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台灣地景保育工作推動策略之挑戰
作者:
林耀源
作者說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處保育科簡任技正
內文:

前言   

    地景保育的概念,要從地景之形成說起,再對地景之範圍給予界定,然後依據自然生態保育之目標,因應經營管理的需求,推動相關的作業計畫。地景的尺度,從時間而言,大陸漂移學說屬於全球演變的概念,從空間來看,板塊構造運動,關係區域變動的趨勢。近三十年來,這一方面的理論、學說是否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是令人好奇的,也影響地景保育工作的定位與取向。   

  中國政府因應聯合國倡導的理念潮流,配合提出地質公園計畫,整體全面推動。台灣地區參考此一趨勢,推動地質公園計畫。

    台灣地區的地景,具有北、中、南、東區域特性之差異,景觀之特色亦各有特色,農委會多年來委託學者專家完成一系列的調查成果,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地景保育的目的不僅是單純地保護珍貴且特殊的地理景觀,更是透過地景系統的保護,連帶保護棲息其上的生物資源。台灣由於地質及地形情況特殊,加上散布四周海域的島嶼眾多,造就豐富且多樣的生物資源,估計有十五萬種。更由於棲地及海峽的分隔,造成基因隔離,促使物種分化或新種形成,使得台灣生物種類繁多,並富含特有種。以台灣地區面積來說,其動植物資源種類密度、歧異度之高及珍貴稀有之處,名列世界前矛當之無愧,值得國人好好的珍惜和保護,留給後代子孫一片樂土。

  地景(landscape,景觀)之經營管理,可以從系統(system)出發,就分區(zoning)及尺度(scaling)考量,分別列出工作重點與執行技術,形成層次及架構。建議以管轄之地景資源後續提供發展之機會空間,酌予鋪排以便逐年推動。 農委會於九十一年度商請學者專家成立三個計畫,分別是「台灣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台灣地景保育教育宣導與國際交流」、「台灣地景保育資訊建置及網站維護」等工作計畫,繼續推動,期待在過去數年內累積工作成果的基礎上,跨出新的里程。

台灣地質公園推動計畫

  讓後代子孫也能享用地景所提供的資源,是地景保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景點的經營與管理便是達到這個目的的重要方法。依據管理導向的景點分類,是因應管理目的而設計的分類方法,冀望協助管理者能清楚的瞭解景點的特性與現況,更有效的經營景點,不僅能維持景點的完整性,甚至能增加景點在研究上、教育上或美質上的價值。農委會及政府各有關部門依據相關法規推動執行地景保育工作多年,已為台灣地景保育工作建立重要的基礎。

  台灣迄今已經登錄了三百二十個以上的景點,並進行了分類、分級以及相應的管理和維護。對重要的知名景點,則設立了地景自然保留區,包括:苗栗三義火炎山、高雄烏山頂泥火山、澎湖柱狀玄武岩等,並指定當地土地管理機關依法妥予管理。   

    目前中國大陸政府順應聯合國倡導的理念潮流,配合提出地質公園計畫。在台灣地區應可以以此為借鏡,努力推動具有地質、地形特色的景點,成立類似聯合國推動的地質公園。可能的優先範例包括金瓜石地質公園(台北縣政府)、利吉泥岩與卑南山礫岩地質公園(台東縣政府)、泡泡泥火山(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龜山島、鼻頭角、龍洞岬與三貂角)。

  農委會於九十一年度商請學者專家成立三個計畫,分別是「台灣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台灣地景保育教育宣導與國際交流」、「台灣地景保育資訊建置及網站維護」等工作計畫,繼續推動地景保育工作,期待在過去數年內累積工作成果的基礎上,跨出新的里程,為我國的地景保育建立堅實的基礎。

  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王鑫教授召開「推動設置地質公園座談會」,經邀請交通部觀光局及所屬相關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濟部礦務局、相關縣市政府及中油公司台灣油況探勘總處及農委會地景保育工作小組學者專家等人員交換意見,初步認為有關地質公園的推動,應瞭解地方配合的意願,如此才能獲得地方的支持,例如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即是一例,學者的角色應是從旁協助以落實本計畫。座談會經王鑫教授作成結論:

