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育做為發展的實踐:濟州世界地質公園經驗
作者:
王文誠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教授
內文:
一、前言
地景保育與發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需要嘗試一種實質,以地質公園做為地景保育的工具?或者說,在臺灣,為什麼我們有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特定區、自然保護區之後,我們需要地質公園?本文嘗試回答這些為發展所迷眩的問題。首先,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分析地質公園發展。基於地方發展為基礎之地景保育,民主與公民社會的社區參與,組合環境教育,導入地景旅遊,為地方永續發展、人類世脈絡下靱性發展的可能。並且,本文進一步就近以韓國濟州島發展地質公園的經驗,以做為反思臺灣發展的脈絡,提出臺灣地質公園的展望。

發展由眾多事物組合、環扣與構成。然而,濟州島是韓國南方的一個離島,某些程度上是個偏遠的地區,以其特殊的島嶼生態,從當代全球化脈絡,濟州島發展出一種以「地景保育」而帶動地方化經濟發展。發展偏遠的驕傲,濟州島學習國際組織與全球制度,充實面積1847平方公里(約台北市七倍,澎湖 14.5 倍)、六十萬居民70%人口中,移轉大眾觀光產業典範,使得全島且幾乎充份就業、治安良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制度上接軌全球、學習永續發展政策及國際保育組織參與,串聯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經濟。濟州島居民透過參與國際認證組織化、制度化過程,而「學習國際知識,培力在地創新」,求解人地環境互異進程之間永續發展公約的可能答案。

二、世界地質公園
大約三十年前,也就是1988年,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Sofia)舉行節慶活動。蘇菲亞擁有一座可以容納一萬人的教堂,可以舉辦各式慶祝活動。然而,保加利亞偏遠聚落「貝洛格拉德齊克(Belogradchik)」,缺乏像蘇菲亞一樣的場地可以舉行節慶活動,在地人不選在巴爾幹山脈北坡與多瑙河間的廊道裡由羅馬人以降所建立的軍事要塞(稱為:Belogradchik Fortress);而是,嘗試在2億3千萬年前二疊紀的紅色沈積岩、礫岩石(稱為:Belogradchik Rock)中,舉辦音樂會。於是,把岩石當作帷幕,在高大的山毛櫸前,搭建舞台,開啟了岩石、音樂與節慶活動,把人文活動鑲嵌在自然岩石裡,人地互動啟蒙了地質公園概念。實驗音樂,表演藝術,在大地中帶著音樂的體驗,展演文人,動感實足的大地。共振形成於演奏之際,它們以一種天空流變的自我增強地球帳幕的意義來令文化豐盈。

與此同時,第一次地球保護國際會議於1988年在荷蘭舉行,有七個歐洲國家參與。這次會議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歐洲地質科學保護工作組,該工作組於1993年發展為「歐洲地質襲產保護學會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即「保護地球(ProGEO)」。ProGEO是一個非政府組織,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成為國家團體成員,個人成員遍布全球。旨在促進重要地質遺址和景觀的保護,以及具有科學、教育、旅遊和文化相關性的地質特徵的多樣性襲產。為地質保護提供更強有力的發言權,並作為討論重大自然保護問題的論壇,為決策者提供建議和影響。

十年後,即1998年,保護地球與音樂帳幕在時空中遇見。ProGEO 正好在貝洛格拉德齊克舉辦年度會議,在這一次會議中,ProGEO 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計畫 (UNESCO Geopark Initiative)」,於是世界地質公園倡議與運動自此孕育。山毛櫸下的舞台轉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發展的概念基地;所以,貝洛格拉德奇克被認為是世界地質公園的發源地。因為,除了這裡獨特的地景吸引會議,先前這裡「社區參與」地景活動的經驗,讓科學家反思人地互動的重要性。

ProGEO的主要倡議之一是透過「環境教育」來達成民眾瞭解地景的珍貴,所以於2009年以來出版的科學出物「地質襲產(Geoheritage)」,此外,出版第一本全面概述歐洲地質保護「歐洲的地質遺跡及其保護」一書,該書包括37個國家聚焦其立法和地質保護實踐的具體貢獻。這些努力得以在地質多樣性、地景旅遊、地質公園、地景保護和地質教育等領域開發新的和更廣的視角。

