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未來經營管理與規劃構想
作者:
劉瑩三
作者說明: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內文:
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的利吉村與富源村,擁有臺灣島形成重要意義的利吉混同層(利吉層)及惡地地形景觀。1994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擬訂「地景保育統籌計畫」中登錄為特殊地質地形保育景點,並經由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地景保育小組」評鑑為我國國際級的地景景點。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了「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及「從世界各地整合一些國家性或國際性的地景景點」,以地質公園 (geopark)的概念來提倡與宣導,作為地球環境保育的整合目標。

在此一國際地景保育的潮流之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務局)從2010年開始積極推動我國地質公園,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在此緣由下開始進行相關工作,並在2011年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成立的臺灣地質公園網絡,與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含野柳、鼻頭角-龍洞地質公園)、草嶺地質公園、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和馬祖地質公園,成為首批加入的6處地質公園之一。

自2010年推動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以來,辦理了相關工作並累積了一些成果,包括:
(1)召開權益關係人會議:推動利吉惡地成為地質公園的過程,依循地質公園在地參與(社區參與)的核心精神,邀請當地社區居民、社區協會幹部、在地小學、臺東林管處、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台東縣政府農業處召開權益關係人會議,以宣導地質公園的理念、目的、推動方式與年度工作事項,並瞭解各權益關係人對地質公園推動的想法及可配合的事項;
(2)資源盤點:進行社區協會幹部與民眾訪談,並與社區一起進行資源的調查與盤點,以瞭解利吉惡地地區擁有的地質、地景、人文歷史、生態、農特產特色,作為地質公園可應用的資源;
(3)社區培力:進行地質公園種子解說員培訓、生態、人文歷史與環境教育課程訓練、小小解說員及鄰近國高中地質公園培訓等,期能藉此瞭解自身生活與生長的土地,介紹自己家鄉的故事;
(4)社區交流活動與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為了持續增進社區居民對地質公園推動的動能,瞭解國內、外地質公園推動的經驗交流作為參考與借鏡,同時每年均辦理社區交流活動與參與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5)地質公園宣導品製作:為了推廣地質公園,增加在地元素與特色,進行利吉惡地地質公園LOGO設計並製作摺頁、明信片、圖章、提袋及書籍;
(6)地質旅遊規劃與推動:地質旅遊為地質公園的四大核心之一,也是增進地景保育功能與促進地方經濟的重要方式。在完成社區培力,透過遊程設計與活動進行,來達到地質公園設立的目的;
(7)地質公園產品設計:為了展現地質公園在地資源及農特產品特色,設計地質公園產品來吸引造訪的遊客,並增加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目前製作有芭樂、釋迦、金鑽牛奶果等多種地質公園產品。

