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褶皺
作者:
楊士芳
作者說明:
內文:
沈積岩層在低窪處沈積形成的過程中,通常是呈水狀或近乎水平狀的;但是當岩層受到地球內部的擠壓力或剪力推擠後,有時會發生傾斜或呈波浪狀的彎曲現象,我們稱之為褶皺(Fold)。岩層一旦發生褶皺後,就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而永久變形;有些岩石內的礦物結晶可能還會重新排列,改變他的結構形成新的岩石。台灣許多出露的地層,常可見到這種褶皺的現象,只是規模有大有小,較小規模的,需藉助顯微鏡才可看到,而規模大者常能綿延數公里。

在褶皺構造的岩層內,主要是由兩個部份組成,一為軸部,另一部份為翼部。當一個褶皺地層中彎曲度最大的各點,連結起來所得到的一條線,通稱為軸線,沿此線畫可能將褶皺分成對稱的兩半,即通稱的兩翼。更因為兩翼傾斜方向的向上凸出或向下凹入,而將褶皺構造分成兩大類,即向斜構造(Syncline)和背斜構造(Anticline),詳見圖(一)之a、b、c。
在向斜構造的岩層中,越靠近軸部線部份的地層越年輕,越遠離的地層越古老;反之,背斜構造則相反,越靠近軸線部份的地層就越老了,這可和石油等礦產的提煉有很大的關係的。台灣是一個造山運動強烈的地方,野外、丘陵或高山岩壁上,常可看見這些經擠壓變形的褶皺地層。

此外,除了向斜和背斜的褶皺構造外,尚有六種常見的褶皺型式簡介如下,並參看圖(二)。
參考資料:普通地質學,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何春蓀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