啟蒙與孕育,集聚與努力,終於在2015年11月17日,UNESCO 第38屆會員大會195個成員國通過建立一個保育新標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UNESCO Global Geoparks ) 」。這表示UNESCO 承認,以整體方式管理優秀地質遺跡和重要的地景。

這使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組織能夠更密切地反映地球科學在當今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並提供地質基地在網絡中的重要國際地位(UNESCO, 2015)。並且,國際地球科學和地質公園計畫(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Geoparks Program, IGGP)、國際地球科學計畫(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 IGCP)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UNESCO Global Geoparks)共同合作,促進
具有國際地質價值遺產成為地方永續發展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世界地質公園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增進區域社經發展,正如同落實永續發展概念下的具體行動。藉由提升在地民眾對地質襲產價值的認知,並增進對地質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促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地之間的和平關係、我們正當地對待地球的道理與哲學 。

從這個角度來看,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計畫(UNESCO Geopark Initiative)推動至今,世界「地質公園」運動透過網絡快速在世界各地發展崛起,稱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lobal Geopark Networks, GGN)。一開始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個特別的(ad hoc)單位,UNESCO地質公園計畫自2004年2月13日在巴黎通過33個世界地質公園,之後世界各國即開始競相設置地質公園。201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會議通過「國際地球科學和地質公園計畫及章程」,將目前所有世界地質公園全部轉入該計畫,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直到2019年四月為止,UNESCO全球認證有147個世界地質公園,涵蓋41國家,其中有4跨國(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德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愛爾蘭、北愛爾蘭)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顯然已經成為人類世的環境新運動:環境、保育、教育、遊憩、公民、民主、文化與發展的組合。教科文組織定義世界地質公園是單一、統一的地理區域,具有國際地質意義的地點和地景,以保護、教育和永續發展的整體概念進行管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利用其地質襲產,結合該地區所有其他方面自然和文化襲產,提高對社會面臨的關鍵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永續地利用我們的地球資源、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和減少自然災害的衝擊。藉由提高當今歷史和社會對該地區地襲產重要性的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為當地人民提供對其所在地區的光榮感(a sense of pride),並強化他們對該地區的認同。由於地景旅遊(geotourism)產生新的收入來源、新的就業機會、和高品質的培訓課程,而該地區的地質資源得到保護,因此創造了創新的在地企業。

三、濟州世界地質公園
1. 三冠王
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賦予當地社區培力,使他們有機會發展有凝聚力伙伴關係,共同目標是促進該地區重要地質過程、特徵、時期、與地質相關歷史主題、或傑出地質之美。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透過自下而上過程而建立的,涉及該地區所有相關的地方和區域利害關人和政府當局(例如,土地所有者、社區團體、旅遊提供者、原住民和當地組織)。這一過程需要當地社區的堅定承諾,強大的當地多元夥伴關係,以及長期的公共和政治支持,以及制定全面發展策略,以滿足社區所有目標,同時展示和保護該地區地質襲產。

濟州島在由上而下政府管理、由下而上地方經營脈絡,尋求一種的島嶼環境治理的方式。濟州島及其附屬島嶼組成,是韓國行政區中最小的道。濟州島從過去發展大眾觀光、開放國際觀光客參與博弈活動,到近年來透過「文化轉向 (cultural turn)」的發展政策,致力於參與全球制度,先後加入濟州島號稱為聯合教科文組織,並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做為發展利基與根據。濟州島先後成為聯合教科文組織「三冠王 (UNESCO triple crown)」,是目前全球唯一獲得UNESCO三項認證的地方,包括「生物圈保護區 (2002年)」、「自然襲產 (2007年)」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2010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謂便地景保育完整全貌,在生產、生活、生態各式人類永續發展方案試驗組合的溫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除了世界地質公園,其他兩個保護區域名稱「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襲產地」,以全面展示我們的襲產,同時保護世界文化、生物和地質多樣性,促進永續經濟發展。雖然生物圈保護區注重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的統一管理,而世界襲產地促進了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址的保護,但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則透過積極的當地社區參與,促進保護地質、地理多樣性的重要性,和重要的遺址提供國際認可。如果一個有理想的「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涵括了「教科文組織世界襲產保護區」或「生物圈保護區」,則必須提供明確的理由和證據,透過獨立品牌和與其他名稱指定的綜效,必增加其價值與地位。濟州島世界地質公園,既是「世界襲產保護區」認證,亦是「生物圈保護區」成員。濟州島回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聲稱三個指定計畫:世界地質公園、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襲產地,是地景保育的完整全貌。

