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海岸地景
編號
S68
名稱
澎湖群島小門嶼玄武岩地層與海蝕洞
調查日期
2012-04-01
地理區
南區
記錄者
齊士崢、林建偉
行政區
澎湖縣西嶼鄉
經緯座標
23.652052,119.518632
TWD97座標
302907.81,2616585.81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澎湖火成岩區
地形區
離島
地層
玄武岩
岩性(岩石)
玄武岩
礦物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地景描述
小門嶼位在澎湖群島西嶼北端,與西嶼之間有寬約200公尺的狹窄水道相隔。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北三側是侵蝕型海岸,最高處在西北部海崖,高度約30m。小門嶼的地層主要由兩層矽質玄武岩構成,下層年代約為距今15-14百萬年前以上,上層為距今約11-10百萬年前。其中,上層玄武岩年代和分布於西嶼外垵的鹼性玄武岩年代相似,分布的高度亦相近,不過西嶼外垵的鹼性玄武岩上部還覆蓋一層矽質玄武岩;而在西嶼內垵,類似高度分布的是矽質玄武岩,上部則覆蓋一層鹼性玄武岩。這樣的現象就是澎湖地區矽質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同時期噴發特性的縮影。小門嶼台地中間有小型向西南開口的山凹,原為西嶼的一部份,因長久的海蝕作用,而與西嶼分離。小門嶼周圍可見到海岸侵蝕的地形,例如海蝕拱門、礫石灘、海崖等。
現場照片
This is an image
小門嶼的海蝕拱門因為外形酷似鯨魚,再加上許多傳說,故被稱為鯨魚洞,成因推測是後期玄武岩流流動時,捲入了底部鬆軟的沉積物,後來受海水侵蝕露出後,易受侵蝕的物質侵蝕殆盡後形成的。此外,旁邊的海崖可見到兩層矽質玄武岩夾淺水相的沉積層。

This is an image
小門嶼兩層玄武岩之間夾雜著淺水相的泥質與凝灰岩質沉積岩,顯示距今14百萬年前的早期火山噴發後,本地區曾經發生沈水作用而沈入水中,並堆積了含化石或生痕化石的泥質與凝灰岩質沈積層。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寬:
面積:
高:
深:
管理單位
保育狀況
普通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風化與侵蝕作用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到達路線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登錄等級
國家級
地方級
具有地球科學知識,事件或人類開發等歷史價值之景點
專家評鑑等級
地方級
文獻資料
李寄嵎(1994)澎湖地區玄武岩類與福建地區基性脈岩之定年學與地球化學研究兼論中生代晚期以來中國東南地函之演化,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培源、張郇生(1995)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範圍區
This is an image
地質圖
This is an image
衛星地圖
This is an image
航照圖
This is an image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