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之地景特徵及其成因
作者:
潘江
作者說明:
內文:
摘要:概要論述中國已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泰山與黃山的地景成因

在《地景保育通訊》第二期(1995),作者簡要介紹了中國大陸上已有14處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自然遺產3處(黃龍、九寨溝、武陵源),文化及自然遺產2處(泰山、黃山),文化遺產9處。本文概要介紹其中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景(Landscape)特徵。

(一)山東泰山(圖3-5)

東岳泰山”五岳獨尊,雄鎮天下”,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1982年被首批公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名錄編號302。

巍巍泰山天下雄,登泰山而曉天下,乃千古名言。登泰山觀日出是泰山的地景特徵之一,形成壯觀地景的地形與地質背景,是因為她為華北大平原東部山東丘陵中最高的山,海拔1524m,平地拔起,故有奇峰突起,東天一柱之勢。

泰山為斷塊山,新構造活動強烈,其南部上升幅度大,北部上升幅度小,因而地形南高北低。山南有三條北盤上升的正斷層,構成”朝天”景觀最具有三大台階式的自然美的節奏感。

泰山美麗的自然特徵,主要是由地質、地貌構成。她位於華北板塊東南部的魯西弧形斷裂構造之內,東面有郯城-廬江大斷裂,西邊是黃淮平原。景區內的岩石為兩大類:一是構成泰山主體及其周圍的泰山群變質雜岩(基底,圖4),從老到新一般分為五個岩組,切穿泰山雜岩的岩脈多為基性,同位素年齡大致為15~22億年,或24~27億年。周邊地區以張夏、崮山等地的寒武紀標準剖面及含三葉蟲為最著稱。

泰山的地貌特徵可劃分為(圖一):侵蝕構造中山、侵蝕構造低山、溶蝕侵蝕丘陵、侵蝕丘陵和山前洪積台地。泰山主峰玉泉頂附近的地貌屬於侵蝕構造中山,是區內抬升幅度最大,地勢最高處。周圍溝谷的切割深度達500~800m。

考古發掘表明,泰山在很早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和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就在泰山附近。

從先秦的七十二君到秦皇漢武,下延至明清各代,有數以百計的君主、帝王到泰山祭祀。孔子、司馬遷、李白、杜甫等,都曾到東岳吟詠。現保存天貺殿等古建築群25處,碑刻200餘處,摩崖刻石1100餘處。

綜上所述,泰山的地景與文化,由於山體具有獨特的雄偉總體、通天拔地,故而顯示其奇、險、秀、奧、幽、曠等景觀。按全球地質遺址初選名錄(GILGES,1993)的分類,屬地貌類(B類)、岩石類(C類)、古生物類(A類)。

目前泰山由於遊客增多,對局部自然環境已造成不應有的污染。再者,不適當而過多的修建索道開山炸石,也破壞了一些應予保護的珍貴地質露頭和景點的自然美。

(二)安徽黃山(圖二)

黃山於1990年12月被確定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自然遺產》名錄編號為323。著名的”三十六大峰”及”三十六小峰”,及黃山的主體,係由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岡岩構成。但黃山地區還存在另一種較早的花岡岩體,且在同一岩基中共生。早期的為同熔性花岡岩,名太平花岡閃長岩,得名於黃山附近的太平,分佈在芙蓉嶺以北,地質時代為印支期,距今約2.23億年。在地貌上形成緩坡丘陵。燕山期花岡岩又分為黃山黑雲母花岡岩體和獅子林斑狀花岡岩體;前者亦得名於黃山,分佈於芙蓉嶺以南,地質時代為燕山晚期,距今1.31億年;後者的年代雖亦為燕山晚期,但稍晚於前者,距今約1.23億年,因在獅子林一帶分佈廣而典型,故名獅子林斑狀花岡岩體。

雄奇秀美的黃山及獅子林花岡岩體孕育了上述大、小三十六峰和”黃山四絕”(怪石、奇松、雲海、溫泉),其地貌特徵為懸崖峭壁、奇峰峻谷。以蓮花峰、天都峰和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例,其懸崖峭壁的地景成因要素和控制條件為:

  1. 在燕山運動晚期之後,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花岡岩體從地殼深處不斷上升,因上述三峰現海拔都在1800m以上,說明其顯著抬升之事實。

  2. 花岡岩本身耐風化,故而高出周圍的沈積岩地層,並受區域地質構造的控制。

  3. 花岡岩體發育二組不同方向的垂直節理,一組平行地表的節理。七十二奇峰的懸崖峭壁多為垂直節理面。由於水平節理面不如垂直節理面明顯,且受重力的壓縮作用,在岩體從地殼深處向上抬升達2000餘m之後,仍無明顯的位移。以”猴子觀海”、”蘿筆生花”、”筆架峰”、”飛來石”為佐證(圖二),該石並非”飛來”之石,乃原位風化殘留之物,其四邊為兩組垂直節理面經長期風化洗禮之遺跡,頂與底實為同組的水平節理面也。總之,黃山的怪石與奇峰地景的成因均受上述節理的控制與影響。

黃山奇松的根都生長在花岡岩的節理中,由於花岡岩中的長石,特別是成斑晶狀的長石,較石英易風化,並形成高嶺土,加之地表水向地下滲透,都必須沿節理運移,故而充沛的雨量為”黃山松”,創造了客觀上的天時地利人和。

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是一種地熱資源,是通過斷裂和節理溢出地表的,分佈在黃山的周邊地帶,因為高山與丘陵、河川之間存在著因花岡岩抬升,相伴相隨而生的斷層。

總之,黃山為花岡岩山岳型風景區。關於黃山應屬地貌的(B)及火成岩(D)地質遺址。

(三)結語

中國已列入《名錄》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迄今僅有五處,均為名山和風景名勝區,今後應加強其他方面的申報工作,而且要詳細研究其科學價值,“為代表(構成)地球的主要歷史階段並包括生命記錄的突出模式”,“為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模式”“為代表重要地貌/自然地理面貌的突出模式”(引自世界地質遺址及自然遺產評估標準)做出應有的貢獻。並加強地學和生物學方面遺址的呈報工作。為保護、保存珍貴的,不可再生的世界遺產而努力奮鬥。

主要參考文獻

  • 潘江,1995,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質出版社,北京,144頁。

  • 潘江,1995,世界遺產公約。地景保育通訊,No.2,15~18頁,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台灣地形研究室發行,台北。

  • 謝凝高主編,1992,中國泰山,341頁。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濟南。

  • 孫竹友,1983,東岳泰山。《地理知識》,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