雖然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必須展示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襲產,但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目的是探索、發展和連結該地質襲產與該地區自然、文化和無形襲產的所有其他方面之間的聯繫。它是關於將人類社會重新連接到我們稱之為家的星球,並讚美我們星球和它46億年歷史如何影響我們生活和社會的各個層面。運用用所有那些切近我們的東西,最遠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和最近的社區營造,在濟州「地質公園」裡,管理與品牌為二個主要的地景保育策略。

2. 管理
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由具有合法存在的機構管理,該機構獲得該國家立法的承認。該管理機構應具備適當的能力,以滿足整個地區的需要,並應包括所有相關的地方和區域行動者和政府當局。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需要一個由所有合作夥伴協商制定的管理計劃,該計劃滿足當地居民的社會和經濟需求,保護他們所居住的地景,並保護他們的文化認同。該計劃必須整體性,包括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治理、發展、溝通、保護、基礎設施、財務、和夥伴關係。

濟州世界地質公園的管理發展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2018年年底,推動中的韓國國家地質公園計有15個。通過國家級地質公園者有10個,這10國中有3個為UNESCO世界地質公園。另外,還有5個計畫中的國家地質公園。韓國於2010年10月濟州島通過認證,成為UNESCO世界地質公園。隔年2011年7月修改「自然公園法」,在韓國的國家法律中引入地質公園系統,並以每年有100億元的預算,執行包括地質公園在內之國家自然的設置與推動。地質公園系統有了國家的自然公園法中的法源地位,2012年12月27日,濟州及獨島(Dokdo islands)註冊成為韓國國家級地質公園。2013年1月30日韓國地質公園辦公室設立,然後,2013年12月6日成立釜山國家地質公園。接著相繼成立國家級、及UNESCO世界地質公園。

濟州島除了是聯合教科文組織三冠王之外,濟州島也在2011年獲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New 7 Wonders of Nature),並在2008年被指定為拉姆薩爾公約(Ramsar Convention)下的保護濕地,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濟州島還擁有韓國的國家公園(1970年被指定為韓國漢拏山國立公園)以及2006年行政區劃濟洲被提昇為特別自治道。根據表2.,指出濟州島國家與國際保育指定發展歷史沿革。

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認證任期為四年,之後在重新驗證過程中徹底重新審查每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運作的品質。作為重新驗證過程的一部分,正在審查的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編寫進度報告,兩名評估員將進行實地考察,以重新確認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品質。如果在實地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繼續符合標準,該區域將繼續作為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再持續進行四年(所謂的「綠卡」)。如果該區域不再符合標準,將通知管理機構在兩年內採取適當措施(所謂的「黃牌」)。如果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在收到「黃牌」後兩年內不符合標準,該地區將失去其作為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所謂的「紅牌」)的地位。2010年成立的濟州世界地質公園,業已經歷經二次更新認證。

3. 品牌
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主要藉由地景旅遊,促進永續性的地方經濟發展。為了刺激該地區的地景旅遊,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知名度至關重要。遊客和當地人需要能夠在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中找到相關資訊。因此,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需要通過專門的網站、手冊、及連接該地區的地質景點和其他地點的詳細地圖,提供資訊。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也應具有企業識別系統。

濟州島UNESCO世界地質公園是近期的火山活動所形成,包括了一系列保存良好的火山地貌及獨特的地質現象,不僅成為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具有特殊的科學價值。由水月峰凝灰岩環(Suweolbong Tuff Ring)、山房山熔岩丘(Sanbangsan Lava Dome)、龍頭凝灰岩環(Yongmeori Tuff Ring)、天地大浦海岸柱狀節理(Columnar Joints at Jeju Jungmun Daepo Coast)、天地淵瀑布(Cheonjiyeon Waterfall)、西歸浦層( Seoqwipo Formation ) 、漢拏山( Mt. Hallasan)、萬丈窟岩洞(Manjanggul Lava Tube)、與城山日出峰凝灰岩錐(Seongsan Ilchulbong Tuff Cone)等九個地質景點(geosites)所組成;近二年來,在滾動式的經營管理中,加入了一個以社區為主的善屹果札瓦(Seonheul Gotjawal Forest)、及二個離島包括牛島(Udo Island)及飛揚島(Biyangdo Island),成為十二個地質景點,介紹如下:
(1). 漢拿山(漢拿山就是濟州,濟州就是漢拿山):海拔1950公尺的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是濟州火山的中心。不同海拔高度,均分布著獨特和多樣的動植物,孕育了濟州的生命。

