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北市深澳岬照片專輯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台灣北部海岸以海灣與海岬相間的海岸為著稱,又被稱為岬灣海岸。海水作用在軟硬的岩層間,造成許多差異風化與侵蝕的現象,形成地景的多樣性。過去最負盛名的地景為野柳的女王頭,然而同屬海岬的象鼻岩地景,也是因為海水作用於相同的岩層上而形成。獨具一格,頗有地景之美。

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深澳岬主要地層為南港層,南港層由灰色塊狀厚層至薄層細粒泥質砂岩和深灰色頁岩或粉砂岩構成。厚層之塊狀砂岩,單層可厚達50公尺以上。本層中含有豐富之海相化石或化石集中帶。為沈積岩的一種,屬於沈積在淺海到濱海的砂岩。含有許多的化石與生痕化石,也有許多含有較多碳酸鈣的結核。而岩層本身,沙粒細小,淘選度好,但膠結並不好。因此岩層受到地表海水作用,加上風吹、日晒、雨淋時,常常有差異風化與侵蝕的現象,而形成多樣的地貌。這也是本期的照片集的重點:海岸地景的多樣性。

深澳象鼻岩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深澳岬的海岸,因受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拱門,由於外型類似大象的型態,因此稱為象鼻岩。海蝕拱門在地形上是伸入海中的岬角,遭受海水的風化及侵蝕作用,使得岬角上的節理發育出海蝕溝及海蝕洞的景觀。當海蝕洞不斷的被侵蝕擴大,導致岩塊中央被貫穿而形成中空的型態,就形成海蝕拱門的型態。

象鼻岩地景有幾個主要部分,除了象鼻岩本身外,還有單面山、蕈狀岩等地景。象鼻岩主要的形成是由于節理控制,又受到海水拍打,造成海蝕洞,然後海蝕洞慢慢擴大,形成海拱的模樣。這樣的演育時間,理論上應該只有幾千年的時間,就可以達成。
單面山的地景則是受到地殼擠壓而形成類似野柳的單面山。在單面山上,發育了許多的蕈狀岩,蕈狀的形狀多為沒有頸部的地貌,頭部多以50-100公分大小為主。這些蕈狀石有一特徵便是顏色偏暗咖啡色。主要是含有較多的碳酸鈣,還有些鐵質氧化而形成。這些蕈狀岩受到海水差異侵蝕,露出頭部,頸部還沒有露出。整片單面山上有數百顆蕈狀岩排列,形成非常美的地景。

象鼻岩還有許多風化紋的景觀,如樹木材質的岩層,說明過去岩層裡的氧化鐵等物質,經過多次的淋溶與沈澱作用,在岩石上,尤其是節理兩側,留下許多紋路,也是欣賞地景的重點。

從上述的說明,我們可以在造訪象鼻岩地景時,觀看如象鼻的地景外,可以看到許多蕈狀岩排列在單面山上,屬於同一層面,但因為侵蝕時間差異,與差異侵蝕,說明此地的地景多樣性。

然而造訪此地,需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本區因為過去缺乏管理,並沒有明顯的入口,沒有解說,也沒有專人管理。

因此不明顯的步道,就被遊客任意攀爬時踩踏出來。象鼻岩本身,就有許多遊客攀爬其上,也沒有欄杆等設施,很容易滑落海上,非常危險。但如果設立欄杆,還牽涉到破壞地景以及承載量的問題,都是經營管理時,必須處理的。

實際上觀賞象鼻岩地景最好的角度是從海上觀看。未來或可發展成海上觀賞的遊程。然而此地並沒有類似觀光局的風景區管理處的管理機關,因此成為三不管地帶,許多釣客也在這裡揮竿,除了危及遊客的安全外,也造成整個景點的髒亂。當務之急,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面對有極大遊客需求的地方,設立管理單位,避免發生危險與事故發生。特別需要主管機關有更進一步的經營管理,尤其是目前遊客任意走動到危險地區而不自覺,非常容易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