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現況
作者:
李光中
作者說明:
內文:
農委會於本(八十四)年度起統籌辦理地景保育計劃,其中重要工作項目之一為:「勘查並評鑑現有地景自然保留區、保護區經營管理現況、並研擬經營管理改進建議書」,目前已於該地景保育計劃項下邀請地理、地質學界之學者專家組成地景保育組,並完成兩處地景自然保留區之現勘及評鑑工作。 經過地景保育組委員於八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現勘「高雄縣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以及八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現勘「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地景保育組各委員所擬之建議意見如后。為求落實地景保育計畫,農委會已將上述意見轉請有關管理機關參考辦理。

「地景保育委員會」高雄縣泥火山會勘建議事項

<王 鑫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1. 泥火山地景保留區應擬定保育管理計畫。明訂現地管理機構及管理作業原則等。相關經費、人事等應可進行多邊洽商。

  2. 泥火山鄰近範圍內不宜再拓寬道路。聯外交通似應以步道為主。

  3. 保留區內如何允許參觀而又不破壞地表現象,應可專案委託設計。

  4. 未來本區解說及環境教育活動或可洽商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成功大學地科系或其它民間團體組織義工團辦理。

  5. 為滿足一般民眾的好奇心,在不破壞、影響整體景觀的考量下,可考慮在距主噴口(噴泥錐)較遠處,選擇一個小型的泥火山讓民眾接觸、觀察、並作近距離觀賞,唯對其它的泥火山即應嚴禁接觸、踐踏破壞。

<李思根教授>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

  1.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設定範圍目前僅4.8公頃。唯因泥火山具有間歇噴發與噴口游移特性,在可能狀況下,希再予以擴增。

  2. 由於泥火山區動物棲息與植物演替成一特殊生態體系,故外圍之緩衝帶亦應列入考慮,以保持原狀或變動最少為準則。

  3. 附近農戶或苗圃管理員,施以保育專業訓練,聘為義工或保育管理員,給予薄酬或精神上獎勵(最好能發給制服、臂章之類,以示公信力)。

  4. 產業道路不要直接到達泥火山入口,也不要讓遊覽車直接駛入。保留步道小徑即可,並嚴禁野炊,或攜帶食物、飲料進入。

  5. 步道以簡單、安全即可,並儘量避免影響噴口附近地貌。因噴口具游移性,故永久性步道殆不可行。

  6. 本區植物具有以噴口為中心,向外圍作同心圓之漸移性變化,並有季節性不同,故勿在本區作移植花草樹木,以免破壞原始生態。

  7. 宣導摺頁可以多元化(地質、地形、動植物生態....)呈現,以收宣導與教育之效。

  8. 為滿足一般民眾好奇,可否考慮在主噴口(噴泥錐)較遠處,不影響整體景觀的考量下,擇一小型泥火山讓其接觸、近距離觀賞(模仿美國新墨西哥州Carlsbad石灰岩洞模式),入園之後,即嚴禁接觸、破壞。

<林俊全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1. 泥火山全區應即刻將全區利用欄網圈出,以避免人為不留意的破壞。在利用欄網圈圍後,應加強告示說明該地景之特性及價值。

  2. 欄網完成後,並應考慮上鎖。欲進入參觀者,需聯絡高雄縣政府農業局。經同意後,使得進入。如經費不足,似可考慮酌收”清潔費”,以便永續經營。

  3. 泥火山地景保留區面積狹小,極易受到附近地區的開發影響。影響方式有以下幾種可能方式:
    (1)邊坡開挖,造成土壤沖蝕。乃至於噴氣孔移走。泥火山宣告死亡。
    (2)易達性增加。造訪人士增加。在未經監督或適當導引之下,使得泥火山受人為侵蝕的機率大增,亦使泥火山之山形受到破壞。
    (3)泥火山的組成為鬆散且膠結不良的粉沙、粘土。本身即極易受到地表沖蝕而夷平。故如何使人為干擾最小噴氣孔不斷出泥漿,為第一要務。

