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育技術的介紹
作者:
何立德、王鑫
作者說明:
內文:

編者按:地景保育的問題在過去兩年中,常常成為爭論的焦點。本文係就有關道路工程的地景保育提出一些看法,希望我國的道路工程開發時,能注意到地景保育的問題,同時也能對整體景觀有實質的貢獻。

(一)地景保育概念介紹

       地景保育技術一詞,首先出現在1991年出版的「英國地球科學保育策略(Earth Science Conservation in Great Britain-A Strategy)」一書中。在該國的保育策略中,有六項主要工作,其中一項便是發展新的保育技術,這是地球科學保育成功的要件之一。在此書的附錄裡,包含了各種地景保育的技術,提供景點整建、規劃、管理的概念。

       在進行地景保育之前,首先,必須先界定欲保育現象(feature)的種類,然後再決定保育行動的方案。因此,必須先瞭解景點的本質、特性,加以分類、瞭解景點的保育原則、景點所受到的威脅之後,才能決定使用何種保育技術,方能使景點的功能、價值充分發揮。

       英國的自然保育委員會(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於1990年研擬了一套地球襲產保育分類(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Classification,EHCC)(表一)。利用景點類別(site type)和景點使用方式(site use),將各個景點加以分類、歸納,形成不同的保育範疇(conservation profile)。藉著保育範疇所提供的指導原則、概念,進行特定景點的保育工作,減少因開發所造成的危險與破壞。表一將景點分為出露性景點(exposure site)和完整性景點(integrity site)兩種類別,主要是因為這兩者的保育工作基本上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出露性景點是指廣泛分佈在地下的地質現象,目前只出露一部份於地表上可供人接觸。如果這些地質現象沒有出露於地表,將無法被發現與研究。如果組成懸崖或採石場剖面的物質受到侵蝕或開挖,新的剖面將會產生。因此不論是維持原有的露頭,或是破壞原有露頭後,再創造另一個新的露頭,都不會影響這類景點的價值。完整性景點則包含了分佈有限的地質現象,和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再生的地形,例如冰河地形、獨特的礦物、化石。與出露性景點不同,完整性露頭的保存是必要的。景點的使用可分為研究和教育兩類,根據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分成四種等級。

       根據以上景點分類原則的特性,即景點類別與景點使用方式,可以得到保育的原則(表二)。

       各類景點多少都會面臨一些不同的威脅來源,例如來自於開發行為、工程、造林、採集等,可能會使出露性景點遭到掩埋、降低接近景點的機會或破壞完整性景點。不同景點所受到主要的威脅詳列於表三中,而地景保育技術便是依照景點種類、其保育原則、與受到的威脅來規劃、設計景點,目的在於不使景點遭受破壞而消失,確保景點的安全性與易達性,使研究與教育得以順利進行。王鑫(1998)列舉了出露性及完整性景點的保育技術及個案經驗等概念性指導方針,提供保育從業人員在面對本土個案時作為參考。

(二)道路開挖工程的地景保育

        下面以道路開挖工程為例,介紹道路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詳細的地質、地形調查,並應用地景保育的概念,使地景不會因道路工程而遭到破壞,甚至有機會創造地質/地形景點(Larwood and Markham , 1994)。

       目前已經發展出許多採石場、礦場的地景保育技術,這些維持地質剖面的技術,是找出剖面的最大可能角度,用以降低自然剝蝕以及植物入侵的機會,提高景點的易達性及安全性。相同的技術也可以應用於公路的開挖建設。

       在公路開挖之前,詳細的地質調查是必要的,調查的結果將會決定公路的穩定性,並決定在道路建設的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永久或短暫的露頭。除了地質條件的調查,岩石硬度、膠結程度、破碎程度、岩層傾斜的角度、節理面、地形、地工條件(geotechnique condition)等,都會影響景點穩定坡面的潛在角度及高度,並影響地景保育技術的選擇。

        道路開挖大致可分為硬岩(hard rock)、軟岩(soft rock)、未膠結物(unconsolidated)開挖等,每一種開挖都有許多保育技術可應用,特別是為了達到坡面的穩定性及易達性。以下簡介各種與開挖相關的保育技術概念。

1. 硬岩開挖:

       硬岩包含了節理間距大且堅硬的砂岩、玄武岩、花崗岩、石灰岩及類似的岩石。硬岩開挖最有機會形成接近垂直的剖面。在理想的狀況下,垂直高度與水平距離為5:1的坡面,將可預防岩體垂懸,並減少疏鬆岩塊的產生。同時也可以減少植物的生長,維持剖面高比例的出露。然而坡面的角度將會隨著當地的狀況而加以修正。

       在處理坡面時,通常會開挖出平台將單一陡峭的坡面切割成幾段較短的坡面,降低單一坡面的高度,減少岩屑崩落的危險,並增加坡面的穩定性。小平台還可以提供觀察較高剖面的機會,並且幫助未來剖面的經營管理。但需注意的是,剖面的寬度必須達到安全的程度,以利於研究、教學使用。

2. 軟岩開挖:

       硬泥岩、軟砂岩和破碎程度高的砂岩、花崗岩、玄武岩,都歸納為軟岩。軟岩的開挖剖面通常比硬岩開挖剖面來的窄,傳統上垂直高度與水平距離為 1:1。這樣的坡度下,植物容易快速生長,降低岩石裸露的程度。因此,將垂直高度與水平距離之比例設為 2:1,並配合平台的開挖,將可增加坡面的穩定性及易達性。

3. 未膠結物開挖:

       通常未膠結物是指鬆散的砂、粉砂、礫石和土壤。未膠結物通常無法維持一個長久的露頭,因此維持一個穩定的坡面通常是唯一的解決方案。當技術無法維持出露的景點時,暫時性的露頭便應該受到重視並加以詳細記錄,例如礦物、化石的採集、地層柱的紀錄等。除了在道路開挖過程中應用地景保育技術外,機動性的管理技術也必須持續的進行。以下列舉幾個簡單的管理技術:
1.
定期利用人工或機械清除植被、崖錐。

2.
定期將危險的落石、疏鬆物質以一定的比例逐漸移除。

3.
隱蔽崖錐的再分類。岩屑對地質學者來說通常是重要的標本採集資源,從崖錐採集標本將會保護現地(in-situ)的露頭。因此在移除岩屑之前,崖錐應在景點內再分類。

4.
選定區域實施維持、管理,要比全段管理來的省時。詳細的景點調查將可提供選擇的依據。

5.
景點的解說設施(如告示牌、褶頁)可以提高景點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