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2014全國地景保育研習班側記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2014年全國地景保育研習班」於9月5日假國立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研習班的主講人涵蓋學界及政府官員,提供學員不同的資訊與視角。

      第一場演講由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帶來「地景保育的理念與實踐」,首先先進行簡短的地景保育業務工作說明,接著談論地景保育的推動儘管二十餘年來不斷朝著理想進步,仍有幾個面向可以加以著重:(1)安全的環境;(2)珍貴地景的認知;(3)具體的保護措施;(4)相關的活動與宣導以及(5)經營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所看到的地景保育重點和我國國土安全及地景有重要的關係,因為特殊的地景常常是災害發生的地方,因此國土安全如何配合地景保育的工作相當重要。透過環境教育、戶外教學、社區參與,可以讓地景的特性被彰顯,加上普查工作的進行、相關團體的研習,未來生態保育、文化資產保育以及地景保育的工作必是相輔相成。同時透過政府的橫向連結、學校的環境教育和地方政府的參與,也能推廣台灣的地景之美到世界各地。

      第二場由林務局楊宏志副局長講述「從十大地景票選談地景保育的推動」。由於台灣具有潛力的地景登錄點眾多,因此先由專家挑選出具有潛力的91處代表性地景讓民眾票選,更能有效地讓民眾認識到台灣之美。最後出線的十大地景為:野柳、玉山主峰、日月潭、金瓜石、龜山島、月世界泥岩惡地、雪山圈谷、清水斷崖、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大小霸尖山。

      從票選結果可以看出地景點的代表性(玉山主峰為東亞第一高峰)、知名性(日月潭)、可及性(鄰近都會區的金瓜石)、多樣性(野柳、高雄月世界泥岩地形在單一地點內有多樣地景)、保育價值(雪山圈谷、三義火炎山皆為國家保護系統內的重要景點)。十大地景票選的意義除了喚起大眾重視地景保育的意識,也能提供地方機關推動地景保育新利基,更是推展地景旅遊的契機,使在地民眾可善加利用地景資源並進行產官學結合、促進當地產業。

      要成功達成這些目標,地景保育推動需有新的思維,主要可分成三個面向:(1)加強地景保育與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2)持續增進地景保育從業人員的智能;(3)跨機關合作,推展地景保育知識;(4)結合企業、媒體及其他公、私部門多元推廣。

      地景保育票選讓民眾更了解台灣多樣的資源,在未來的發展上也應整合成一個系統,並應著重符合在地的期待,使更多國人願意接納與親近。

      第三場演講是交通部觀光局的劉喜臨副局長以「地質公園的推動與觀光發展」提供各面向的想法。台灣自2011年建立的地質公園網路,推動中的地質公園共有八處,這些地質公園除了具有地質科學意義、地質科學教育研究普及的基地,也是一般民眾渡假觀光的場所。

      保育和觀光之間似乎常常衝突,但民眾需了解一個地景的產生必有其脈絡,而且景和人應有相容性,因此在談觀光與地景保育時應融入生活。例如說,特殊地質、自然特性以及美學價值,其重要性在於人群與社會的永續發展;而維護地景也有服務人群、生態保護的功用。

      未來應透過資料、行動裝置以及social media,民眾到一地之後可以運用這些媒介獲得資料,並引導大家對於地景保護、觀光旅遊有所認識。

      觀光的賣點在於創造人跟地景之間的互動,台灣固有的文化多元,因此在推展觀光時可以關注的面向很多元,也可以將台灣的傳統與創新不斷融合,並和當地居民有所合作、傾聽居民與遊客的聲音。經營者、住民、遊客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地景保育與生態旅遊的關注面向很多元。

      第四場演講由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費立沅組長帶來「地質敏感區的規劃」,為學員說明地景的規劃與推廣。
 地質法將地質敏感區劃為:特殊地質景觀、發生地質災害之虞之地區、特殊地質環境,又可從保育和防災兩個面向進行分類。這些地區有特殊地質意義、科學教育價值、觀賞價值、獨特性或稀有性。

      地景是具有多樣性的,例如屏東佳樂水有台灣石、澎湖七美有小台灣;野柳有180座蕈狀石,女王頭並非獨一無二的。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地景可以推廣的面向很多;相反地,當一個地景沒有故事,也只能看到很上鏡頭的奇岩怪石。因此,地景應該要能與其他種元素結合,例如異業結盟或者提高故事性。

      第五場由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的林玲簡任技正演講「國家公園之環境教育、夥伴關係、生態保護和經濟開發之協調」。首先先簡介國家公園的組織,並說明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推動、社區夥伴關係、開發與協調等議題。

      國家公園為地景保育的重要熱點,在環境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為戶外的博物館、環境教育的學習者、推廣者,透過溝通與體驗的過程,可以從環境中學習,進而了解環境、愛護環境,並實踐環境保護。環境教育重要的一環即為解說,其連結了管理處、遊客以及自然人文資源,將遊客與環境連結在一起。

      最後一場演講則是台大地理系林俊全老師以「多媒體中的地景與地景保育」為題,講述多媒體工具與地景保育的交互關係。

      多媒體工具為這個世代重要的媒介,透過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生活,可以將實察時的影像快速記錄下來,但是這樣所造成的問題是:這個影像究竟要傳達什麼?透過後製,加上旁白、音樂、字幕的展現,可以為不同的觀看族群提供深淺不同的資訊,也可以做為宣傳片、政令宣導、當地的紀錄等等。

      相關的軟硬體設施功能越強、價格也越便宜,多媒體的利用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它可以彌補無法親臨現場的遺憾,也能提供他人欣賞與享受的機會。卻也因為相關作品數量的增加,應用的技術以及包裝也越來越重要。期望未來藉由影片的傳布可以讓更多民眾使用、甚至推廣地景保育的概念。

      本次研習班讓學員對於地景保育有更多方面的認識,從政府的組織、立法,到居民角度、遊客角度都能有不同的看法。自然地景必須從整個政府、民眾共同付出去維護,期待未來產、官、學界的合作能夠更緊密,同時維護台灣的珍貴資產並提供國人良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