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河流,湖泊和河口三角洲地景
編號
E28
名稱
印地安人頭
調查日期
2012-01-01
地理區
東區
記錄者
劉瑩三、郁靜慧
行政區
花蓮縣
經緯座標
24.17228695,121.5601108
TWD97座標
306911.06,2674217.54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脊樑山脈
地形區
丘陵
地層
九曲大理岩
岩性(岩石)
礦物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地景描述
立霧溪古稱摺基利溪(山地語音Takkir),發源於合歡山與奇萊主山北峰之間,慣流於脊梁山脈東斜面,順坡而下,流至新城北方入海,流路全長約53公里。 在本區之內於天祥(古稱他比多)附近匯合北來而發源於南湖大山之陶塞溪(山地語音Tausai)和西北來之小瓦黑爾溪(山地語音Waheru),自此東流在在慈母橋會荖西溪,至今太魯閣峽谷口(神祕谷)會砂卡礑溪。中游河道在慈母橋至長春橋之間,成世界上罕見之大峽谷,長達15公里。 立霧溪從海拔3,440公尺的源頭流下到出海口,平均每17公尺就有1公尺的落差,巨大的下切力量就像瀑布一樣威猛,雖然大理岩質地緻密,使岩壁不易崩塌,但在溪水強有力的淘刮、切割下,仍沖蝕出各式各樣的岩石造型,其中印地安人頭即為河流雕刻大理岩所形成的大自然傑作。
現場照片
This is an image
印地安人頭乃因石灰質大理岩及方解石的硬度差異,受到河水的差異侵蝕及溶蝕而成。

This is an image
印地安人頭位在靳珩峽谷東端,是太魯閣峽谷中最窄的一段。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寬:
面積:
高:
深:
管理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保育狀況
普通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風化與侵蝕作用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到達路線
自用車, 步行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景觀美質(遊憩)
登錄等級
國家級
地方級
具有增進大眾欣賞自然地景的美學價值之景點
專家評鑑等級
地方級
文獻資料
王執明 (1991)太魯閣峽谷之變質岩,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王鑫(1998)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執行。
劉瑩三(2007)太魯閣峽谷的地景資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第26卷,第1期,第34-39頁。
楊貴三(1986)台灣斷層的地形學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78。
徐鐵良、陳培源(1951)地質調查所彙刊。第3期。
何春蓀 (1986)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第11-135頁。
陳培源 (1987)太魯閣峽谷地質簡介,北部十條路線地質簡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系出版。
範圍區
This is an image
地質圖
This is an image
衛星地圖
This is an image
航照圖
This is an image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