(2). 城山日出峰(太陽噴薄而出的山岳):約5000年前淺海發生了三次火山噴發而形成獨特火山體(凝灰丘)。是濟州最佳觀看日出的景點,CNN評選為的韓國最佳旅遊景點。

(3). 牛島(好似牛臥倒的島嶼):離島中的離島,中央有有火山灰累積而成的牛頭岳,沿著海岸分布著紅藻團塊海濱、蘆葦化石產地、黑沙岸等的多個景點。

(4). 山房山(擁抱風的岩石山):約形成於80萬年前,蜂蜜般的高黏度熔岩無法流淌到遠處,而凝固為鐘形狀的獨特熔岩拱頂。至今流傳著山房山是雪門台老奶奶扔過去的白鹿潭的一部分的傳說。

(5). 龍頭海岸(波浪造就的散步路):濟州歷史最悠久的火山體。冰涼的海水與滾燙的熔漿在相遇瞬間爆發出眾多的火山灰,這些火山灰累積形成了火山體。共有三座火山體,漫長歲月中經過波浪的沖洗形成了龍頭模樣的海岸地形。

(6). 西歸浦層(百萬年的紀錄):很好紀錄了從180萬年前到55萬年前濟州島形成初期的火山活動和環境變化的地層。是擁有多樣性、保存價值極高的海洋生物化石的產地,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是盛滿濟州島地下水的容器。

(7). 水月峰(風的山坡):水月風是約1萬8千年前由水性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火山體(凝灰環)的一部分,堪稱世界級火山研究的教科書。如同層層瓦片疊起的火山絕壁十分美麗舉世罕見,是濟州能看到最美麗日落的地方。

(8). 飛揚島(天邊飛來的島嶼):飛揚島是大範圍分布著熔岩的小島,島中間有兩個火山碎霄丘。島上分布著熔岩碎屑錐(hornitos,因岩漿噴發後遇低溫水流急速冷卻而成)、巨大火山彈和熔岩地形等。

(9). 天地淵瀑布(天地相接的地方):這裡是花鰻鱺的棲息地,也是濟州杜英的原生地,還是韓國的代表性常綠樹林之一,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受到保護。其典型地形顯示了瀑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10). 柱狀節理帶(大海上的熔岩屏風):滾燙的熔岩在冷卻過程中體積大幅減少,形成了巨大的垂直石柱。這一屏風模樣的獨特海岸地形分布在濟州南部海岸。

(11) . 萬丈窟:(熔岩開闢出的長路):濟州的代表性熔岩洞窟,拒文岳噴發的熔岩在流向傾斜較低的海灘方向時形成的十個洞窟之一,其世界級的宏偉規模堪稱濟州的驕傲。

(12). 善屹果札瓦(山茶花小山)(生態界的寶藏):形成於岩石不規則分布的熔岩地帶,森林中共同生存著獨特、多樣的動植物,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被指定為拉姆薩爾濕地。

濟州島爰UNESCO世界地質公園制度,發展出各式各樣以GEO為基礎的發展計畫,如GEO體驗、GEO村庄商品、地質村庄故事、及地質網絡社區,以GEO為品牌、主題、及故事所發展。圖2. 濟州島GEO幸福地圖中,以GEO旅遊、GEO活動、GEO農場、GEO住宿、GEO食物、及GEO文化節慶所構成的濟州島UNESCO世界地質公園地圖,浮現一種我建議稱之為「以地景(GEO)為基礎的社區經濟發展模式」:以地質公園為名,發展社區型、在地限定型的社會、文化與創意經濟發展模式,為了促進發展而學習並保護地景,永續性的發展願景。是一種把人文社會與經濟鑲嵌於自然地景環境的權力景觀,獲得更高的發展與保育的正當性。

