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河流,湖泊和河口三角洲地景
編號
E48
名稱
鱉溪小天祥峽谷地形與文化景觀
調查日期
2012-01-01
地理區
東區
記錄者
李光中
行政區
花蓮縣富里鄉
經緯座標
23.14321774,121.2762878
TWD97座標
278293.00,2560169.00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海岸山脈
地形區
丘陵
地層
都鑾山層、蕃薯寮層
岩性(岩石)
泥岩與砂頁岩互層、石灰岩
礦物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斷層
地景描述
一、具有地球科學知識和地球科學家的研究價值之景點 海岸山脈在豐南村範圍由北向南分為兩個山系,一直延伸到台東的都歷附近才又明顯地合在一起,兩山系圍成泰源構造盆地:北部為鱉溪流域,南部為馬武窟溪流域。在鱉溪流域範圍中,東邊的新港山系較高,由白守蓮山(1561m)、新港山(海岸山脈最高峰,1682m,又稱麻荖漏山,為台灣五頂峰之一)以及麒麟山(1544m)所構成;西邊的鱉溪山系較低,由鱉溪山、象山、堵開埔山(990m)所構成,鱉溪山與象山有「美人山」之稱,美人的脖子處即是小天祥峽谷。小天祥峽谷以上之鱉溪中上游為一構造盆地:鱉溪主流平行「高原向斜」軸,為一縱谷,發育於岩性較鬆軟的蕃薯寮層(砂頁岩互層)並形成丘陵及河谷低地;質地相對堅硬的都鑾山層(火山角礫岩、再積性火山碎屑岩)則構成上述新港山系和鱉溪山系,分別平行「都鑾山背斜」軸和「鱉溪背斜」軸,構成本區之山地森林區。鱉溪三條支流皆由東側山嶺發育,向西垂直切穿都鑾山層和蕃薯寮層之岩層走向而匯入主流,形成陡峭的橫谷地形。同時,在鱉溪支流穿越都鑾山層和蕃薯寮層之交界附近,常因岩性軟硬差異而形成瀑布,由北向南分布有石厝溝溪瀑布群、中溝瀑布、女鬼瀑布、雙抱竹瀑布群;在鱉溪支流穿越蕃薯寮層之砂頁岩互層區時,因砂頁岩岩性軟硬差異,常形成急湍和水潭交替出現之景觀,為溪流魚類生態營造了多元的天然棲地。 二、具有人類開發等歷史與文化價值之景點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石厝溝)分布之水稻梯田、水圳和聚落等地景,位於鱉溪流域之支流石厝溝溪下游丘陵坡地和沖積平原上,為阿美族部落居民近百年內陸續開墾、持續利用和維護而成。石厝溝溪中游丘陵地為次生林,多栽植菓樹和竹林;上游之山地森林區則大體保存自然完成。就整體地景呈現而言,自石厝溝溪集水區上游之自然森林過渡到中下游人為利用與維護之次生林和水稻梯田,層次分明,呈現人地和諧互動之景觀,亦與大自然山林溪流和平共處,透露永續土地利用之契機。 鱉溪穿越「小天祥」峽谷堅硬岩壁之石門圳,該圳闢建於1926-28年,為民間原漢合作開墾範例,持續溉灌今豐南村吉拉米代約20公頃水田,造福鄉里,深具在地經濟價值。此外,石門圳闢建之設計和申請過程等史料具見於日治時期歷史文件—《莊陳仁外十二名埤圳新設認可ノ件》,更確立了該水圳的歷史真實性。其它較上游五條水圳則由吉哈拉艾阿美族部落居民隨移居拓殖過程中,利用農閒陸續自力開鑿而成,數處水圳行經陡坡和斷崖,現場仍可想見當時工程艱鉅之情貌。以上皆反映台灣後山早期水圳和水田開發的模式及特色,具有歷史與文化之代表性和紀念性。 三、具有終身學習的教育價值之景點 本區地景主要是受文化影響的產物,但也常富含生物多樣性和其它自然價值。許多有人類居住和利用的文化地景對自然保育也很重要,因為其中珍貴的棲地和稀有野生物的保育都有賴於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持續。有些文化地景反映著永續土地利用的特殊技術,或是隱含了對自然的某種特殊的精神關係。因此,保護豐南村吉哈拉艾這類文化地景以及其中的生活方式,使其能夠與自然系統平衡發展,對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 四、具有增進大眾欣賞地景美學價值之景點 本登錄區範圍為鱉溪支流石厝溝溪完整流域,具有生態與地景的完整性。區內分布自然山林、溪流、次生林、菓園、水稻梯田、水圳、池塘、聚落等多元地景相嵌斑塊,充分呈現由常民生活和文化與山林土地互動所產生之完整「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東部水稻梯田多分布於溪流沖積平原或河階平原上,本區近20公頃之水稻梯田則分布於丘陵坡地,順勢排列而下,具景觀之罕見性。此外,部分早期位於溪岸坡地開墾之田地荒置20、30餘年,耕種功能暫停,但小面積梯田及田埂邊坡砌石結構仍維持完整,田間亦多處保留原邊坡上的大塊石(隨溪流沖滾而下的都鑾山層火山角礫岩),凡此恰可見證早期順應溪岸邊坡開闢梯田的景況。此類順應原始大自然地勢所開闢之小塊不規則梯田因後來機械化剷平合併而消失殆盡,而本文化景觀登錄地尚有數處保存,為東部山區早期水稻梯田之「化石文化景觀」範例,亦具罕見性。 本地名「吉哈拉艾」具有族群文化和自然保育意義:「哈拉」為「日本虎頭鯊」以及保育類野生動物「台東間爬岩鰍」之阿美語統稱,為早期本區阿美族部落先民由台東都歷海岸遷徙至本地後,以所發現之特有種溪流魚類而命名地名。據目前瞭解,花東縱谷阿美族雖然慣以生物命名地方,但多以植物命名,動物命名則罕見,而動物中以魚類命名地方者,本區可能是唯一案例,頗具罕見性,可能與部落由海邊遷徙而來之背景有關。
現場照片
This is an image
鱉溪向西切穿小天祥峽谷,出谷後沖積成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所在的平原和河階地(照片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This is an image
V字形的小天祥峽谷是花蓮富里鄉豐南村的天然地標

This is an image
石厝溝溪垂直貫穿蕃薯寮層中傾斜之砂頁岩互層區時,常形成一連串急湍和水潭。圖中急湍流經向下游傾斜之砂頁傾斜坡(dip slop),位在砂岩斜坡上的轉石為上游崩落經洪水沖下的都鑾山層火山角礫岩。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寬:
面積:
高:
深:
管理單位
保育狀況
很好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遊憩衝擊, 風化與侵蝕作用, 落石與岩屑滑落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特有物種 : 台灣獼猴、山羌, 特殊生態 : 岩壁特有植被、樟樹, 重要文化資產 : 吉哈拉艾水圳
到達路線
自用車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生物多樣性(生態), 永續土地利用(經濟), 景觀美質(遊憩), 歷史和文化(社會)
登錄等級
國家級
具有科學重要性之特殊現象景點
地方級
專家評鑑等級
國家級
文獻資料
羅煥記、陳文山、宋聖榮(1993)台灣地質圖說明書-成功、東河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文山、王源(1996)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李光中、王鑫、張惠珠 (2006)文化景觀作業準則先期性研究。文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李光中(2012)豐南村水圳與梯田文化景觀登錄先期作業暨管理維護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研究報告。
範圍區
This is an image
地質圖
This is an image
衛星地圖
This is an image
航照圖
This is an image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
This is an image
(羅煥記,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