在積累了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推動的經驗及成果,同時藉由國外學者推動經驗分享、參與國際研討會及國內外地質公園參訪交流學習之後,利吉地質公園的推動仍有許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另一方面,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16年7月通過修法,將自然地景中增列地質公園,使地質公園成為法定名詞;2017年7月公告了「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以實質推動地質公園與自然紀念物的提案、劃設、經營管理維護等工作,使地質公園的推動,更具有動能與目的性,值得全民一起來設立地質公園。以下對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提出一些經營管理與規劃的構想,作為未來推動的參考。
  1. 正式成立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針對(1)符合之指定基準及具體內容、(2)建議指定之緣由、土地權屬、範圍、面積及位置圖、(3)環境特質及資源現況(含地理位置、地質資源、生態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及(4)目前面臨之威脅、既有保存、維護措施及未來之保育策略等進行提送資料彙整。未來將持續增修資料內容並儘速與社區民眾溝通,同時依據「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提送利吉惡地質公園相關資料至臺東縣自然地景審議會,以通過審查成為法定的地質公園。
  2. 導引牌示設置:雖然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在2011年加入臺灣地質公園網絡,亦藉由摺頁、專書、手冊、網站、Google地圖上標示等方式進行宣導,不可諱言的仍然有非常多的民眾,並不清楚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位置、資源特色、遊程等。未來可在臺東火車站附近、台11乙線、197線道、東45鄉道等設置公路指標(需經過公路管理單位同意,可由縣府農業處在臺東縣道安會報提案),並在利吉地質公園的範圍邊界附近(如利吉大橋北側、197線道東側與北側),建置入口意象牌示(目前正在利吉觀景平台設置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牌示),以導引遊客進入。
  3. 資源再盤點及宣導品深化:在經過多年對地質、地景、人文歷史、生態、農特產品等資源的調查與盤點,已經收集到相當豐富的資料,也據此製作摺頁、明信片、手冊及書籍等宣導品。但是各種資源的串連及故事性,是可以再加強與深化的部分,使地景不再只是感性欣賞的地景,而是兼具有知性與在地連結的故事性地景,並以此深化與修改已有的摺頁(自導式摺頁)、手冊等宣導品。
  4. 增能培力課程:在林務局及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的支援下,推廣成立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過程中,對社區民眾、區域內與鄰近地區的小學、中學學生進行了非常多場次地質公園理念宣導、種子解說員培訓、地質、生態、人文歷史及環境教育課程訓練。但是在實際需要帶領遊客進行地景解說及遊程時,常有人員不足或總是那幾位解說員在實際操作的情形。精進設計與確實施行增能培訓課程,同時配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所擬定的導覽解說員訓練,為解決上述解說員能量不足的可行方法。
  5. 導覽解說員認證、成立協會與收費:提升導覽解說品質是吸引遊客,進行地景旅遊的重要一環。除了上述導覽解說員增能培力課程的進行,經驗豐富的師資、完整充足的培訓時數及認證制度是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目前正在擬定的方向。此外,結合地質公園內、鄰近區域經過認證的導覽解說員成立協會,並建立完善的收費制度、排班方式與聯繫管道(如預約方式、聯絡人員),是達到地景保育、地景旅遊及促進地方經濟的重要方法。
  6. 多樣化地景遊程:目前已經開發有半日、一日與二日的遊程,作為遊客進入利吉惡地地質公園進行地景旅遊所用。結合源再盤點的結果,製作地景景點地圖、美食地圖(目前較缺乏)、住宿地圖來導引遊客。此外,結合其他地景景點、地質公園與文化地景(如山里舊隧道群、東部海岸地質公園、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等)一起規劃地質旅遊,同時在遊程設計上增加體驗活動,如芭樂、釋迦、牛奶果的採果體驗、阿美族月桃葉編織DIY、泥岩捏陶DIY等,均可提升遊程多樣性以吸引遊客,並獲得不同的旅遊體驗。
  7. 導覽解說牌設置:雖然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經在部分地點設立導覽解說牌,導引遊客參觀。參考日本千葉縣銚子地質公園及韓國濟州島世界地質公園所含括的資訊,如地點位置圖、景點分布圖、中英文解說文字、地景照片、QRCode等,可作為未來在設置導覽解說牌的參考。
  8. 地質公園產品開發:進入地質公園、觀光旅遊地區,除了拍照留念外,購買紀念品和吃當地特色美食,是來訪遊客最喜歡和最常做的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創意或融入地景的紀念品,以及使用當地農漁特產品為食材或融入特殊地景研發而成的各種美食,成為行銷地方文化與農漁特產,促進地方經濟與提供居民就業的重要手段。例如以利吉地區重要農產品-釋迦,與惡地地景結合開發成為釋迦冰淇淋,在遊客服務據點以販賣機或自助霜淇淋製作機來販售,可作為未來地質公園產品開發的思考方向。此外,地質公園的四季及晨昏均有其獨特的景觀美質,並不是一般遊客可以在到訪時可輕易獲得的,而社區夥伴因為生活場域的關係,較能拍攝得到不同季節、時序、氣候條件的傑出照片,若能將這些照片製作成景觀照片、明信片、撲克牌、記事本…等產品,是開發為地質公園產品的另一種方式。
  9. 有機農業推廣:利吉惡地地質公園預定範圍內的利吉村與富源村,居民絕大部分是以農牧業為主要生業方式,而且採用慣行農法。由於地質公園具有地景(生態)保育的目的與功能,若能與農政單位合作逐步推動無毒、有機農業並取得認證,除可增加農牧業收入、食安與農民健康外,又能保護生態系,達到地景保育的目的。當地質公園內的無毒、有機農業形成群聚,如釋迦、芭樂、牛奶果、楊梅等,便可形成一種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品牌。
  10. 地質公園推動組織:地質公園的推動需要社區民眾、中央與地方政府、學界、在地學校、民間團體、企業等權益關係人的支持與共同參與。雖然目前在地社區、學術單位、林務局、地方政府、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積極參與地質公園的推動,但可再擴大參與,廣邀有興趣的民間團體、企業(如旅館、民宿、餐飲、租賃等業者),成立類似日本的觀光發展協會、地質公園協進會等組織,共同來進行地質公園的推動與經營管理。
  11. 國家級地質公園芻議:就臺灣島形成的地質歷史而言,海岸山脈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留下許多重要的地質現象與地景,成為我們了解這一段地質歷史的重要證據。目前在臺灣地質公園網絡中,有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及東部海岸地質公園2個成員,但就地質紀錄與地景的重要與完整性來說,整個海岸山脈就是一處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地質公園。在未來可以依循地質公園發展的步驟,將潛在可以成為地質公園的地景區域,如花蓮豐濱石梯坪、花蓮豐濱新社海梯田、花蓮玉里玉富自行車道板塊交界區、花蓮富里羅山泥火山、花蓮富里豐南哈拉米代水梯田、臺東池上活動斷層區,逐步發展為數個地質公園,再與已成立的利吉惡地與東部海岸地質公園連結,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海岸山脈國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