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保育攝影比賽暨地質公園標章徵選後記
作者:
楊士芳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
內文:

    為了地球資源的保育和永續,世界各國政府在近二、三十年來莫不大力推動各種資源的保護,尤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72年在巴黎召開的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襲產保護公約』更具歷史和實質的意義。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重要工作項目。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標章是必須要有的象徵。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重要工作項目。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標章是必須要有的象徵。對台灣地區而言,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是政府與民間對地質公園的概念的推動,仍不遺餘力。   

    儘管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地質公園的標章對我國在推動台灣版的地質公園的過程中,藉此標章,凝聚國人對有特殊地景的地質公園的關注,並展開對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與建設,都是希望此活動能達成的。

    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順應世界潮流,近十於年來不斷地推展此項工作,最近數年並結合許多民間團體加強地景保育工作的教育、宣導和活動。除了每年舉辦和地景保育相關的公務人員研習班(初級、中級班)外,今年更僵範圍普及到全國國民並向下扎根到在學學生,嘗試舉辦另一類型的地景保育宣導—地景保育攝影比賽暨地質公園標章的徵選活動,來達到另類的效果。   

    本次地景保育攝影比賽分兩種組別:社會組和學生組。每一組都包含135(35mm)和120(6×6)兩種幻燈原片;評分內容包含:主題掌握、地景呈現、地景特殊與稀有性各佔總分的四分之一,其餘部分尚涵蓋視覺效果、色相、曝光情形等攝影技巧。參賽的作品包羅萬象。   

    此次聘請的評審委員團成員包括從事地景保育工作的專家學者、生態攝影方面的專家、相關規劃執行者等方面人才組成委員團,就各參賽作品以無記名方式加以選評,先經初賽選出入圍的作品,再就入圍作品選出佳作和前三名的名次,尤其最後決定名次時,都是經過評審委員仔細的討論才產生。   

    雖然是第一次舉辦以地景為主題的攝影比賽,但是幾乎是每張參賽的作品對主題掌握和呈現多相當正確,尤其是佳作和前三名作品不但掌握這些重點,甚至於在攝影技巧上都有深厚的功力,他們許多作品不亞於專業攝影者,因此,在評審過程中,讓評審委員頗難以抉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指導單位的農委會、主辦單位的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來說意義重大,歷經數年來大力推廣和宣導地景保育工作有莫大的鼓舞作用,也冀望能透過這一種平實的方法讓保育觀念能更深植於人心,讓美麗的寶島不僅地景資源能永續,相對的生態棲地和環境資源也能更加豐碩和永續。   

    至於地質公園標章徵選的作品,件數超過百件,讓指導和主辦單位相當感動。雖然台灣在近兩年來相關單位才積極推展地質公園,因此許多徵選作品會參考國外或相關圖案稍加改變,使得評審委員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然其中仍不乏許多作品圖案設計簡捷而有含意,甚符合此次的徵選內容,甚至於有些未得獎的作品也設計得相當的出色,我們會建議指導單位留待參考,將來若有機會也可考慮徵用。地質公園標章評選出來,將來如何去運用、推廣,都是下階段必須處理的課題。期待地質公園的理念終能落實。   

    唯一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學生組的作品比賽參賽的人數和作品太少,因此我們猜測可能的原因是:(1)是否中學生校內的課業太重,無暇去親近大自然(2)保育觀念的宣導和推廣沒有向下扎根,未來應與教育部協調列入課程綱要(3)保育觀念未再中學推廣,也未受到學校的重視(4)如何吸引學生改變習慣,減少到網咖或打電動的時間而轉移到戶外去多觀察和接觸自然,並進而增加對身邊環境資源的瞭解,才能去關懷並進一步去保護它(5)親子間互動時間太少,假日甚至無暇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或子女不願意和家長一同到郊外走走。   

    從這一次的地景保育攝影比賽暨地質公園標章徵選活動中,我們發現地景保育工作在台灣目前已經起步了,然而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大家更應一起動起來,為了台灣也為了後世子子孫孫的資源永續。此刻開始,應從我們生活的週邊環境開始,到整個的大環境,多去關懷和尊重,在有妥善規劃的原則下,寶島未來的展望和美景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