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推動馬祖地質公園的環境教育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一、環境教育在馬祖
  馬祖在推動環境教育中,主要也是依環境教育法的精神推動。《環境教育法》制定於公元2000年,旨在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認知、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
  在環境教育法中,環境教育的定義則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環境教育法第三條)。而環境教育的對象為全體國民、各類團體、事業、政府機關(構)及學校;經中央主管機關認證,辦理環境教育人員訓練或環境講習之機關(構)、學校、事業或團體則稱為環境教育機構。而經過認證環境教育場所,可提供每年參與環境教育課程的機會。
  環境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讓遊客與在地居民,對於地方環境有深入的瞭解,體會環境的重要性及價值,進而愛護及保護這個地方。以此為主軸,針對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建立短、中、長程營運目標,並依執行成效逐年調整,使各期程的目標均能有效達成。這應該是馬祖地質公園的努力方向。
  國際學者定義環境教育之目標在使學生、社會民眾能夠認識而且關懷都市和鄉間有關的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生態的相互關係,並經由適當的知識、技術、態度、動機以及承諾的養成。以建立一種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對環境的新行為模式,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並預防新問題的發生,進而促成永續發展。要落實這樣的環境教育理念,必須要完整地包含以下五個教育目標,即:
1.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教導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3. 環境倫理價值觀: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 環境行動技能: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 環境行動經驗: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專業人員的解說、引導及教育各年齡層的對象,在環境中體驗自然的美好,學習環境的知識,探索人與環境互賴的關係,並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與環境素養。由此可知,課程方案、設施、人員與場域四要素環環相扣,皆是關鍵重點,一個場所的規劃,需要用整體眼光評估以上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二、馬祖環境教育的目標與方向
  因此,馬祖地質公園如果要推動環境教育,需先確立其環境教育的目標。以馬祖而言,主要的地質公園管理機關是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如何配合馬祖獨特的地質、地形與生態景觀,加上產業資源、人文風俗以及戰地風光等各項景觀與資源,皆使其獨具觀光發展魅力。
因為馬祖地質公園以花岡岩構成的戰地文化和人文地景,形成別具特色的海上生態園地。馬祖的地質對臺灣而言相當具有獨特性,加上當地戰地文化及閩東建築,更展現出與世界上其他地質公園不一樣的特色。做為環境教育的場所,有其特色,同時也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目的。
 
  同時,為配合地方發展觀光活動,促進地方永續發展,馬祖推動環境教育,相對有許多層的效應。例如:1.提供環境教育的大自然場所,這裡兼有地景與生態及戰地政務的遺跡;2.提供地方參與環境教育的機會,包括地方政府、學校,乃至於遊客,瞭解地方環境特色的機會;3.提供地方發展解說服務與產業的基礎。這些提供地方培養環境素養外,更能體會積極參與地景保育工作,提供解說服務與產業的重要性。
 
  由於馬祖人口有限,可以參與每年環境教育的四小時訓練的人數,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馬祖地質公園的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台灣地區並不盡相同。其中之一,是如何讓參加者瞭解地景之美、地景多樣性與地景的珍貴性。尤其是馬祖有許多海水作用在花岡岩上的地景,迥異於台灣其他地方,值得去認識與珍惜這些地景。其中之二是提供瞭解閩東文化的機會。馬祖的建築與寺廟是其中的代表。元宵節附近的擺瞑活動,更有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的傳承,需要有教育的機會。這也是一種薪傳的機會。透過環境教育的機會,馬祖地質公園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

