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考慮中橫公路封路吧 從九二一地震說起
作者:
林俊全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內文:

九二一地震後,半年來一場場的地震,加上落落不休的落石,不知還有多少人要在中橫公路上被落石砸中,不知道還有多少家庭要破碎。看到落石激起久久不已的飛沙走石,不禁令人想到人與自然如何競爭呢?人類憑什麼條件去勝天呢?

中部橫貫公路過去是台灣地區非常重要的道路,不管是對台灣東西部的連貫、電力系統的開發、榮民的安置或觀光事業發展等,不可否認這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路線,也是經濟動脈,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公路的開發,許多高山果園、菜園的闢建,引起眾多爭議。主要的原因是此地的開發建設,嚴重破壞該區的生態,諸如水土流失、國土保安功能的減少、農藥與肥料的污染大甲溪、櫻花鉤吻鮭的瀕臨絕種、德基水庫的優養化現象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過度開發的經濟效益,往往讓人們忽視了環境反撲的威力,此次地震造成的公路路基崩壞,只是其中之一。大量鬆動的土方仍然在邊坡上,等著下一次地震與豪雨的侵蝕與搬運,更是令人揮不去的夢魘。

地震造成的土石鬆動,尤其是在大甲溪上游地區,遇雨即崩,大量的土石被帶入水庫,不僅造成水庫壽命急速減短,也勢必造成大甲溪的水質因含泥沙量過大而無法取用,必須面臨停水的困境。而過去半年來,許多九二一地震的餘震在此區域不斷發生,無疑地,也更加深公路修復的困難度。

中橫公路不斷造成落石、崩坍與土石流等問題,的確凸顯了這個問題的存在。許多因為落石造成不幸的家庭,更有著無助的悲痛。隨著地震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必須痛定思痛,不能一味用「人定勝天」的意識型態,從事一些可能經濟收益不足社會成本的開發工程。中橫公路的谷關到德基段,應該考慮暫時不要搶通公路。

中橫公路沿線秀麗的地景,是台灣特殊的地質與地形背景形塑而成,是非常珍貴的觀光資源。中橫沿線的電力資源,也是台灣地區電力非常重要的來源,而沿線溫帶水果園、高山蔬菜園,更是當地居民營生的主要產業。對需要利用此路線的人們,封路的建議的確令人難以接受,然而經過了連串崩坍帶來的災害與水庫淤積等問題,似乎也到了我們該考慮這條公路存廢的時刻。

就觀光資源而言,原有中橫南北支線以及中橫公路東段的交通,仍然可以串聯沿線的觀光資源。只是遊客們必須由花蓮、宜蘭或霧社前往。事實上,由霧社經梨山到武陵農場,也是台灣地區非常高品質的遊憩勝地,值得國人前往旅遊。而果園與菜園的運輸,仍然可以藉著中橫南北支線往外運輸。運輸功能的取消,的確造成不便。但是考慮到運輸時所冒的生命危險,當地居民對這番困難的抉擇,應能諒解。畢竟這是先天上我們自然條件的險惡,要用人為力量去與天爭地,是有所不能。

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生長地方的自然環境特色,藉以趨吉避凶,否則再多的經費,終不堪大自然的反撲。就像台中地區居民的飲水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停水的頻率與規模在可見的未來會越來越多且越大,這些都是大台中地區居民必須面對的困擾。

當然,對原住民的照顧、沿線居民交通的需求,乃至於發電系統的維護等,都必須有妥善的安排。協助原住民們遷居、就業、就學與各項服務,水資源的確保,乃至於瞭解電力系統的維護可行性與替代性等,都是新政府應該積極面對、處理的問題。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終是人類必須要學習的一課。封閉中橫公路谷關到德基段,是從慘痛經驗獲得的教訓,也應該只是一個開始。擬議中的新南橫公路是否開闢,台14甲(也就是中橫南支線的高山地區道路)是否進行拓寬,可能就不用再爭議了,因為我們已經付出許多的代價。

暫時擱置搶救道路通車之外,有一件事情是刻不容緩的,那便是對該地區的崩坍地做非常仔細的調查以及持續的監測。因為公路沿線的土石受到地震的震動後,極易受到颱風的影響而向下邊坡移動。這些土石進入水庫內,除了造成水庫的壽命減短之外,同時也造成水質含沙量遽增的變化。

至於,鬆動的土石方究竟需要多久才能穩定下來?乃至於將來是否需要重新設計公路的規格與明隧道的設計等問題,都需要持續進行研究。因為近三十年前的南部橫貫公路開通後,直到今天,仍然遇豪雨必成災,道路常常中斷,呈現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有哪些路段是高度不穩定狀態,應該及早調查並找出因應對策。暫時擱置搶救道路之議,可減少潛在的災害,展望未來,如果面對各種道路開發的建議時,仍須有配套措施,才能讓這條公路有再通車的一日。

整體而言,此次集集地震讓我們對高山地區的脆弱性有再次檢討的機會。的確,公路損壞可以再修,但是大自然反撲,卻常常讓我們得不償失。走筆至此,恰好交通部長正宣佈暫時封閉道路,停止搶救的工作,以免許多經費、人命作無謂的犧牲。相對之下,這誠然是一個不得不的較好決策。除此之外,更應儘速調查與瞭解中橫公路的種種問題,以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