<張徽正組長>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 通過保留區內之產業道路應改道。

  2. 保留區四周應植生成一綠色緩衝帶。

  3. 泥火山噴出之泥流並無法長久保留,宜鼓勵研究與教學之直接觀察,以蒐集相關資料。

  4. 防止保留區火災之發生宜有保護措施。保護措施不可破壞保留區之完整性與原貌。

  5. 泥火山保留區屬環境敏感區,宜禁止一般民眾參觀。台灣地區尚有許多未列入保留區之泥火山可供參觀。

  6. 不宜在泥火山保留區內設置步道工程。

<錢憲和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1. 應採取積極性保育措施,並藉由妥善規劃提供解說設施,供民眾在不破壞地景的原則下,充分學習、欣賞。建議進行規劃設計。

  2. 泥火山地景保育之意義在於充分展示其地質內涵。因此必須配合深入之地質學、地形學研究。

  3. 深水苗圃與泥火山保留區之間應保有適當的緩衝區。

<鍾廣吉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地科系

  1. 除東側欄杆外,建議暫時將北側、西側、南側也加欄杆圍住。

  2. 深水苗圃與泥火山保留區之間留下的緩衝區至少得五十公尺以上。

  3. 永久之計仍以建造阻隔進入,行人固定板道參觀為宜。

  4. 深水苗圃不要建大型停車場。

  5. 將來的解說可委託成功大學地科系、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負責,管理請深水苗圃兼辦。

  6. 範圍內經常保持清潔。

  7. 由農委會支持每年補助二~三個較深入的研究專題,對泥火山進行深入研究,令其更有價值化。

  8. 相關經營管理辦法制定之時,需有縣政府專辦之人員參與。

  9. 若規劃為遊憩場所,需考慮與附近之據點的整體規劃。

  10. 地景保育組仍需經常聯繫,以了解狀況。

「地景保育委員會」苗栗三義火炎山會勘建議事項

<王 鑫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1. 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計畫應可與苗栗縣整體觀光發展計畫及縣綜合開發計畫整合。本自然保留區特殊地景雖禁止一般遊客進入,但是並未限制遠距離觀賞。本區為苗栗縣自然遺產,亦為培養鄉土愛之重要地標。如果能喚起地方意識,結合三義一帶地方熱愛鄉土人士將本區納入社區文化建設重點,則可兼顧區域發展及自然保護。

  2. 建議主管單位結合地方辦理鄉土或社區文化尋根等活動,強化火炎山地標形象,進而發揮地方愛鄉、愛土之保育意識。

  3. 本區外圍土地開發活動危及自然保留區者,應請地方政府干預,必要時得由中央機關出面協調。

  4. 本區周圍地區可建議地方政府劃為自然公園,以發揮地方珍貴資源之意義,並杜絕不當開挖行為。

<陳肇夏副所長>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 前在新中苗六線道路北側挖深做沈砂池極為不智,因會加速上游礫石層的侵蝕作用,所沖刷下來的礫石堆積物難以逐漸穩定下來,且難以維持「侵蝕」與「沈積」之間的平衡。

  2. 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在現今的沈砂池位置(約三百公尺長)修建公路隧道,讓車輛從沖積扇的下方通過,如此既可不影響交通,也可望在一段時日之後恢復沖積扇的穩定和維持「侵蝕」與「沈積」之間的平衡關係,如此景觀可不再遭受破壞且可逐漸恢復原貌。

  3. 有關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在經營管理方面有需要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支援的話,也請通知本所,將儘力支持。

<湯曉虞技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 整體而言,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內植被狀況大有改善,而使崩塌趨於緩和。然而保留區外因沈砂池清理不但造成景觀破壞,而且促使坡面不穩定,容易造成再次崩塌。建請台灣省政府函請苗栗縣政府改善。

  2. 中苗六線道路之興建本會持反對意見,然因地方上之壓力而逕為興建,其所造成之問題苗栗縣政府應儘速謀求解決。

  3. 建請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加強教育宣導工作,如印製海報分送轄區內各中、小學張貼,舉辦知性之旅,並協助地方人士成立保護組織,以發揮關愛鄉土之精神,並以具體之行動來維護自然景觀。

<新竹林管處大湖站>

  1. 嗣後苗栗縣政府要在保留區外核准任何設施時,應先會知管理單位並會同勘查,在不影響保留區內之景觀後始可同意辦理。

  2. 對已核准砂石廠請苗栗縣政府加強管理,以免影響保留區內林木生長。

<吳銘志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地科系
<鍾廣吉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地科系