三、馬祖地質公園可以解說的方向
  馬祖地質公園在推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環境教育的機會,提供解說服務,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幾項:
1.地景與人們的活動歷史
 (1.)了解馬祖岩石的形成火成岩(花岡岩)、沉積岩(頁岩)、變質岩(片麻岩)、侵入岩脈)跟所代表的地球歷史的意義,以及馬祖的岩石特性。
 (2.)了解岩石特性
  I.花岡岩的三種主要組成礦物:石英、長石、雲母
  II.瞭解如何分辨火成岩跟沉積岩的要領。利用馬祖的花岡岩、閃長岩、流紋岩、擄獲岩等岩石,瞭解其生成的原因與特色。
各島的地形以丘陵為主,而且地質以火成岩為主。火成岩的種類為為1億6千萬年至9千5百萬年(晚侏儸紀至晚白堊紀)的火成岩類,包括東引閃長岩、南北竿的花岡岩、西莒凝灰岩以及東莒的北段火山角礫岩,都與台灣島迥異。
 (3.)了解岩石在當地的應用(例如花岡岩軍事堡壘、坑道、村落廟宇建材)。
 (4.)瞭解馬祖土壤呈現紅色的原因以及土壤化育的特色。
 (5.)馬祖列嶼形成的原因(瞭解陸地與海洋的相對運動、冰河時期如何造就特有種的生態)。
 (6.)馬祖海岸地形的形成原因跟進程(風浪的作用力,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拱門、海蝕顯礁、堆積沙灘):馬祖的地形受到風浪侵蝕,多崎嶇,有很多層次分明的節理跟陡峭的海蝕地形。
 (7.)思考馬祖海岸地形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例如:軍人和村民的生活空間分布、軍事防禦措施的選址跟修築。
“海灣往往是山間凹谷往海岸的延伸,谷地至海灣之間是少許可供農業使用的低緩地,有水源供給,加上沙灘可停泊船隻作為漁業活動基地,因此居民多半選擇海灣作為居住地。南竿的津沙、鐵板,北竿的坂里、塘岐以及東莒的福正等,皆是坐落於海灣,比鄰沙灘的聚落。”
上述敘述,透過環境教育的解說,可以成為一篇篇美好的故事。

2.特有的生態
 (1.)黑嘴端鳳頭燕鷗:神話之鳥。因為位居大陸沿岸,成為遷移性候鳥的中繼站,而且先前馬祖有軍事管制區,不容易受干擾。
 (2.)濕地的多樣性生態。
 (3.)海洋生態資源:漁業的發展、藍眼淚、馬祖雌光螢。
 (4.)植物生態的特色。
  I.由於海島的隔絕性而出現的馬祖特有種,如:馬祖捲柏
  II.由於國軍植樹、造林而出現的相思樹,苦楝跟木麻黃

  馬祖的海洋資源與生態資源也非常豐富。由於冰河時期馬祖是與大陸相連的,因此有許多物種都源自於中國大陸。也有一些是台灣少見或是馬祖特有種的動植物,例如馬祖石蒜、黑嘴端鳳頭燕鷗(夏候鳥)。而豐富的海洋資源則是源自於廣闊淺坪的海底、潮間帶與寒暖流的交會處。而藍眼淚也是馬祖的觀光景點之一。馬祖的大坵梅花鹿復育有成,但也出現繁衍過剩、近親繁殖與糧草不足的問題。北竿跟莒光也有特有種的螢火蟲。

3.閩東文化
 (1.)馬祖有人類活動歷史可上溯至宋朝。
 (2.)在考古學上,近年在東莒島發現的熾坪隴考古遺址,其年代可推至六千多年前。也發現了8000年前的亮島人。馬祖以前是個純樸的小漁村,以媽祖信仰為大宗。
 (3.)閩東建築也是馬祖的特色之一。馬祖人利用當地的花岡岩石材料,沿著山坡地建造聚落。由於被海圍繞風又強大,房屋形狀方正。別具特色的閩東「封火牆」也是當地特色之一,為了防止火災從鄰家蔓延,將兩側的山牆築到高過屋頂。有分金木水火土等形狀,其中火焰形式是最常見的。
 (4.)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之後,馬祖從小漁村變為軍事要地。由於馬祖的自然地形崎嶇,而且花岡岩質地堅硬,是當堡壘要塞的絕佳所在。許多坑道、堡壘在馬祖的地底下跟陡峭的岸邊築起,由於岩質堅硬,開挖的過程實屬艱辛。其中,南竿北海坑道及鐵堡鄰近仁愛村,仁愛村舊稱「鐵板」,曾經是南竿的主要市集、縣政府所在地,繁華一時。直到近來兩岸局勢漸趨和緩,軍隊佈署的人力也下降,南竿的繁榮在也不如以往,並且逐漸朝向觀光業發展。

