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敏督利颱風災情報導
作者:
王翠華
作者說明: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內文:
一、前言   

        敏督利(Mindulle)颱風於2004年6月23日下午在關島西北方海面誕生,中央氣象局在28日17時發佈海上颱風警報,7月1日晚間10時颱風中心在花蓮壽豐登陸,7月3日11時即解除海上颱風警報。但7月2日下午,颱風將對流旺盛且範圍遼闊的西南氣流,帶進中南部上空,並且延續三天之久,引起土石流迸發、道路坍方、堤岸毀損、農田淹沒、海水倒灌等等嚴重災情。除了中南部許多地方不斷颳出9到10級強風、雲林嘉義等地甚至出現龍捲風等現象。甚至影響到了大學入學指定考試7月2日的測驗。其豪雨成災,尤以大甲溪流域的災情最為嚴重,比之於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大甲溪流域的災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總計此次被稱為“七二水災”的橫掃,共造成23人死亡,16人受傷,13人失蹤,房屋毀損約六百餘戶,農業災害損失51.5億元,其中農林漁牧業產物損失23.5億元,農田水利設施、農田及農業設施損失15.3億元,林、漁業設備及畜牧設施損失8.4億元。近十年平均每年發生6.4次天然災害,其中颱風發生4.1次,占天然災害64.1%。

二、主要的災害成因和類型

        綜觀此次的七二水災,主要的致災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異常的降雨量。 (二)九二一集集地震所造成的鬆動土石被沖刷出來,並堆積於大甲溪河床,造成河床淤高10~20公尺,許多河岸邊的公路被沖刷,水庫與電廠被損毀。 (三)大量的土石被支流的洪水衝出,淹沒民房、學校(如白冷國小)。許多沖積扇上的房舍被掩埋(如松鶴部落)。 (四)洪水沖刷邊坡,尤其是攻擊坡的位置。許多房舍佔用河道,更免不了被河水收復失地(如谷關地區的溫泉旅館)。 (五)高山農業、山坡地超限利用問題有大型化趨勢。許多高山上的農田,整地後因為缺乏植被覆蓋,造成土壤流失,尤其以德基水庫上游地區尤為嚴重。 (六)人為的開發道路,像是農路、產業道路與公路,受到非常多的災害。高山道路是生態與環境的殺手,此次水災為一明證。

三、主要災害地區及災情

    (一)淹水災情方面: 就降雨量而言,敏督利颱風的總累積降雨量遠超出桃芝與納莉颱風。累積降雨量為桃芝颱風的4.75倍,也是納莉颱風的4.13倍。台中、南投、嘉義與高屏一帶山區連續三天都降下約500mm以上的雨量;中南部地區普遍雨量都在400至500mm以上,高雄縣溪南累計雨量達2030mm,為全台之冠,阿里山、中投山區等地也有1600mm以上的降雨量。龐大的降雨加上海水的倒灌造成了彰雲嘉一帶的水患;中南部不少地方河水暴漲,危及民眾安全與交通狀況。

    (二)土石流災情方面: 中部山區的土石流災情則空前地嚴重,中橫公路柔腸寸斷、面目全非。根據公路總局的報告,這些災情包括了路基坍方落石共計134處,橋樑、便橋沖毀兩處。(主要發生於南投縣51處,台中縣15處,嘉義縣18處、高雄縣17處)單就公路的災害搶修與修復費用,初步估計約需18億元。水土保持局有關水土保持災情的統計約1,256處,初步搶通及復建經費約需23億元。然而這些數字並不包括原來中部橫貫公路尚未開放的路段,原因是颱風使公路柔腸寸斷,無法進入勘災,因此未調查完全部的損失。

