述,對照於台灣,可以看出日本走過的歷程,台灣也會面臨。包括早已發生的人口外流,從鄉村到都市、到工廠,農村人口老年化、幼兒化。許多老人照護、幼兒的教育與照顧,都需要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未來台灣各地的問題,必須未雨綢繆。地質公園的概念,如何運用於台灣,重建地景、重建地方永續發展的契機,需要我們去努力落實。這些落實的過程,便是台灣地質公園學會成立主要的任務。

三、地質公園學會解說員制度的願景
學會成立後,如何讓學會能持續貢獻於臺灣社會至少30年,並能成為社會的資產,需要所有認同這樣概念的伙伴,一起合作促其實現。學會的任務或可從幾個方向探討:
  1. 建立平台,提供各單位一起來協助各個地質公園的推動的機制。許多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都有許多的社區參與,也做了許多環境教育的工作,更不用說地景旅遊的推動。學會需要建立平台,提供各單位有一分享、觀摩、比較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共同成長。這是未來地質公園首要的任務。
  2. 地質公園相關能力建構的機會。臺灣有許多特殊的地景、生態、文化,這些都是地質公園的主要資源,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產。然而如何去經營管理,是一大課題。過去33年來,我們國家成立了9個國家公園,13個國家風景區與22個自然保留區。有別於上述的保護區或公園,地質公園更與我們的生活圈有極大相關,也關係到我們的活動、生產等空間。我們都需要去保護這些地方,以免於開發的破壞。許多權益關係人都需要有更多地質公園的概念,透過社區參與的機會與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地質公園更需要有新的經營管理的訓練、研習機會,並提供地質公園內提升新的理念與技能的機會,是地質公園學會可以提供的服務之一。
  3. 地質公園的認證與經營管理的推動。未來要符合文資法的施行細則的規定,勢必須要重新檢視地質公園如何通過認證。尤其是資源調查是否足夠說明其地景的多樣性、獨特性?生態與文化資產方面,是否可以融入管理的考量,並成為重要內涵?是否有社區參與?地方政府是否支持?是否有經營管理計畫?是否有環境解說教育宣導計畫?是否有綱要發展計畫?是否有財務管理計畫?這些都需要有更多的討論與共識。而學會如何提供相關認證與經營管理的推動,也是學會未來的任務。
  4. 地質公園產品的推動。這項工作,主要是要出賣地質公園的特色、吸引訪客造訪地質公園。地質公園區內的農、漁、牧等各項產品,是否能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是否具有一定的品質與故事性,都是在地質公園產品的推動過程中,需要各社區努力的。而學會如果能協助產品形象的建立與銷售的管道,將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利器。以台東利吉地質公園的釋迦而言,他們便整合了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不但提升了農民的收益,同時也協助農產品的行銷管道。無形中,也凝聚了地質公園大家庭的感情。
  5. 積極培養地質公園的新生代。對每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資產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需要透過教育達成。好的教育投資,將是每個國家最好的紅利。如果沒有好的教育,國家發展會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與代價。地質公園社區也需要培育新生代,接手對地方的情感、認知與實踐的能力。我們看到過去幾年馬祖地質公園的小朋友,過去非常羞澀的面對自己的地景,也不敢輕易面對訪客。如今許多小朋友可以擔任小小解說員,非常有自信的為訪客解說。相信假以時日,馬祖將會有一批關懷土地,以故鄉土地為榮的新生代。這樣的工程,才是地方永續的基礎。如果地質公園學會能協助各地質公園推動,將是未來的重點。
  6. 拓展視野與國際接軌。臺灣是個小島,囿於政治的壓力,常常孤立於國際舞台。如何建立我們自己的信心,觀摩、比較是一個重要的方式。我們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只要自我滿足的小確幸。這樣不但不容易有好的視野與前瞻,甚至容易成為井底之蛙。因此如何積極與國際接軌,按照世界地質公園的標準,努力經營管理外,同時也能前去觀摩、比較與學習。用最好的地景、地方產品與解說接待,歡迎全世界的造訪。應該是學會可以協助扮演的角色。
  7. 地質公園解說員認證制度是另外一個挑戰。解說員可以說是地質公園的大使,如何讓地質公園的特色為人所知。地質公園的故事為人傳誦,解說員可以扮演非常好的角色。因此解說員認證制度,對地質公園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也需要投注更多的心力。由於地質公園不同於國家公園有政府法規管理。所有的概念的落實,解說員如何訓練,都是挑戰。因此,提供各地的解說員的認證工作,便需要非常用心。這也是促成出版《解說員手冊》。

四、地質公園的解說員制度設計
2019年開始,地質公園學會啟動了地質公園解說員制度。規劃是將地質公園的解說員共分三級。第一級的解說員將是由各地質公園主管機關、管理機關、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林管處等機關與機構,辦理訓練,並認證相關課程內容。通過者,地質公園學會將接受推薦通過第一級的解說員,參加第二級的訓練,並由學會辦理第二級的認證。第三級的認證,仍由學會認證,並授與國家地質公園解說員的認證與標章。
解說員通過地方級認證後,需繼續相關培力課程。未來如果繼續參加地質公園學會舉辦的40小時訓練課程,並通過考試,將由地質公園學會在學員護照上,於相關課程主題的地方蓋章。
通過的解說員,可以接受付費邀請解說地質公園的活動。學會未來將有網頁,媒合國內外的參訪需求。甚至成為地方環境教育的場所,並協助解說的活動。
 
五、小結
地質公園學會成立伊始,承各單位與伙伴的支持,有了很好的開端。解說員的認證對建立臺灣地質公園的品牌就非常重要。這樣的過程中,希望有朝一日,臺灣有許多的角落,都有很多伙伴,都能以身為地質公園的一份子為榮,能為地方永續發展努力。同時也能建立起對這塊土地的自信。其實政治都是一時的,地方永續發展才是永久的,期待我們的地質公園學會能引領未來臺灣地質公園的發展,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