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澎湖縣玄武岩保育與地質公園發展之探討
作者:
劉淑玲
作者說明:
澎湖縣農漁局生態保育課課長 (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
內文:
  澎湖群島是全國唯一由玄武岩組成的島縣;玄武岩節理奇景為全台僅有。而澎湖群島是國內眾多學者認為具世界級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潛力的地區。地質公園的設置是國內研究地景保育的學者大力提倡的一項計畫,也是政府為爭取「世界遺產」的前置準備作業。因此澎湖對於「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工作,不能置身事外。

    雖然澎湖縣已將雞善嶼、碇鉤嶼、小白沙嶼三島於民國八十一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澎湖縣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交通部觀光局並設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對澎湖地區進行規劃與建設。但是澎湖期望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就必須在制度的建立、法令的研訂以及經營管理上建立合理可行之經營策略及符合當地文化的經營模式。   

    本文僅就玄武岩保育和地質公園的發展進行探討,提出具體建議,其目的有三項:

(一)分析整理澎湖的玄武岩資源保育和環境概況,以了解澎湖發展為地質公園和世界遺產之潛力。

(二)探討澎湖地區地景保育與相關發展之限制因素。

(三)整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質公園計畫書撰寫之作業方向,以及澎湖地質公園將來的研究和經營管理方向。   

    經整理分析後之結論:澎湖地區已有玄武岩地景十年的保育成果,更有數百年的文化歷史產業。今後應努力的方向如下:

(一)促進「地質法」完成立法。

(二)修訂文資法自然景觀之保育與保留,要區分保護規定,對於進出保留區要有所規範,以減少經營管理的困擾。

(三)訓練人才。 (

四)解決航空、船運交通問題。

(五)地質公園應整體規劃、事權統一。

(六)鼓勵居民參與自家附近的資源研究、調查和保護,促進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

(七)保育、觀光的衝突應從資源量的評估和總量管制來著手。

(八)落實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把地景保育工作列為施政重點。

(九)地方政府結合保育、文化、解說教育和觀光單位和學界,成立「推動設置地質公園發展委員會」。共同協商完成玄武岩的保育和完成地質公園設置,並達成列名為世界遺產的願望。

壹、緒論   

    台灣的地質和地形環境特殊,與天然災害防範、生活品質提昇、國土利用規劃、自然生態保育及保護區之經營管理等課題,均有密切的關係。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提出「世界地質公園計畫」,凡候選為「世界地質公園」者,可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中。行政院農委會地景保育小組於2001年10月31日建議台灣地質景點推動之優先順序,澎湖便是南部地區的首選。

貳、澎湖玄武岩生態資源   

    澎湖古稱「西瀛」、「平湖」,是取自於澎湖位於台灣西側,四周海域波濤洶湧,內海卻平靜如湖的意思。是全國唯一由火山熔岩(玄武岩)組成的島縣,全縣六十四個島處處可見到澎湖玄武岩的自然奇觀。這些島嶼的絕對位置再北緯二十三度九分至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東經一百一十九度十八分至一百一十九度四十二分間。   

    澎湖群島的玄武岩,係由玄武岩熔岩多次經過地底裂隙湧出地表冷卻而成的。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玄武岩在望安島的天台山,熔岩約在一千八百萬年前開始流出,約在八百多萬年前,最後一次於東嶼坪湧出,澎湖的火山活動就全面停止迄今。在該群島的地表上可清楚見到二至三層的熔岩,其地質年代屬於第三紀中新世的中期至晚期,因此這種地層被命名為「漁翁島層」。   

    澎湖群島除了花嶼是由安山岩質的熔岩組成外,其餘各島嶼均是由裂隙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沉積岩夾層構成的火山群島。其中「桶盤嶼」是澎湖柱狀節理最發達的一個島嶼,外型酷似倒蓋的桶盤嶼,四周環繞著奇岩怪石,素有「澎湖黃石公園」美譽。而以西南方由小型裂隙孔洞噴出熔岩形成之宛如蓮花座海蝕石平台,最受矚目。

    員貝嶼北端的玄武岩形狀似硯,東邊又有一之如筆般的岩柱,因此又稱為筆硯,為一難得奇景。七美嶼的大獅風景區因岩狀型似北方雄獅蹲踞海崖,而成賞景據點。北方之龍埕灣,亦因彎曲節理有如蟠龍而得名。 另外,還有小門嶼巨大的玄武岩拱門-鯨魚洞,以及西嶼鄉的小門、大果葉的柱狀玄武岩...等等。鬼斧神工的澎湖玄武岩,猶如名匠精心雕琢之成品,宏偉雄壯、氣勢磅礡。由於澎湖玄武岩地質地貌為全台僅有,政府於民國八十四年將全縣列為國家級的風景特定區。

參、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生態資源現況   

    雞善嶼、錠鉤嶼、小白沙嶼三個小島於八十一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玄武岩保留區,由澎湖縣政府管理,其資源如下:

一、小白沙嶼   

    小白沙嶼位於白沙鄉鳥嶼北方約四公里的海域,因島的西南有一片白色貝殼沙而得名,地質年代約為一千三百二十萬年,全島柱狀節理發達,造型特殊的塔狀及彎曲狀玄武岩氣勢磅礡,平台上有岩脈及似火口穹狀地。冬季盛產紫菜,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沿岸當地居民利用潮差與隨處可得的安山岩塊構築石滬,這種以石滬來捕魚的方式非常特殊稀有,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文景觀。