4. 網絡
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不僅與生活在地區的當地人合作,而且還與透過全球地質公園網絡(Global Geopark Networks, GGN)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NUESCO Global Geopark)的區域網絡合作。相互學習,並作為一個網絡,提高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品質。與國際合作夥伴合作,是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成為GGN等國際網絡成員的主要原因。GGN的成員資格是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強制性要求。通過跨界合作,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有助於增進不同社區之間的了解,從而有助於和平建設的進程。

自2004年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大會起,「地質公園」運動快速在世界各地發展崛起,許多地區設置世界地質公園。並且,每二年辦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大會。

為了達成網絡的具體交流效益,在歐洲及亞太各有區域地質公園網絡,分別是亞洲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Asian UNESCO Global Geoparks)所組織的「亞太地質公園網絡(Asia Pacific Geoparks Network, APGN)」,以及由歐洲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European UNESCO Global Geoparks)
所組織的「亞太地質公園網絡(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 EGN)」,APGN及EGN亦每二年辦理一次網絡大會,與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錯開年份辦理。以APGN為例,亞太地質公園網絡大會辦理年份、地點及日期,如見表4亞太地質公園網絡大會一覽表。

以上,濟州島擁有這麼多的國家(或自治道)永續發展的政策及全球國際文化、保育組織的參與,究竟是否為制度上的疊床架屋?抑或是居民透過這些組織化的過程,而「學習國際知識,在地培力」?透過我們親自與會及實地考察顯示,居民透過這些組織化的過程,學習國際知識,在地培力,同時制度趨於完善(例如穩定物價及標價的一致性,幾乎是全島的共識)。所以,2013年,濟州島辦理第三屆亞太濟州地質公園網絡研討會,來自 25 個國家、560人報名參加,提供各地質公園展覽攤位彼此交流,以及濟州世界地質公園實地考察。會議中並提供座談會、專題演講及專題報告。與會者參與地質公園博覽會和各種官方社交活動,和擴大國際合作,以達到環境保育與地區參與制度性創新的目的。進一步地,濟州島已經爭取獲得2020年九月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lobal Geoparks Networks)會議的主辦權,國際學習持續進行著。

濟州島地質公園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海女所組合的生命共同體文化、對於古村莊生活經驗的保存、後結構的博物館與展演的地質空間再現、及從日常生活出發的遇來步道,值得進一步分析討論。
1. 海女
在濟州島上有所謂的三多:石頭多、風多、女人多。其中一項的「女人多」則是由於以前濟州島的陸上物產並不豐饒,需要藉著海中資源度日。一方面由於戰爭,另一方面由於男人出海捕魚,遇難身亡比例很高;所以,濟州島人數上女人多於男人。但更主要原因是生活艱難,女人也要隨男人一起勞動,因此使得女人看起來較多。日本海女以撈取高價位的珍珠為主,韓國海女的獵物則包括各色各樣的海底生物,如章魚、鮑魚、海膽、海參、海帶、海菜等。在牛島、城山日出峰附近,那潛入波濤洶湧大海裡,冒險採摘海鮮的海女,她們可以說是「女多之島」的代表。

女孩子從 7-8 歲就開始在淺海區學習這項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入更深的水域。在沒有配戴氧氣罩的狀況下潛入水中,身後還得揹著裝海物的網兜,潛水衣也簡陋得無法保護婦女在海水中保持溫暖,也因為會露出雙臂跟雙腿而容易受傷;長期的潛水也帶來不少職業病,例如聽力遲鈍、關節炎、慢性頭痛和骨質疏鬆等等,這讓他們在下水之前必須吃止痛藥才能工作。而這項危險的工作也時不時會發生悲劇,即使是經驗老道的海女都不例外。

目前查有海女文化的還有日本、俄羅斯,連台灣的海岸也有少數海女,但各國海女文化都逐漸消逝,平均年齡皆達 6-70歲,新一代女性順應時代潮流不再願意從事既辛苦危險經濟價值又相對低的工作,老一輩的婦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或孫女也承受這種風險,都不鼓勵他們從事這項行業,因此,雖然現今濟州大約還有 4500 名的海女依然在工作,但是最低的從事年齡都已超過60 歲,最年老的則已 70 歲以上。隨著這些年老的海女相繼過世,海女這個行業遲早在韓國消失,因此政府希望能夠盡力保存這項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此項申請已在 2016 年12 月通過,正式被納入文化遺產之內。