        大甲溪流域可說是此次災情最慘重的地方。九二一集集地震後,許多鬆動的土石,被大量的豪雨沖刷出來,幾個主要的發電廠與水壩都受傷慘重,包括中部德基、青山二電廠折損,天輪電廠泡水。其中,谷關電廠才因民國90年的桃芝颱風被埋住,花費十多億元重建後,3年後因為敏督利颱風造成大甲溪河床土沙淤積,又被埋住。 自九二一集集地震以來,大甲溪部份河床已淤積達30公尺以上。青山電廠原來逃過九二一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的災情,卻沒有躲過此劫。而德基水庫也因為上游大量的雨水、泥沙堆積與漂流木匯集,危急於一旦。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由於德基水庫無法取水,而原有的鯉魚潭水庫又因出水口故障,導致大台中地區居民無水可用的窘境。        此外,南投縣除了全縣大停電,各鄉鎮都傳出道路中斷災情;信義鄉陳辭蘭溪溪水暴漲,神木村愛玉橋與筆石使橋封閉,中部地區的災情相當慘重。

    (三)在農業損失方面: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04年7月8日的估計,敏督利颱風造成的農業災害損失金額達新台幣76.7億元,直逼桃芝颱風農業災害八十億元的規模,是近四年來次高。其中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高雄與花蓮等縣的受災情形達到農委會現金救助與低利貸款的標準,台南、台東等縣達低利貸款救助標準。整體農業災害損失達51.5億元以上(南投縣9.0億元、雲林縣8.3億元、台中縣6.6億元)。其中農林漁牧業產物損失23.5億元,農田水利設施、農田及農業設施損失15.3億元,林、漁業設備及畜牧設施損失8.4億元。由於淹水嚴重,造成311公頃的農田流失,477公頃的農田埋沒,農田和農業設施損失金額達6億9千萬。

 四、檢討及對策

        政府方面,環保署已核列近五千萬元經費協助地方從事災後重建的工作,包括現金救助、低利貸款、復耕補助等。經建會的「解決土石流災害跨部會小組」也已製訂「國土保安計畫」,以生活、生產、生態並重為原則,納入環境保育的思維。而這次風災過後,引起很大的一項爭議是「生態工法」,部份人士質疑生態工法就是造成潰堤的元兇。因生工法的堤防在豪雨下受損的確較快,這次災情慘重的谷關等地,發生潰堤的區域就是生態工法的地段。 然而「生態工法」應該是一種概念,即「經過審慎評估規劃,確認該地區有進行工程的必要性之後,再以最接近自然的工程方法執行構築。」嚴格來說,打樁編柵、石籠、建花壇草皮的綠美化工程不等於生態工法。在不必要建設的地方施作工程,不管方法如何接近自然,都是破壞生態的行為。

        面對這些災害,許多遷村、封山的建議紛湧而出,主要是懾於大自然的威力。然而我們如果檢討造成這些災害的土地利用的背景,就可發現大甲溪的水災、震災都免不了與人為的開發有關。過去高山產業道路的拓建,梨山果園、菜園的開發,電力事業的發展以及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都是人為活動與開發的產物。這些亮麗的開發成績,在幾次的颱風中,也都成了受害者。換句話說,正因為這些人為的活動,才形成嚴重災害。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多年的開發,大甲溪流域的經濟產值,是否能與整個社會所付出的成本相匹配,這是政府與所有參與開發的民眾所必須嚴肅思考的重大課題。

        這次的72水災,以及過去多次水災、土石流等,降雨量大、地震造成土石鬆軟固然是災害成因,但洪水量變大了、洪峰出現的時間變短也是個潛在的問題。政府對於民眾的救助、生態工法的防治,都不是治本的方式。人與大自然的相處,仍然是要順應自然,和平相處,從水的源頭做起,才是根本之道。

五、參考資料

颱風部屋 http://home.educities.edu.tw/typhoonroom/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3/report/doc/n930706.doc

內政部消防署 http://www.nfa.gov.tw/

環境資訊電子報 [深度報導-敏督利風災特輯] http://e-info.org.tw/proreport/

大紀元電子報 http://www.epochtimes.com

林俊全,台灣的天然災害,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