  1. 尖豐公路與新中苗六線公路之交匯點的交通問題在於:
    尖豐公路至此路段為一急降坡,由尖豐公路轉往新中苗六線公路之轉角曲度太大;以致常有車禍事故發生。然而,據現地觀察,事故之發生並非完全是因為路況之問題。而是由於此路段來往車輛以砂石車及聯結車居多;車體重大且行車速度太快之所致。解決問題之根本作法不是改建公路交匯點即可解決。駕駛行為之改進及交通管制標誌之明確標示與確切遵守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無論公路交匯點如何改進(除非完全改成高架交錯方式)都將有錯車之行為,有錯車之行為則有發生事故之可能性存在。

  2. 公路交匯點改進工程之實施,除非將工程場地往東遷徒,否則任何一種施工方式都將無法確保火炎山保留區之完整性。因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提供有關單位參考:
    (1)建議將尖豐公路(台十三號公路)自三義交流道處起至義里二橋處北端止之區段採南、北向分道而行。即南行車輛循原路線而行,而北行車輛則由義里轉向東,沿原產業道路經四份橋、新生橋、上湖、竹水崑至三義交流道處。如此,則需將北行路段由原產道路修建升級至一般公路。
    (2)建議將北上車道於義里二橋處北端改向東行至四份橋西邊,由此處築一高架橋跨高速公路而過至伯公坑附近。南行車道仍循原公路段而行。若台十三號公路(尖豐公路)南行道之改建必需切過保留區之東南角時,則建議以「地下道」方式行之。如此,方可能保持地貌之完整性。然而,此方式將影響到現有砂石場所在之位置,因而可能將給予砂石場往西遷移之藉口。如此,將更嚴重地破壞整個區域之景觀。因此,必須堅持該砂石場應予遷移,以強調火炎山自然保留區景觀之完整性。
    (3)建議將兩公路之交匯點予以擴建。即將新中苗六線公路於此交匯點處,向南以填土的方式擴大轉彎處面積,使道路轉彎曲度變小,並於尖豐公路下坡路段加設路障及號誌,以提醒減低南行車輛之速度。
    3.以上建議係根據現場會勘之觀察結果,並由1/25000地形圖(民國七十六年)及1/5000航照圖(民國六十七年)等判識所得,僅供規劃參考之用。詳細之工程作業,必需再由相關之工程單位做進一步之測勘與調查。

<李思根教授>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

由地質、地形之發育過程及該地之氣候、水文特性,新中苗六線公路實為一錯誤之公共工程。蓋該道路東段北側礫岩層膠結疏鬆,重力崩移永無休止,對公路將形成永久災害,清除工作勞民傷財,又將影響原地貌景觀,亡羊補牢,建議如下:

  1. 慎重思考該道路之存廢問題,大安溪洪汎與火炎山之崩移,將使該公路成為反自然之負面樣區。

    • 若無法改變原貌,建請:
      ◎優先處理中苗六線道路與保留區間之河床地,不准堆置砂石及其他建築,距保留區150公尺範圍內應恢復原地貌。
      ◎由尖豐公路往西約一公里間之火炎山南坡,新中苗六線北側,原具有丘陵切割、雨谷、雨溝、小岩峰惡地及沖積扇(錐)、落石錐等地景,請聯絡觀光單位與民間環保人士共同努力,儘量清除人為建築物,使成為景觀觀賞及重力崩移研究區。

    • 請停止挖掘沈砂池,以免山溝侵蝕基準下移而加速山崩速率,如要挖掘,也請勿超過路面高度。
      ◎為一勞永逸計,除增加箱涵排洪外(中西段),在與保留區接近地帶(即中苗六線東段)公路地下化,地面部分即可保持原貌。
      ◎路旁嚴禁採取砂石(僅可清除路面淤砂),以免影響動植物生態。

<林俊全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1. 火炎山地區蝕溝沖蝕明顯,形成特殊礫石惡地地形。唯經長期觀測結果,認為本區礫石沖蝕特別明顯者,主要位於第三及第五沖積扇。

  2. 目前由於沖積扇緣的採石作業,使沖積扇及蝕溝河道無法穩定。建議於第三、第五蝕溝內設立蛇龍式攔礫石壩,一則穩定河道,再則避免沖蝕現象擴大,而濫採砂石現象或可因此遏止。

  3. 本地之地層、地形特徵在台灣地區均為極特殊之地區,加上沖蝕現象明顯,極適合作為戶外地質、地形、水土保持教室。建請有關單位惠予考慮並規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