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海岸地景
編號
E69
名稱
金樽陸連島
調查日期
2012-01-01
地理區
東區
記錄者
劉瑩三、郁靜慧
行政區
台東縣東河鄉
經緯座標
22.950225,121.286440
TWD97座標
279374.57,2538800.06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海岸山脈
地形區
海岸
地層
現代沖積層
岩性(岩石)
礦物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地景描述
金樽陸連島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金樽漁港西南方,大馬武窟山向東延伸之突岬,南北皆有海灣,岬端外緣有弧形珊瑚礁之顯礁,以其海灣狀如樽杯而得名,若從小瀧橋向東北眺望,可欣賞陸連島全景。 海浪前進的過程中遇到礁體產生反射及繞射的現象,降低搬運的能量而產生堆積,形成長100公尺、寬20至50公尺,內寬外窄的連島沙洲;過去此連島沙洲隨漲退潮出現及沒入海中,但隨金樽漁港的建造,增加沈積物的供應,因此連島沙洲已高於高潮線,不再受到海水為高低的影響。沙洲南、北兩側的海灘因坡度及營力大小的差異而明顯不同,稱之為陰陽灘;北側海灘為顆粒較大的礫灘,礫石之原岩以斑狀安山岩居多,另有石英岩、輝石安山岩、角閃安山岩、紫蘇安山岩、變質砂岩、凝灰質礫岩及石灰岩等;南側則為沙灘,有些沙子呈黑色者乃磁鐵砂,是由集塊岩中之火成岩風化所形成;後因金樽漁港之興建,擾亂了海流及沿岸流,導致連島沙洲的堆積物轉變為北細(砂)南粗(礫石)。 陸連礁臨海外側,因海浪能量集中、侵蝕力較強,故產生海成壺穴、海蝕溝、海蝕凹壁及海蝕門、海蝕柱等海蝕地形。
現場照片
This is an image
金樽陸連島位在金樽漁港西南方,海岬外緣有珊瑚礁島。漁港的興建,改變了連島沙洲南、北兩側海灣的沈積物顆粒大小。 

This is an image
連島沙洲南側的海灣,原為細顆粒的沙灘,後因漁港的興建,在沙灘外側開始有礫石堆積,原岩以斑狀安山岩為主。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111m
寬: 35m
面積: 3885㎡
高:
深:
管理單位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保育狀況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開發建設, 遊憩衝擊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到達路線
自用車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金樽休憩區
價值認定
景觀美質(遊憩)
登錄等級
國家級
地方級
具有增進大眾欣賞自然地景的美學價值之景點
專家評鑑等級
地方級
文獻資料
陳文山(1988),台灣海岸山脈沈積盆地之演化及其在地體構造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鑫(1991),花東海岸山脈地景調查(二),行政院農委會。
李思根、楊貴三(1992),花東海岸地質、地形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教育部科學教育專題研究。
何春蓀編著(1994),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李思根、鄧國雄(1996),台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調查登錄及教育宣導計畫(二)台東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鑫(1999),地景保育景點評鑑及保育技術研究計畫(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範圍區
This is an image
地質圖
This is an image
衛星地圖
This is an image
航照圖
This is an image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