海女是一個集體活動的共同體,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十分罕見。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是一種提倡民主卻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對立的政治哲學,又稱為「社區主義」、「共同體主義」、「合作主義」等。共同體與資本主義競爭論相反,對於資源分享開創不同的生活的方式。海女高度堅忍不拔與堅毅不屈精神,在濟州島早期經濟地理扮演了重要角色。透過海女文化可以了解漁村型態與歷史風俗人地互動關係,濟州島的飲食文化與風俗信仰與海女皆有密不可分。其中,採集之海產均為共同所有,按家戶分配所。在採集工作的家庭照顧,也以一種生命共同體的方式,集體活動場域「布爾特克」空間,是設立在海邊由玄武岩塊堆疊而成的圓形短牆,是海邊向陽烤火的地方,也是海女共同體的象徵,更是露天更衣取暖的場所。海女在「布爾特克」空間裡生火取暖、集合採集、照顧年幼孩子、分享生活點滴等,透過採集的經濟生產,形成共同體的文化與社會空間再生產。第二,「哈爾茫垻擋」則是為照顧年事已高的老人,在海女社會中指定並設立了特定區間的一片海。共同體的生產與再生產,首先透過合作的方法,而非資本主義式的競爭,得以稍微確保海底採集的安全性。進一步地,海女越過濟州大海,開拓生存的領域。

2. 城邑民俗村
城邑民俗村位於漢拏山麓,是完全保存了韓國傳統的一處民俗村。現有 480 餘棟宅屋,有 2500 人左右居住於此。被指定為韓國的民俗資料保護區,以茅草覆蓋的屋頂,石頭疊砌的院牆以及用架木取代門戶的民宅,質樸可愛,保留了古代村莊的原貌,村內仍保留著民屋、鄉校、古代官公署、石神像、石磨坊、城址、碑石等有形文化遺產及民歌、民俗遊戲、鄉土食品、民間工藝、濟州方言等無形文化遺產,這裡還可以接觸到韓國獨特的本土種文化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此處居民受到政府的保護,只要住在民俗村中並且保持最傳統的韓國生活方式,便可以由政府供應其水電及教育費的全額支付。城邑民俗村位於濟州島上,因而也完全反映了濟州島獨特的居住文化。城邑民俗村仍然實行的是共同體制,全村的經濟收入集體分配,由於必須保存這裡的建築風貌,政府特許村子裡面男人一般外出到漢拏山採集蜂蜜、及野菜(像五味子)之類,這是政府欲保有這個傳統村莊的特許活動。女人則村子裡面幹活,負責跟來訪遊客解說,他們的勞動成果像蜂蜜、五味子水就都賣給遊客,集體所掙的錢會在中秋節、過年之前統一分配。解說的過程,我們瞭解對於社區觀光,商品的行銷必須賦身於故事之中。

3. 偶來步道
Olle 是濟州島特有用語,漢字譯作「偶來」,指的是:「你過來嗎?」;又指的是:「從我家出門窄窄的路」。「你過來嗎?」是這個地方孩提時代很親暱的邀約,單純而美好。Olle 是人與人之間,單純而美好的關係。「從我家出門窄窄的路」,那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是「我們小時候跟朋友玩耍的地方」,是一個單純而美好的社會空間。

社區營造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營造,是找回小的時候那個人與人關係的營造。像偶來一樣的單純美好、主體性、乃至於每個人同等重要的民主性。受到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路的啟發,2007 年濟州開始整理偶來步道。濟州計有 27 個偶來小路,總長度約有 15-30 公里。手工打造,設計識別系統,在地人說:「景觀好的地方,可以看到人、可以碰到咖啡館」。這是一個從在地日常生活出發,學習全球的經驗,跨在地的經驗移植,成為地方的生活體驗、觀光發展、乃至於是地方獲取經濟來源的方法。

