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草嶺的地景登錄
作者:
林俊全、任家弘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系
內文: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固然造成了許多的災害,但也造就了許多的地震地景,有許多非常具有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與地球科學教育的價值。其中草嶺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景點。

       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草嶺有大規模的地滑現象,也因此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外,同時有許多的岩體受到擾動後,或崩下來,或等著下一場豪雨,將其沖下來,將來所造成的泥沙,以及水庫的淤積問題等經營管理與防災問題,都是令人頭痛的。

       以往草嶺便是個非常有名的山崩地方,過去素以草嶺十景,成為觀光客匯集的地方。其中春秋斷崖,就是這次又崩下來的地方;歷史上,自從 1862年以來,此次是第五次發生地滑現象(見附表),每次地滑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地震或豪雨。而從統計表上也可以看出每次的地滑,都造成大規模的土石崩坍,同時有幾次也因為土石堰阻了河道,形成堰塞湖。這些堰塞湖也分別存留了十天到九年不等的壽命。

      草嶺的〝走山〞,實際上是一種地滑現象。這種地滑是沿著一個滑動面,向下邊坡移動。這個滑動面,也就是所謂的順向坡,坡度約12度。依據航空測量的估算,此次大約有多過一億二千萬立方公尺的土方,沿著坡面滑動。這些土方,移動了超過一公里的距離,堆積在下游河道上。根據崩坍前後的地形量測,地滑後的坡腳,也就是所謂的足部。這堆積得最高的地方,有超過100公尺以上的高度,相當於35層樓高。而將河道淤塞大約有4-5公里的長度。而草嶺也不只有一個堰塞湖,崩落的土方,還把下游的支流也阻斷成湖。

       事實上,這個地滑只是草嶺的山崩中,最主要的地滑現象。還有其他山崩的現象分佈於地滑區的周遭,其中以岩屑滑落、崩落的現象,較為明顯(參見幻燈片專輯)。這些岩屑滑落,也造成下邊坡的植生受損,因此外貌上看來,呈現著往下邊坡延伸的條狀,這些條狀的現象,多為表層風化土壤或岩塊的崩落,也有少數規模較大的土方。然而與整個地滑區比較,又顯得非常小。

        草嶺的地滑主要是沿著岩層層面,這是個較不透水的岩層,目前滑動面上的岩層殘餘尚未崩落的部分,主要分佈於靠近稜線的地方;而崩落滑動的部分,則仍有大量的岩塊與碎屑堆積於河道與河道旁的邊坡。這些滑動過的物質,勢必受到將來的颱風與豪雨向下邊坡與下游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