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景資源在戶外解說教育上的應用初探
作者:
鄒恬慈
作者說明:
內文:
台灣的地表形貌因為各種特殊的地形作用而顯得豐富多變,高山、丘陵、河川、海岸線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地形( 如火山、泥火山、泥岩惡地、珊瑚礁…..)都是大地給予我們的瑰寶。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快速,人們的生活品質逐漸在提昇,對戶外遊憩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人們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也快速增加。許多人們到野外去看到地表的形貌通常僅止於其所呈現形態「美」的部分,也因此,有許多文教工作團體( 如知性之旅工作小組、主婦聯盟等 )便開始提出了「知性之旅」、「深度旅遊」等遊憩訴求:當人們置身於大自然時,能對當地的景觀有所了解。如此一來,大地賦予我們的豐富地表形貌便成為我們學習的課題和場所了。

因此「地景的解說教育」的目的應該能提供社會大眾下列的功能:

  1. 對地景資源有初步的了解。

  2. 透過有系統的解說教育,轉而瞭解這塊土地的特性。

  3. 由瞭解這塊土地的特性,因而有愛鄉愛土的情懷與保護鄉土的認知。

一、何謂地景資源

在這裡所探討的「地景」指的是自然的地形景觀。地景是一種資源。近代對資源的概念是:以某種特定目的對環境之用處加以評價為前提。資源的構成是一種相對的觀念,它的界定依規劃機構、規劃目的、人類利用環境來滿足某種技術工具的狀態、以及現有社會機制限制下加以利用之能力….等因素而不同。如今工商發達、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的趨勢,使得原來農、林、漁、牧、礦等傳統資源觀念改變,從前不為人重視的「開敞空間」如landscape、wilderness等自然要素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地景資源的價值難以市場的價值或貨幣來表示或衡量,但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是「有價值的空間」之一(張石角,1995)。

一般而言的「地景」有下列幾種特質,因此值得被研究,並加以保護:
(1)是非再生性的
(2)是一種遊憩資源
(3)是一種健康、精神上的資源
(4)是一種歷史資源
(5)具有科學上的價值
(6)具有教育上的功能
(7)具有經濟上的價值
(8)具有環境保護的價值(王鑫,1995)

而自然的地景除了是一種「有價值的空間」之外,又具有以下幾種特殊性:

  1. 相對稀有性
    相對於一般所見的山川、平原景觀而言,難得一見的地形景觀便具有特殊的價值了!例如:火山地形並非隨處可見,受海浪侵蝕的奇岩也非到處皆有,它們的形成是必需有特殊地質條件、地形作用的。

  2. 不可再生性( nonrenewable )
    自然地景有其生成的特殊結構、營力、時間條件,因此一旦遭破壞,難以再生成同樣的景觀。

  3. 視覺脆弱性( visual vulnerable)
    這個概念是基於人為的景觀改變(如人造建築物)在可見的景觀範圍內對地景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說,人為的景觀有可能與原有的自然景觀不和諧,而破壞了整個景觀。因此,土地經理人員再進行土地規劃時不可不謹慎。

  4. 不可復原性( irreversibility )
    地景不僅不可再生,若遭破壞,也難以再回復其原貌。

  5. 不可移動性( immobile )
    自然地景有其生成的特殊地質條件及地形作用,它是大自然的產物,若想一窺其特殊面貌,非得親臨當地不可,因為它是不可移動的!

就目前的人-地關係而言,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息息相關,人對自然的影響力也相形增大許多。然而,人對自然卻少了一份尊重:無限制的去利用它,開發它,甚至有「人定勝天」的想法,如此的做法使得我們的地表景觀容易受到改變,甚至是破壞,因此,當今的地理學景觀研究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藉著相關的研究,讓更多人了解其重要性,希望能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

地理學者對景觀研究的主要工作有三點:(Sauer,1925)

  1. 詳細描述地表的景物,並了解一切景觀的意義。

  2. 劃分景觀的類型,以便建立景觀體系。

  3. 過程的研究。探討由原始的自然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由文化景觀轉變到現 在情況的整個過程。