二、雞善嶼   

    雞善嶼位於湖西鄉,地處於北寮村東北方約四公里的海上,原為一完整的熔岩台地,地質年代約一千二百二十萬年,由於激烈的海蝕作用而分割成大、小兩島。大雞善嶼周圍有海蝕溝、海蝕洞數處,不僅具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島嶼上也數種燕鷗的棲息地;小雞善嶼四週均為筆直的柱狀玄武岩,岩柱節理清晰,狀似「管風琴」,十分雄偉壯觀。

三、錠鉤嶼   

    錠鉤嶼位於湖西鄉,地處於雞善嶼東南方約一公里,地處偏遠,海流湍急,岩壁陡峭。地質年代約一千一百八十萬年,由四個玄武岩的岩礁組成,全島之玄武岩緻密,岩石中常含有橄欖岩團塊,流出地表的熔岩因所處的空間位置不同,冷卻後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   

    雞善嶼、錠鉤嶼、小白沙嶼三個小島地處東亞候鳥遷移路線的中繼站。夏季的丁香魚漁汛使得本區夏季成為燕鷗的天堂。每年四月底,五月初,西南氣流自台灣海峽北上,燕鷗群即乘著這波氣流來到這些島上繁殖下一代。除了夏候鳥外,春、秋過境時,鶺鴒、鶇科及鶯科等也有不少種類會在此暫停歇息。隨著候鳥移棲時帶來的糞便,隨著風吹、海漂來的種子,豐富了這裡的植群。

肆、結論與建議   

    近年來國內學者專家對於澎湖的研究調查已有初步的成果,並建議將澎湖列入南部地區第一優先推動的地質公園。綜上文獻探討、法制研究、訪談和分析,可以確認國家整體方向之正確性,並得到以下之結論:

 一、結論

(一)澎湖的玄武岩資源保育完整,具發展為地質公園和世界遺產之潛力

 1. 地景資源豐富,保育有成,保存保留區之生物多樣性:雞善嶼、碇鉤嶼、小白沙嶼三島政府於民國八十一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澎湖縣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2. 設置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維護自然與文化特色,使其成為地質公園:澎湖玄武岩景點周遭環境,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皆有完整的規劃和建設。

 3. 「石滬捕魚」最具特色:「石滬捕魚」和世界各國相比較,以澎湖的石滬密度最高,其文化、生態、宗教、經濟意義也最具特色。

 4. 中央與地方積極投入:農委會、文建會、營建署、交通部觀光局等等中央單位和地方政府在澎湖群島投入大量的經費補助管理建設外,也辦理玄武岩相關之學術研討,蒐集並編撰有關澎湖群島生態、歷史文化、經濟等研究調查報告和書籍。

(二)澎湖地區發展之限制因素:

1.法制面:相關法令已有部分不合時宜。「地質法」又遲遲未完成立法。應及早立法,步入正軌。

2.整體執行面:行政管理人力的不足、以及管理措施的僵化。因此需要訓練人才,並對學者專家各個的論點見解應有所整合。

 3.管理面:保留區相關規定抽象且不述明保護區分的嚴格保護規定,增加了地景自然保留區在劃設上和管理上的限制。劃設的土地涉及民眾權益,易遭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反對。故規劃時應慎重其事,尤其是溝通協調,必要時正府應落時公權力的執行,不可讓無知的民意凌架在專業之上。

4.交通:澎湖縣對外交通全須仰賴海、空運輸,在發展地質公園的經濟效益上可能是一種困境。

 5.氣候:全年的天氣有半年是風大浪大,不宜船隻出海航行,民眾出門也非常不方便,影響漁業和觀光業。

 6.缺乏整體規劃、事權不統一:對於玄武岩地景的保育和地質公園的規劃並沒有整體規劃,是觀光、保育或文化單位來統合目前尚無定論。

7.研究人才不足:需要一群長久生活在當地的學者,對玄武岩和當地文化投入長久的觀測與研究。政府各個管理單位相關專業的人力也太過於薄弱。

8.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居民長期貧窮,地景的保育與發展幾乎是只有公部門的努力,少見私部門的參與,更不用說合作關係的建立。

二、建議

(一)促進「地質法」完成立法。

(二)修訂保留區相關規定,如文資法自然景觀之保育與保留,要述明保護區分的嚴格保護規定,對於進出保留區要有所規範,以減少經營管理的困擾。

(三)訓練人才,包括澎湖在地的保育研究、規劃建設、文化、解說教育和觀光人才,並對學者專家的論點見解應有所整合。

(四)解決航空、船運交通問題,提高澎湖對外的交通運輸量。

(五)目前政府單位保育、規劃建設、文化、解說教育和觀光單位均對玄武岩保育有關。將來地質公園應整體規劃、事權統一。

(六)鼓勵在地居民參與自家附近的資源研究、調查和保護,公部門除了應溝通協調地質公園設置的發展細節最好的方式是促進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

(七)保育太過則造成居民的不便,觀光發展太過對地景將造成傷害。故兩者間的衝突應從資源量的評估和總量管制來著手。

(八)落實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把地景保育工作列為施政重點。

(九)地方政府結合保育、規劃建設、文化、解說教育和觀光單位和學界,成立跨局室的「推動設置地質公園發展委員會」。共同協商完成玄武岩的保育和完成地質公園設置,完成列名為世界遺產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