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景觀
作者:
齊士崢
作者說明:
內文:
序 言

  太魯閣國家公園約三分之二的面積屬於立霧溪流域,立霧溪下游的太魯閣峽谷是園區易達性最高且最壯麗、最著名的地形景觀。不過除了峽谷以外,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景觀還有高山、掘鑿曲流、谷中谷地形、河川襲奪造成的高山小湖泊、河階地、沖積扇、瀑布等等,亦極具欣賞、教育和研究的價值。本文即將這些地形景觀做一簡介。

地形景觀

掘鑿曲流與谷中谷地形
立霧溪流域彎曲的河川原來流灌於較寬平的谷地中,因為陸地相對於海平面快速隆起,使曲流迅速下切,而形成行走於峭壁間的掘鑿曲流。原來較寬平的河谷坡地或仍保存於河岸陡崖上,或形成高度相近的肩狀平坦稜,由高處眺望,這種地形好似寬谷中又有窄谷,故稱谷中谷地形。塔次基里溪的掘鑿曲流和谷中谷地形由新白楊附近可見,合歡古道即闢於其間,肩狀平坦稜上仍留有原住民舊社和日警駐在所的遺址。太魯閣峽谷區的谷中谷地形則可由寧安橋上坡的西拉岸社,或慈母橋上坡的海鼠山一帶眺望,亦非常壯觀。

峽谷
太魯閣峽谷分內太魯閣峽谷和外太魯閣峽谷。一般稱的太魯閣峽谷是指內太魯閣峽谷,因主要由大理岩構成,岩體較完整,河谷又是橫谷,故河川下切形成的陡崖可長期聳立,形成壯麗的峽谷。峽谷主要由富紋理之美的大理岩構成,兩岸陡峻,聳立的峭壁最高可達一千公尺以上,上游集水區面積超過五百平方公里,但行走於中橫公路九曲洞、錐麓段時,河谷的最窄處常僅一、二十公尺。外太魯閣峽谷主要由較易受風化、侵蝕作用影響的片岩構成,故僅在較接近河床處保存有最近期河川下切形成的陡崖,峽谷地形較不壯觀。如有小燕子口之稱的白楊步道末端峽谷,谷寬雖亦常在十公尺以下,但陡崖窄而不高。

高山小湖泊和河川襲奪
蓮花池谷地位於中橫公路迴頭灣東側山巔,兩端狹窄,中段寬平,寬平處有一亦稱蓮花池的小池塘。谷地中盛產的水蜜桃、晨霧籠罩的小湖和幽靜的西卡拉罕溪谷,使蓮花池成為旅遊勝地。蓮花池谷地原來是西卡拉罕溪下游的一段河谷,但西卡拉罕溪後來被襲奪而改由現在的位置注入陶塞溪,使蓮花池谷地成為無法再下切的無能河谷,殘流於山巔並堵水成湖(齊士崢,1994)。

河階地
立霧溪流域分布許多覆有巨厚層礫石層的河階地,礫石層中常保有古河川的V形河道,如慈母橋畔的合流、燕子口附近的普落灣和公園管理處所在的階地等。由這些階地的研究(富田芳郎,1972;林朝棨,1957;劉志學,1989;張石角,1990;齊士崢,1994)顯示,太魯閣峽谷最下部的數百公尺,極可能是形成於最近數千年間,可見河川下切速度極快,且峽谷在此過程中曾數度被沉積物掩埋,普落灣等階地就是河川改道下切後形成的。相似的作用目前仍在流域中進行著,如卡拉寶下坡的河床就有河川近年來埋積後改道下切的遺跡;竹村附近小支流匯入陶塞溪的河口則有沖積扇發育,經常將陶塞溪堰塞而形成小規模堰塞湖。這些均是環境解說、科學教育和學術研究的最好的材料。

瀑 布
因立霧溪近期下切的速度極快,故於河川上游或下切速度較慢的支流就形成許多瀑布。最著名的瀑部就是白楊步道上三棧溪口的達歐拉斯瀑布,其他則有燕子口、白沙橋至寧安橋一帶支流的瀑布等。峽谷區還有許多在大雨後才會出現的瀑布,及人煙罕至的陶塞溪本流上游的瀑布等,又是另一番景緻。

高 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的西側及南側是中央山脈的主脊和主要支稜,高度幾乎都在3000公尺以上,著名的山峰有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甘薯山、無明山、碧綠山、羊頭山、合歡山、奇萊山、屏風山、太魯閣大山、立霧主山等。這些山區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攀登路線有不同的風貌,是熱愛互外活動者的天堂。但這地區也有地形成因上的爭議,最著名的就是南湖大山的冰河地形爭議(林朝棨,1957;詹新甫,1960),這是目前企待學者解決的問題。

結 論

  立霧溪多樣性的地形景觀在形成上是相互牽連的,峽谷地形的珍貴性也不僅只在其地形的壯麗,一個納入多樣地形景觀,甚至配合附近區外地形的整體性形成過程的解說,使人瞭解各種地形特徵的來龍去脈和相互關係,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如此也更能顯示珍貴景觀知性的一面。

  立霧溪在日據時期已有完善的步道系統,如合歡古道、海鼠山步道等,各類地形景觀也已有初步的調查與解釋。不過荒廢的道路會日漸被蔓草淹沒,未隨科學進步的解說可能提供的是錯誤訊息。是否在將進入廿一世紀時,應重新整理、維護、利用這些慢慢荒廢的道路,讓多樣性的景觀提供多樣性的旅遊活動;或是否應重新檢討、研究立霧溪流域多樣性地形的形成過程,或人與這個環境關係演變的過程,以提供更多樣性、整體性且更活潑的解說服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引用文獻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424頁。
富田芳郎(1971)臺灣地形發達史的研究。古今書院(日文)。
張石角(1990)太魯閣峽谷地形發育過程的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自然環境及災害研究室執行)。
詹新甫(1960)台灣南湖大山冰蝕地形問題之商榷。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3號,109-111頁。
齊士崢(1991)蓮花池谷地地形發育過程初探。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八十年度會員大會論文摘要。
齊士崢(1994)立霧溪流域的河階地。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17期,33-46頁。
劉志學(1989)立霧溪河階之沉積學研究與對比。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