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社區參與地景保育—以台東利吉惡地為例
作者:
李光中
作者說明: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授教
內文:
一、前言
 
回顧以往台灣的地景保育相關學術研究計畫的主要研究課題,集中於珍貴地景資源的調查、登錄、分類和分級、地景保護區的監測和管理、以及研發地景保育技術等 (李光中,1994;王鑫、李光中,1999, 2002)。本研究則首次探討地景保育所涉及之社區參與和夥伴關係議題,以建立和評估社區參與論壇為架構,釐清珍貴地景區永續發展所涉及之「三生一體」議題,進而探討如何設計和實施更有效之社區參與論壇,以促進權益關係人之夥伴關係和特殊地景資源的保育。
台東利吉泥岩惡地地區因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和景觀價值,經學者專家評鑑,建議列入國家級的地景保育景點(王鑫,1996),並在2000年進行地景保育作業要點之研擬與示範計畫(王鑫,2000),該計畫中討論了利吉惡地可能遭遇的潛在威脅以及管理對策。惟當時尚未進行社經方面的田野調查,亦未與權益關係人共同研究問題和對策,本文即是針對這些面向作補充,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如何透過權益關係人的溝通和參與,推動在地社區進行珍貴地景的保育和經營,並促進地方的永續發展。
 
二、研究區環境背景
 
研究區「台東利吉惡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吉村。利吉泥岩惡地的地質屬「利吉層」或稱「利吉混同層」,具有重要之地質學和地形學的意義。地質上,利吉層是弧前盆地內深海沈積相,因板塊擠壓造成大陸斜坡物質崩落形成的傾瀉層,因此利吉層泥岩中夾有許多來自板塊剝離的外來岩塊,代表了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證據。地形上,本區隸屬於花東縱谷地形區,由於泥岩的特性而形成了特殊的惡地地形,成為重要的景觀資源(王鑫,1982)。利吉層大致呈狹長的帶狀,分布在海岸山脈的西緣地區,北從花蓮縣玉里附近的樂合起,往南斷斷續續地出露,至台東縣卑南鄉海岸山脈南端台東大橋附近為止。利吉層的出露面積以卑南鄉利吉村附近地區最為寬廣。利吉村附近地區惡地地形發育良好,是具代表性的景點(王鑫,2000)。
 
王鑫(1996)根據景觀資源調查與分析,建議將利吉村附近數個景點劃設為地景保留區。建議範圍大致屬於卑南大溪左岸、富源分校附近的三個小集水區,面積約0.75平方公里。上述景點可由縣道197號公路支線通達;或沿著卑南大溪右岸堤防公路,經利吉大橋跨過卑南大溪後即可抵達。
 
上述利吉惡地的週邊最鄰近的社區有兩處: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利吉社區包括利吉村和富山國小利吉分校。利吉村位於卑南鄉東北角,海岸山脈南端西側之山麓,東與富源村為界,西隔卑南大溪與嘉豐村、明峰村、賓朗村為鄰,南鄰臺東市,面積約1,442公頃。依據卑南鄉戶政事務所94年10月人口統計資料,利吉村有戶口194戶560人,其中包括山地原住民1戶2人、平地原住民83戶267人、漢人110戶291人。原住民中以阿美族最多。大多數居民以務農為生業,民風純樸,村內設有富山國小利吉分校方便兒童就學,近年因許多年青人出外謀生,僅留中老年人在家耕種,因此人口漸少。富山國小利吉分校目前學生人數16人,老師7人,學生大部分為阿美族。新建之利吉大橋為利吉村主要聯外橋樑,可直通岩灣及臺東市,是村民出入的要道。
 
富源社區包括富源村和富山國小富源分校,社區位處丘陵,東以烏石頭山脊與富山村毗鄰,西接利吉村,南界台11線乙線與台東市富豐里為鄰,北至東河鄉都蘭村,面積約12平方公里,農產品以畜養家畜雞、羊為大宗,對外交通以縣197道路為主要幹線,各鄰間以產業道路相通。依據卑南鄉戶政事務所94年10月人口統計資料,富源村居民戶數共計159戶,人口為427人,除2人為平地原住民外,其餘皆為漢人。富山國小富原分校位於富源村內,校地總面積約為3.8公頃,校園為山坡地,崎嶇不平,7成為台糖用地。該校於獨立之初(民國48年)最盛,班級數有7班,學生大多為閩南人。富源村位於台東海岸山脈的最南端,社區民眾以務農為生,但因土地貧瘠,不易耕種,近年又遇農作歉收,村民大多改行飼養雞隻羊群。惟羊賴以維生之銀合歡近年又遭蟲害,謀生不易,於是人口向外流動,學生人數減少,87學年度學生數只餘17人,學校面臨被裁撤的壓力。目前(94學年度)共有6班學生總數23人。
 