(1)有關「地質公園」的設置,樂觀其成,請積極配合,目前尚無法源依據,但可由農業委員會先建立程序,或者考慮由民間團體進行認證的動作,推動「地質公園」標章,如此也有利於推動「地質公園」的設置發展。

(2)可與教育部門合作,利用設置「地質公園」來進行戶外教育。

(3)肯定設置「地質公園」的目的與目標。目前野柳已先行掛牌「野柳地質公園」。金瓜石也將於明年度編列預算辦理「金瓜石地質公園」活動。

(4)除了「推動設置地質公園計畫說明書」中所列之各景點外,只要各風景區或地方有合於設置「地質公園」之規定的景點者,都鼓勵使用「地質公園」名稱。

(5)有許多停採礦區也可考慮設置「地質公園」,例如:新竹的赤柯山、嘉義的公田山、苗栗的南庄煤礦、台北縣的平溪煤礦,甚至花蓮立霧溪河口沙金礦等。

專家論點

一、地景做為生活中教育研究的素材   

    優美的地景可以使人身心愉悅,以獲得心理上的紓解適意,有調適安慰啟發的作用。景觀則是地貌和地表覆蓋物所形成的空間距離視覺的形式表現,它反映普遍的自然作用過程所形成的地貌、動植物的棲息和物種的形成、土壤的發育以及干擾,這些過程的發生可以蓄積位勢潛能並增加景觀要素的均勻性。

  行政院院會通過之「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中揭示了台灣生態系所孕育的生物資源,不僅是全球生物資源的重鎮,也是持續我國經濟發展、追求全體國民優質的生活環境與長遠的利益之基礎,從而提出生態保育、永續利用以及公平互惠為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的目標。

  生態系經營管理,旨在保育或改善既存之生態環境,從而維繫或增加生物族群的量體,使其得以永續存活。面對自然的環境時,所考量的方向是以保護為主,應避免或緩和環境因子對生物族群造成的負面衝擊。當處理已遭破壞的環境時,所考量的方向則是以消彌失衡的環境因子為主。溼地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景例子。

  我國雖非國際濕地公約(西元一九七一年於伊朗拉姆薩簽定)的簽約國,但濱海濕地是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雁鴨、鷸行鳥與黑面琵鷺等水鳥遷移的路徑之上,早已聞名遐邇,因此成為國際重要濕地之一環,保育軸的形成對國際濕地的保育具有重要貢獻。

  濕地,不論是天然或人造(水田、魚塭、鹽田、埤塘、灌溉溝渠等),擁有諸多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關聯的層面從經濟面的農漁產品的供給、水源的供給、水源水質的淨化、水力發電、運輸、防洪及防旱等,廣及於文化面的大自然對心性的陶冶、教育與啟發。 台灣四面環海,又擁有廣大面積的高山森林,理應水源充沛,濕地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然而肇因於往年過度的經濟發展,自然的濕地一一消失。又因台灣加入世貿組織,農田魚塭、鹽田等人造濕地被迫休耕停養的面積將增加,不僅濕地具備的功能一一減少,更損及農漁民的生計。鑑於台灣濕地正面臨關鍵的時空點上,藉由濕地生態保育軸的經營管理規劃與落實推動,避免結構化之社會問題,同時維護我們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

  看過電影「香港荷里活(合理活,Hollywood好萊塢,港譯十分寫實貼切,對原來的英文字面,還真反諷。)」,對編劇導演取景之用心,深為感動,於世道人心教化啟發效果之外,亦十分感慨。還是要前往「關渡水鳥自然公園」去透透氣,畢竟有個好的遊客服務解說中心,對都市人來說確實是件不得了的好事。   

二、地景做為生活中防災避禍的借鏡

  地景係自然環境背景及人文社會活動之綜合表現,為岩石圈與生物圈之重要一環,與國土利用規劃、初級產業基礎、天然災害防範、生活品質提昇、自然生態保育及保護區之經營管理等課題,均有相當密切之關係。

