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火山地景
編號
N07
名稱
金瓜石礦場
調查日期
2010-01-01
地理區
北區
記錄者
陳文山
行政區
新北市瑞芳區
經緯座標
25.10921269,121.8576938
TWD97座標
336501.00,2778149.00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西部麓山帶
地形區
山地
地層
南港層
岩性(岩石)
沉積岩
礦物
金銅礦物、煤、鐵明礬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地景描述
台灣的金銅礦主要產於金瓜石、九份一帶,一度是東亞最大的金礦產地。 金瓜石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最初發現產金的本山山峰外型像金瓜且佈滿金而得名。此礦區以產金為主,日治末期以產銅為主,之後亦以產金為主。金瓜石開採了100多年,從189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八堵架設鐵橋時,發現基隆河中沙金開始,於1975年全面關閉。 金瓜石的礦源與〈基隆火山群〉息息相關,其中「本山火山體」位於基隆火山群的中心,生產最多金礦,也俗稱「大金瓜」或「金瓜石」。本山火山體主要由各種安山岩、〈南港層〉的沈積岩組成。 在火山活動的後期,含有豐富金銀銅等的金屬〈岩漿熱液〉沿著地底破裂的斷層往上湧升,在岩層中沈澱析出,累積成礦。岩層也因為受到〈熱液換質作用〉而矽化,變為堅硬緻密之〈矽質岩〉。
現場照片
This is an image
從空中看金瓜石礦區,右邊的獨立火山,就是基隆山。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寬:
面積:
高:
深:
管理單位
保育狀況
很好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不當之遊憩規劃, 開發建設, 遊憩衝擊, 人為破壞, 環境承載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其他 : 古蹟、建築
到達路線
公車, 自用車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登錄等級
國家級
具有科學重要性之特殊現象景點, 具有國家重要性之代表性地質現象,事件或作用,為瞭解台灣地質史所必備
地方級
專家評鑑等級
國家級
文獻資料
1. 莊文星(1992)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印行。陳正宏(1990)台灣之火成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
2. 譚立平(1988)台灣的金礦。能源、資源與環境季刊,1(2),25-32頁。
3. 余炳盛(1995)金瓜石-九份的金礦。台灣博物,14(2),29-35頁。
4. 黃鑑水、劉桓吉(1988)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雙溪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5. 田沛霖、譚立平(1977)臺灣金瓜石之鐵明礬。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2號,第223-228頁。
6. 阮維周、王源、孫獻祥(1959)臺灣臺北縣金瓜石礦山石英安山岩之熱水變質。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2號,第73-92頁。
7. 王源(1953)臺灣台北縣金瓜石及九份一帶地質。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學系研究報告,第5期,第47-64頁。
8. 黃春江(1955)臺灣金瓜石金銅礦床及其礦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學系研究報告,第7期,第1-20頁。
9. 黃朝恩(1989)臺灣北部金瓜石地區礦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地理學研究,第13期,第93-136頁。
10. 余炳盛、葉學文(2000)金瓜石金銅礦床成因之回顧與與探討。地質,第20卷,第1-2期,第25-40頁。
11. 譚立平、黃可立、余炳盛、李沃哲(1986)臺灣的金礦。演化,第8期,第23-30頁。
12. 譚立平、陳正宏、余炳盛(1993)臺灣的自然金。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7號,第79-99頁 (臺灣礦物研討會論文集)。
13. 余炳盛(2006)金瓜石的金礦潛能。地質,第25卷,第3期,第32-33,36-38,40-41頁。
14. 余炳盛(2006)觀光與採金共存共榮。地質,第25卷,第3期,第50-51頁。
15. 方建能(2003)野外考查資料:金瓜石、九份礦床簡介。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研討會論文集,第111-132頁。
16. 許珊瑜(2004)金瓜石地質公園概念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57頁。
範圍區
This is an image
地質圖
This is an image
衛星地圖
This is an image
航照圖
This is an image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
This is an image
照片右後方沒有植被覆蓋、裸露的地方即為本山礦場。

This is an image
礦渣堆中,經常可找到結晶良好的礦物「重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