三、 研究過程概述
 
本研究全期分三階段,每階段約四個月。第一階段自2005年8月至2005年11月,研究工作重點為蒐集和回顧相關文獻、籌組研究團隊,並於2005年11月上旬辦理第一次研究區初勘;第二階段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2005年12至2006年1月間的三次田野工作中,接觸了20位左右的村民和相關人士,包括村長及幹事、協會理事長及總幹事(及前任理事長)、國小校長及分校主任、國小家長會長、部分居民、史前文化公園主任等,目的在初步探索在地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接著於2006年2-3月間的三次田野工作中,訪談了16位和利吉村/富源村相關的重要權益關係人,瞭解他們對在地資源的保育和利用、在地需求和願景、在地發展困難、在地夥伴關係、培力和學習等方面的看法,目的在有系統的蒐集社區共同關心的議題。本研究工作的重點在於籌備和舉辦在地參與論壇,以釐清和歸納利吉村和富源村的重要在地議題(以三生一體為架構)的標題和內容說明。
 
四、權益關係人分析
 
謀求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的永續發展,有賴地方社區、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民間團體、業者、遊客等「權益關係人」的協同參與、規劃和經營。研究區相關權益關係人的組成如下圖1,以社區參與「由下而上」的觀點來看,「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是三個最基層、最主要的權益關係人(primary stakeholders),當地環境資源的保育以及社區居民整體生活品質的提升,是社區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分別由「利吉村」、「利吉分校」以及「富源村」、「富源分校」所組成,利吉村和富源村則分別由「一般村民」和「村辦公室」所組成,兩村居民中分別成立民間社區組織之「利吉社區發展協會」和「富源社區發展協會」。在行政體系上,兩村之村辦公室之上有「卑南鄉公所」和「台東縣政府」,相關之民意機構則有「卑南鄉代會」和「台東縣議會」。
 
This is an image
圖1  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永續發展之權益關係人組成圖
 
像利吉和富源之類的鄉村社區中,除了一般村民和村辦公室之外,當地的鄉村小學也有潛力能夠伴演重要貢獻者的角色。「鄉村小學在那些方面能夠貢獻以及如何貢獻社區發展?」也是本研究想要探索的問題。鄉村小學常常是偏遠社區的文教中心,不但影響著該社區的教育發展,同時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證據顯示,偏遠小社區內的學校遭裁撤後,社區上也喪失了存續的活力。近年台灣各地熱烈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由許多社區活動中可看出地方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小學)很容易成為社區的教育和活動中心,民眾似乎認為文化和教育活動在學校舉辦是很自然的事,同時由於社區父母親關心孩子也自然關心學校所要推動的事務,若學校能夠跨出校園範圍,更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和貢獻社區公共事務的發展,常能使工作事半功倍。
 
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中分別設有「利吉分校」和「富源分校」,兩分校皆隸屬於「富山國小」,兩分校目前已納入台東縣政府「教育局(國教輔導團)」預備推動的「假日學校」體系之中,依假日學校政策的理念和作法,除了透過串聯轄區內具有特色的學校,擴大實施鄉土教學的服務對象和範圍外,也希望結合社區人才和資源,貢獻社區發展。「利吉分校」和「富源分校」的鄰近學校中,可能可以串聯來協力發展假日學校計畫的尚有具備海岸地景和生態資源的「富山國小」以及「富崗國小」等。
 
其他權益關係人還包括:富源地區的大地主「經濟部台糖公司台東糖場」、主管國家風景區事務的「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負責治山防洪和綠美化工程的「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負責河堤整建和綠美化工程的「水利署第八河川局」、最近開始積極協助利吉村社區營造事務的「台東縣永續發展協會」、有興趣協助富源村社區營造事務的「利嘉林道發展協會」以及其他「學者專家」、「遊客」、「旅遊業者」等。而如前所述,在本研究的執行期間,「研究團隊」扮演觀察者和協力者的角色。
 
四、地景保育和社區發展議題
 
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的地景保育和永續發展的目標在於兼顧「三生」—生態(環境)、生產(經濟)和生活(社會—文化)。而一個地區「三生」目標的具體內容、對策、行動方案的訂定和實施,必須靠權益關係人」彼此間建立起良好互動的「夥伴關係」,形成「生命共同體」如下圖2。上述「生產」、「生活」、「生態」、「夥伴關係」等四個面向,即形成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謀求永續發展的「三生一體」四大議題之基本架構。
 
This is an image
圖2  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三生一體」議題分析
 
依據本研究團隊到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田野調查訪談記錄,將訪談的結果和相關文獻整理成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永續發展所須要考量的四大議題如下圖3並說明如次:
 
 (一)生產議題
生產議題主要是:「如何創造經濟收入以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其中包括三個子題分別是: 1 如何永續經營現有農畜產業? 2 如何發展新興產業(休閒農業)? 如何發展願景產業(地質旅遊、生態旅遊、假日學校)?
 
(二)生活議題
生活議題主要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如何解決民生、交通、兒童與老人的養育和社福、學校教育和學校參與社區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問題?」其中包括四個子題分別是:
1 民生和交通的問題和對策?
 2 兒童與老人的養育和社福的問題和對策?
3 學校教育、學校存廢和學校參與社區發展 的問題和對策?
 4 如何增加就業機會和便利性以吸引年青人 口回流?
 