  行政院核定「挑戰二ΟΟ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因應水與地的課題,在「水與綠建設計畫」強調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重要與必要性,進而提出了推動維護生態環境,以休養受創的森林、山坡地及河海岸,藉此逐步恢復台灣的自然生態,以創造亞熱帶國家生態保育的典範。  

 「水與綠建設計畫」中,(一)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檢討台灣地區在未來東北亞及東南亞氣候將會變得更為乾燥的情況下,應如何留住地表逕流,如何調節民生、工業、農業合理用水需求以及如何永續地有水資源可供使用。(二)在土地利用方面,檢討了因山坡地、海埔地及山林地的大量開發及山林地超限使用引發土石流、水災、旱災及河海岸侵蝕的災難及惡化的生活品質。

  「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中,揭示利用在地資源,引入人才及創意,營造活潑多彩的地方社區的工作目標。針對鄉村社區提出了推動社區自主性參與,培育人才,激發溫潤的社區關懷,強化人與社區生活空間的依存感及關懷。藉著結合地方農漁產業、自然景觀及人文的特色,推展具有人文、產業、休閒及生態兼備的鄉村新社區,以達成社區經濟、文化意象及環境保護整體均衡的發展。

  「觀光客倍增計畫」中,揭示了觀光產業在今後全球經濟發展上將扮演重要角色,而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擁有豐富又獨具風格的多樣化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觀光的潛力雄厚。實行策略首要打造台灣的優質旅遊環境,使之臻於國際水準,吸引外國人來台並讓國人樂於留在國內旅遊渡假。針對雲嘉南沿海地區提出建設成為一個具豐富的濕地生態、鹽田風光、農漁村風情、寺廟人文古蹟等國際級之新興觀光旅遊地帶,以帶動地方鹽田、農漁產業轉型為具有生態觀光及旅遊更多附加價值的產業,同時藉此創造就業,促進地方社經發展。

  適逢全球經濟不景氣,來台灣的國際觀光客遞減,政府著手修訂「觀光客倍增計畫」及研擬「日本銀髮族過冬計畫」,看來在拼經濟的政策下,觀光客還沒來,相關計畫已經倍增了。大家都以為要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計畫」內列有項目,才能編列重點工作預算,錯了,許多單位還是脫不了老舊官場的行事風格。

    多數人相信,生態旅遊救不了經濟,也搞不好環境。「黑面琵鷺」每年來台渡冬,如今為開拓中上年齡層日本客源,對日本人廣為宣導招攬,或可稱為「招攬日本銀髮族(好比黑琵)來台渡冬」行銷計畫,總得核算投資需求及預期效益吧。將「國內旅遊發展方案」整合於「觀光客倍增計畫」內,例如在各海岸國家風景區項下增列「推動海岸(地質景觀及濕地)、海洋(生物生態)之旅」項目。

    據瞭解,台灣不大,各重要的海岸地質地形景觀,均已納入各該相關主管機關(觀光局各該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職權範圍內管理經營,至於濕地則屬概念名詞,多為景觀之要素,依國際共識,海岸潮間帶濕地較易釐清範圍,亦多已劃入各主管機關職權,依各類型計畫管理之,以外其他地區所指稱之濕地,則應係不確定之空間。

  行政院政務委員及相關部會召開全國研討會,調整部分計畫之內容及期程,真是勞師動眾、自動歸整,原則上維持原定架構,按其修訂增列資源、景點等相關項目,只差沒加上食宿交通資訊,就可以成為「全省走透透」、「台灣旅遊大全(百科全書)」,可見修訂後無所不包、可能不容易看出重點。觀光單位稱,這些都將展開行銷(而已)。推動策略增列訂定「環境景觀維護法」,到底計畫重點在哪個面向呢?   