當前的地景研究以進行地景登錄、探討地景保育及地景美學者最多,此外亦有從事景觀分析、地景變遷者。自然地景的研究目前已多付諸行動,人們除了去探索它的成因、價值外,更有保護、保育他們的強烈需求。如INCN(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所屬的CNPPA(國家公園暨保護區委員會)將幾種需要被保護的區域做分類,其中之一便是景觀保護區;英國也有所謂的「景觀保護(protected landscape)」政策,前西德也在1976年頒訂了「聯邦自然保護法」,第12條即將自然區和景觀區劃分為自然紀念物、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景觀保護區、自然公園、保護的景觀組成單元等,其中對於景觀保護區的劃定理由是基於:
1.保持可再生自然資源之承載力或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
2.維護景觀多樣性、獨特性或美質。
3.維護該地在遊憩上的特殊意義。

由此可知,當前地景研究的重要性。地理學者們可藉著從事地景研究,影響地方或國家的決策單位來教育民眾、影響民眾對「地景」的識覺。

二、戶外的解說教育

(一)解說的目的

解說服務的主要對象以到某觀光區、園區參觀、遊玩的遊客為主。因此,解說的目的為:

  1. 透過對遊客解釋公園中自然、歷史、及文化等資源,讓遊客能盡情盡興即歡愉。因此,有以下的目的:
    1.協助遊客在公園中能盡興、盡情的遊玩並認知公園的資源與設立的目的。
    2.藉教育計劃及活動,引導遊客能以知性的方式來使用公園內的資源和設施。
    3.增進遊客對保育及使用自然資源的責任感。
    4.灌輸遊客們對於自然的認知,並減少破壞自然及公園的設施。
    5.增進遊客的知識,使其了解人類也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
    6.協助遊客了解生態學及其知識。
    7.使遊客了解生態學及其知識。
    8.協助遊客關心過去的歷史、地理及文化的活動。

  2. Sharpe認為解說的目的有三:
    1.協助遊客對其所遊覽的地區能有敏銳的鑑賞、了解,使其有豐富而愉快的體驗。
    2.解說能以兩種方式達成經營管理的目標:一是鼓勵遊客思考遊憩區內的特殊資源需要有特別的行為方式;二是將人們對於資源的衝擊降低至最小,指引遊客遠離資源脆弱區。
    3.促使大眾了解管理者的經營目標,使管理者的資訊可經由解說傳達給遊客。

  3. 王鑫老師認為:國家公園解說服務是為了讓遊客了解國家公園的職責與工作,並在身心上得到遊憩的愉快體驗。這種體驗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知性的,也可以是兩者兼具的。

由此可知,解說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遊客的遊憩需求,配合教育,來宣導經營管理的目標,以及與公園附近居民溝通共謀利益等次要目的所組合成的工作。

(二)解說的功能

在風景區提供解說服務有其經營管理上的功能與必要性,目前許多解說團體進行解說服務亦有期所欲達成的目的,因此,從「提供解說者」、「遊客」、「地區環境與資源」三方面而言,解說服務希望能達到作為三者之間橋樑媒介的角色。

「遊客」從解說中對地區(或風景區)資源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可以促進其獲得豐富、愉快的遊憩經驗。

對「地區環境與資源」而言,經由適當的解說可以促進遊客對環境資源保育工作的了解與合作,從而減少遊憩行為對環境資源的衝擊。

就「提供解說者」而言,透過解說,可以讓遊客對當地的管理計劃、運作、相關法令有所認知,無形中讓大眾參與當地經營管理的工作,從而在管理機關和大眾間有所聯繫,促進大家對當地管理機關的認同與支持。

因此就地景資源的解說與應用而言,未來將有幾點工作,仍有待繼續去努力完成:

  1. 將各地的地形景觀做認知層次上的分類。

  2. 了解遊憩活動對當地地景所造成的衝擊。

  3. 研擬各種適當的地景解說策略,進行解說,藉以達成地景資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