4. 博物館與展演
地質公園提供了一個組成或空間,讓各種不同的組成元素在這空間裡交互作用,誠如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1980)在《一千個高原》中所稱:「所有的事物之中,存在著連接、節段性、層級和界域性之線;然而,還存在著逃逸線、去領域化和去層級化的運動」。濟州在成立地質公園後,成立了許多的博物館,包括石頭博物館、海女博物館、及UNESCO世界襲產中心,以及類博物館的城邑民俗村。見證了濟州島如何透過制度性的安排,展演及再現其生活文化及文化創意成為觀光客的凝視 (tourist gaze)。以石頭博物館為例:首先,偌大的空間向地下挖方,在主展演空間上面配置水景,在水波不興時營造水中倒影,一方面需要精準的結構設計,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施工品質。其次是,向地下挖方的同時,以極簡主義的現代性建築風格,長長的連結引道,把視線跟著草坪、引向遠端的寄生火山,建築表現地景,而非建築師的個人簽名式風格。第三,向地下挖方亦展現了地質立面,讓參觀察得以考察火山熔岩冷卻的歷史過程。

這些,需要一定成熟、與慎思明辨各個環結與制度的支持。濟州島的戶外考察,我們可以細緻地看到這個制度的變遷與。我曾在17年前因為研討會首度訪問濟州島,當時濟州對於自然資源治理與管理,百廢待舉。接著是 2013 年參與亞太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我則只注意會議本身,理解濟州島的資源研究訊息。連續三年2017-2019年帶領地理學系師生、地質公園學會及國家公園學會會員與濟州大學交流,仔細考察濟州,透過濟州大學的交流與學術性介紹,對於濟州島的發展得以較清楚的掌握。見證了濟州作為自治區制度性規範,值得學習。在觀察濟州島的變遷與發展過程,在全球化網絡社會的脈
絡下 UNESCO 世界地質公園的設計似乎以一種後結構主義式的展演與拼裝、後資本主義式的社區共同體發展制度、以及再民主化的基礎,提供了一個另類對於環境的關懷與教育、永續的經濟與政治發展。

五、地質公園推動與展望
臺灣現今推動地景保育,有什麼主題和架構可以接軌國際的重要制度,同時又能推廣到社區層次?地質公園網絡以地方為基礎,涵蓋國際級、國家級和地方級,可供運作的範圍更廣。UNESCO世界地質公園同時可以跟全球對話和在地居民溝通,成了所謂「全球思考、草根行動」的配方。臺灣於2016年7月12日,地質公園納入文資法,立法成功,為地質公園設置,取得法源。這表示臺灣承認管理優秀地質遺跡和地景的重要,使臺灣地質公園組織能夠更密切地反映地球科學在當今社會挑戰,並提供地質重要的基地的在網絡中的國家地位 。台灣因為政治因素,在國際組織的歷程常是備感艱辛,藉由地質公園網絡特質,以特殊地質地景資源特色與世界交流,由各式各樣管道與世界接軌,推廣特殊地景資源。在國際交流同時,學習並強化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建構,增加台灣內部地質公園的交流網絡,使地質公園從社區生命共同體緊密連結全臺的各地質公園,並成為台灣一個整體的地質公園。

誠然,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以地質地景保育為本、以社區為體、以人與環境共生為綱、創造一個社區創生依賴環境永續為生存與生活的空間,透過網絡系統,社區與社區間得以分享、學習、並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換句話說,地質公園強調地質保育不在一個無人的環境中進行,而是社區如何學習保育環境資源並學習環境知識,做為發展觀光的教育與解說任務,使得遊客所創造消費財之外,能夠更深入瞭解地質、愛護珍惜環境。其次,世界地質公園還有個任務就是「網絡」。在資訊時代建構社區網絡、以及國際社區網絡,彼此觀摩學習,對於國際環境新知的在地落實。所以,接納「社區」與「網絡」是臺灣現有保護區土地使用所需要填補的環境保育措施,自然世界地質公園並非是新瓶舊酒,而是包含人類活動、社區參與的地景保育運動。知識概念是動態的,需要透過全球網絡系統不斷更新,投入新知,產生敬重環境的力量。從「地景學習」的概念來說,世界地質公園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像,濟州島GEO幸福地圖如此簡單繪製;或者,單純地回到貝洛格拉德齊克,那是,在岩石中享受節慶活動與土地親密關係的烏托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