三、地景做為區域性整合詮釋的基礎

  地景是將世界視為人與自然的組合,可以連結我們的過去與未來,而且能與當地社區緊密的連結。」近數年來,由於保護區經營管理上更能重視人文的取向,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亦漸強調地景保護區對於整合保育與開發的特殊貢獻。

  地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s)是過去四十多年以來西歐各國有關棲地保護的重要思想。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於1944年對保護地景這類的保護區給了定義:「地景保護區主要為了陸地或海域景觀的保育及遊憩而成立的保護區,在這區域裡,自然與人類長久以來已發展出獨有的特質,具有明顯的精神、生態與文化方面的價值,且通常富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地景的登錄、保育及管理等工作,近十年來在學者專家的倡導下,相關人員亦多有參加國內外研討座談學習之經驗,部分機關並已逐年編列經費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作為充實解說教育及經營管理的基本素材。地景的保育,影響其生態之發展;生態之演替,表現於地景的樣貌。因此無論就地景保護或生態保育來看,確實應該從「點、線、面、網」進行登錄,以「科學的語法詞意」加強詮釋,供經營管理「決策者參考引申」之備用。換言之,地景保護是先做「點的保存登錄」,再做「線的科學關聯」,隨時提供「面的經營管理」,進而形成「網的共識交流」。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融合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自然和文化等三重內涵。它為人們提供了具有較高科學品味的觀光遊覽、渡假休息、保健療養、科學教育和文化娛樂的天然場所,也是地質科學的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設置地質公園之基本考量,在於:(一)如何保存地質現象不受破壞,不要長草覆蓋。(二)如何維護地質現象容易觀賞,有無安全顧慮。而這些細節在未來都需要更詳細的規劃與施工,使我國的地質公園計畫可以更順利的推動。

  報載「大坑溫泉碳酸含量世界第一,921大震後湧出,日本學術機構派員來台研究」、「車籠埔斷層世界級景觀,學術及觀光價值高,成熱門景點,各界籲保護國寶」,看來又有得爭議討論了,如果不健忘,猶記得國家級的地震紀念地嗎?

  苗栗縣南庄鄉南富村疑似發現自然文化景觀案,經苗栗縣政府業務主管單位會勘,對「古代蘇鐵化石」採取緊急防護措施(圍籬、錄影、巡邏),並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公告四灣當地為「蘇鐵化石自然保育範圍」,完成鐵網圍籬及鐵門之施設,對後續自然保育宣導及環境教育活動取向,有進一步之策劃作業,並籲請媒體協助導正視聽。嗣查該蘇鐵化石露頭範圍係座落於南庄鄉四灣段699-8地號範圍內,面積有55,963平方公尺,土地使用類別為林業用地,目前已被查封,債權人為桃園縣平鎮市農會。按該址曾經地質學者調查報告(鄭穎敏、湯振輝,1974,台灣苗栗南莊附近化石林之發現。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4號。)

    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辦理「全省植物化石系統研究」特展,年內開始進行拓模作業,事經媒體報導,民眾誤以具有瑰寶價值而有盜取現象,其實並無市場需求。案內指稱之化石,僅屬模鑄化石(由沙土組成),宜配合其生成環境,採取就地保存方式,始有具體(環境、層位、年代、生物、作用)之意義。

環境影響評估、工程計畫監督、自然變遷監測

  台灣地區的制度體系已隱涵地景的保育工作,其實地景資料多屬計畫之基本背景。在管制開發行為及避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地景的維護係以「不干擾自然作用之進行」為主要原則,其中並未對地景的保育有明確的界定,因此九二一震災自然紀念地景之法源或權宜,應有緊急處置與世代傳承的意涵。保育,不能只有哲學、倫理,還要有足夠支持的遊戲規則,可參考一些國內外的協議、公約、指南、準則,納入現行體制內做為規定。保護體系內各單位仍需合作協調,以期能針對課題解決問題。

  地景、景觀(Landscape)的要素,不外乎山水、林木、花草、人文(生活、文化)。國家風景區(公園、森遊區)之整體(自然)景觀(及人工)建築規劃(與)設計,在太魯閣效應(的省思,怕,未必)及林政委旋風(的延燒,可笑)之後續,可以看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回應動作十分(甚至過度)積極,俗語說:「樹頭站好、不怕颱風」,脫胎換骨(拉皮、整容)還早得很。(被批評挑剔得一無是處,似乎以前的都該罰?)