(三)生態議題
生態議題主要是:「為了維護在地資源並發展觀光,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如何調查、維護和展現在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其中包括三個子題分別是:
 1 如何調查在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知寶)?
2 如何維護在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惜寶)?
3 如何展現在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展寶)?
 
(四)夥伴關係議題
夥伴關係議題主要是:「如何透過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其中包括三項子題:
1 如何透過學習以發展社區居民的能力?
 2 如何透過溝通、參與以促進社區的凝聚力 和領導力?
3 如何與社區外來相關機關或團體合作以爭取相關經費、專業和行政的支援?
 
五、社區參與論壇規劃設計
如上述分析,利吉和富源社區地景保育和永續發展的問題,主要來自不同的權益關係人對於「生產(經濟)」、「生活(社會)」和「生態(環境)」三項目標,各有著不同的需求和看法,而彼此間溝通和共識尚不足。利吉和富源社區的永續發展對策需要一個新的協同規劃和參與過程(群策過程),使社區能真正有所培力,並增進權益關係人之間的夥伴關係及行動能量(即群力或制度力)。為此,本研究依據上述「人」與「事」的現況分析結果,於95年5月26-27日分別於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舉辦一場社區參與論壇(如表1),邀請的對象多為上述第一類和第二類權益關係人。由於本次會議定位為在地論壇,因此遊客和旅遊業者暫除外,另由於議題中可能討論到假日學校政策、以及遊客中心的委託管理事宜,因此也將第三類權益關係人中的台東縣政府教育局國教輔導團以及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列為邀請對象。
 
This is an image
六、結論
 
下圖3總合了本研究目前的研究發現和成果:本研究從權益關係人(尤其是在地社區)對地區地景特色的認知著手,瞭解他們對重要的(生活所必需的)、有特色的(與眾不同的)在地資源的看法,從而探究權益關係人認為的社區發展需求(優先發展事務)、願景(未來的目標)和落差(現況的困難),並進一步以社區論壇的溝通方式,促進權益關係人討論社區發展的對策和行動計畫。
 
在社區發展的對策方面,主要分為資源和社群等兩個面向討論。首先,關於「在地資源如何妥善維護和永續利用?」的問題,主要從如何「知寶」、「惜寶」和「展寶」來分析:知寶係透過景觀、生態、文史和產業等資源的調查來達成,惜寶則賴環境教育和環境管理,展寶則可透過環境解說,並串聯周邊具特色的社區來多元協同經營。其次,關於「權益關係人如何參與和合作?」的問題,主要從「自立」、「自強」和「廣結善緣」來分析,自立指的是社區內部的凝聚力(cohesion)和領導力(leadership),兩者有賴於公平參與和分享的溝通機制、以及組織協力的工作夥伴平台;自強指的是社區成員的能力培育(capacity building),主要透過教育、研習和訓練,並發揮創造力;廣結善緣指的是擴大支持的網絡(supporting network),向社區外部尋求經費、專業、行政、政策和法規等支援,並以策略聯盟方式串聯志同道合的夥伴。
 
在社區發展的行動計畫方面,係以永續發展之「環境」、「經濟」和「社會」面向為張本,由權益關係人共同將社區發展對策進一步化為具體行動計畫。在環境面向,主要在擬訂和實施環境資源調查計畫(知寶計畫)、環境教育和資源管理計畫(惜寶計畫)以及環境解說和區域資源串聯計畫(展寶計畫)等;在經濟面向,主要在擬訂和實施基本農畜產業發展計畫、新興產業(休閑農業)和願景產業(生態旅遊、地質旅遊)發展計畫,以及對富源村的居民而言,如何向台糖公司交涉以合理爭取土地所有權的計畫等;在社會面向,主要包括:民生和交通的改善計畫、兒童與老人的養育和社福計畫、學校教育和學校參與社區發展的計畫、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以吸引年青人口回流和駐地的相關計畫等。
 
如前言所述,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地質公園」計畫,地質公園須提供所在地社經永續發展的機會,以促成地球襲產保育和地區社經發展雙贏的目標。本文即基於這樣的理念和架構,以「社區本位(community-based)」的取徑,探索在地權益關係人共同關切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議題,再以行動研究的設計,舉辦社區參與論壇以促進溝通,希望從協同規畫(collaborative planning)的過程謀求環境和社經的永續發展,我們相信在這樣的持續過程中,利吉惡地地景自然保留和地質公園的建立、以及地質旅遊的發展都將更容易水到渠成。
 
This is an image
圖3  利吉社區和富源社區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架構圖
 
七、誌謝
 
本文個案研究取材自作者執行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社區參與地景保育之研究-以台東利吉惡地為例 (編號NSC94-2415-H- 026-005)」。
 
八、參考文獻
 
王鑫(1992)花東海岸山脈地景調查(三),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王鑫(1996)地景保育景點評鑑及保育技術研究計畫(八十五年度),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王鑫(2000)地景保育作業要點之研擬與示範計畫,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王鑫、李光中(1999)我國的地景保育政策方向與策略,行政農業委員會兩岸地景保育技術交流計畫成果報告,39-43。
王鑫、李光中(2002)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李光中(1994)台灣地區地景保育現況及展望,農政與農情,29: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