4.四鄉五島
 (1.)北竿島地形狹長,呈彎月形,地勢陡峻。囊括馬祖列島最高峰壁山與第三高峰芹山,壁山標高291.7公尺,地勢較高,從觀景台上可以一覽北竿機場周邊的海岸地形及島礁。
馬祖的沙灘是當地賴以生存的場所,早期漁民都是在沙灘上進行牽罟捕魚,隨著觀光產業的發展,現今在橋仔村,牽罟已經轉為推動觀光體驗的活動之一。
在北竿的塘后道沙灘是屬於連島沙洲的特殊地形景觀,沙灘早期為連接塘岐村及后澳村,在高潮位及大浪時,沙灘灘面幾乎消失,後來因道路興建,這種景觀已經不易見到了。
 (2.)莒光鄉位於馬祖列島最南端,主要由東、西兩島所組成,東莒島面積2.64平方公里,西莒島面積2.37平方公里是馬祖四鄉五島最小的島嶼。
西莒凝灰岩及東莒火山角礫岩是馬祖列島中相當特別的岩石種類,是馬祖地質公園重要的環境教育場所;加上多變的海蝕地形與潮間帶,不但是莒光鄉的觀光資源,更是民眾採拾貝類、紫菜,賴以維生及休閒的最佳場所;當地居民常以「我家冰箱在海邊」引以為榮,可見莒光島海岸資源之豐富。除此之外,當地的閩東建築聚落、軍事遺跡以及國定古蹟的東莒島燈塔,也是可以讓大家停下腳步,慢慢欣賞以及了解當時發生歷史的故事。
 (3.)東引昔稱東湧,因東引海域最深,船隻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民國45 年更名為東引。東引鄉全島是由獨特的閃長岩所構成,是認識火成岩中岩石及礦物很好的觀察場所。海岸四周岩石節理發達,形成一線天、海蝕溝及海蝕顯礁等特殊的地形景觀。
 (4.)東引島嶼四周漁產貝類資源豐沛,生態植物繁多,更是黑尾鷗繁殖世界紀錄的最南端,早期軍事開鑿的安東坑道,現今成為觀察鳥類生態的最佳場所。而在8 月中至9 月初開花的馬祖石蒜( 紅藍石蒜),是馬祖的特有種,以及當地社區培育的原生植物-濱柃木,是到東引不能錯過的生態體驗。
 (5.)南竿是馬祖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島,也是馬祖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南竿的花岡岩,是馬祖地區早老的岩石,生成在1億6千萬年前,雖然在中國大陸有相當多這種岩石,但就臺灣而言,是相當少見的岩石種類。而因為有許多花岡岩質的丘陵,導致農業並不是非常發達。產業比較偏重漁業。在軍隊進駐之後,駐軍的消費娛樂產業跟日常生活商業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南竿的產業以昔日的軍隊文化和戰地史蹟轉型成為觀光產業。
南竿地質公園景區範圍主要包含官帽山及四周的海岸線,鄰近的聚落為仁愛村,仁愛國小也位在聚落中。南竿官帽山地質公園是以花岡岩坑道為特色,為軍方開鑿的坑道。另外官帽山四周海岸的侵蝕地形,顯示出馬祖海岸侵蝕風化作用的強烈,述說著地形景觀的成因。秋桂山海岸景觀區則位於四維村,鄰近有秋桂山水庫及后澳水庫,是南竿主要的水資源之一。

四、小結
  每個地方都有其故事。從地景、生態、文化傳承都可以有許多特色,等待造訪者去探索。透過環境教育的過程,造訪者更有機會瞭解上述的特色。環境教育是地質公園重要的核心價值,透過環境教育,我們可以讓地質公園的解說與在地參與、在地認同能夠更具體的展現。透過有系統的解說,更能達成設立地質公園與環境教育的目的。馬祖地質公園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