    其實,應該從環境管理經營的角度切入,審慎檢討目標及其服務功能與定位,將人工設施儘量融入自然。「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整體景觀建築規劃設計」案之期初簡報,提及多處建議修景改善乙節,似宜請作業單位補充有關整體景觀建築之基調及材質與施作方法,對修葺前後可有對照,俾供比較評斷。這是根本的考量,有關當地土地分區使用及建築許可規定,以及休閒遊憩動線、生活防災避災等,歷年來已有多件規劃報告與協調處理紀錄可以依循,本次重點及期程似應落實於整體意象願景,由社區營造及鄉街風貌(有限空間的適意發展)著手,於無違森林自然保全的原則內,工程減量、設施瘦身、去水泥化,或許可以對近百年來當地社會在歲月演替過程中,得到一個好的出路與遠景。

結語

  (國內外)環境(教育)會議,五花八門,顯見:環境劣化、人人自危,憂心忡忡。當前流行的「環境教育、終身學習」,多已偏重在「自然知識的傳授、學校情境的延伸」,因此一昧在柔性的啟發認知複習,無法寄望參與的學員們在課程或研討結束後能夠善盡社會責任。久而久之,結果是,「社會好壞是大家的、興趣知識是自己的」。

  農民遊行,憨直純樸,無辜無奈,不勝唏噓,弱勢,不是笑話,可悲可憐!真的,農民很可憐。從過去的農業社會逐漸發展到現在的工商社會,雖然農業佔國民生產毛額比重降低了,但農業的重要性並不因而稍減。農業在生態維護、景觀休閒、糧食安全及國土保安等方面,仍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歷年來,農委會不斷地規劃並且推動農業再造,營造農業的永續經營。同時,希望可以教育農民更多新的農業科技,以提高品質增加收入,並輔導農民建立「精緻農業」的觀念。時代在進步,農業也要跟得上腳步才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農業一樣可以現代化才是。

  創造一個新的組織架構,是執行者面對的最艱鉅的挑戰之一,最具有政治色彩的爆破力。在台灣,中央政府要協助地方政府落實在地管理,無論方式是督導或是補助,以財政劃分(主計經濟學)、組織改造(企業管理學)、環境管理(生態行政學)等面向來說,都應該有一個主要目標作為訴求,相關的配套協同措施自然免不了。

  以當前的環境局勢,地景保育工作確實很難有重大的突破,地景的概念亦不宜侷限於地質、地形的學門領域,地景保育在策略上可以有以下的挑戰:

(一)地景(景觀)為地表生態資源及各該管轄機關之重要元素,宜善加管理經營利用,景點的選定及其解說,宜著重其實質意義與欣賞角度,將「科學的真」融入「生活的善」之中,追求一種「美的賞悅」。

(二)為促進地景資源經營管理之共識,可建立定期的聯繫協調機制,以協助地方處理相關公共設施事宜,俾妥為防範地景資源遭受無意間的破壞,希望各單位能夠配合重視將濕地保育納入相關計畫妥予考量,並落實地方制度法之要旨。

(三)評鑑經登錄之地質地形景點保育等級,並納入既有相關之保護區體制計畫內,加以妥善管理。同時,監測並改善現有地景與既有相關之保護區體制計畫內之經營管理現況。

(四)要結合相關計劃之功能,基於生態與地景互為表裏之通性,於國土利用計劃、重大經建計劃、公共工程計劃等體系,從規劃階段即予參與,藉環評作業落實追蹤。

(五)應當加強地景保育研習教育效果,考量後續如何融入體制,結合相關計畫,俾能更積極有效的推動。

(六)在環境管理實務方面,從事權分派、加強認知、全民監督、策略聯盟等議題上,配合政府改造過程中,嚴守本分,善盡職權,期望有更進一步的共識,可以協助落實地景保育工作,促進自然生態之正常運行。

(七)希望透過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中相關策略的進行,可確切實施地景保育工作,使自然資源能維持存續利用的潛能,保證帶領台灣邁入永續發展的嶄新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