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质公园学会

:::
浏览人次: 2815

何谓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在1999 年的11 月提出「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网络」这项计画,并获得联合国大会会议(General Assembly, UN)的核准。这项计画从世界各地整合一些国家性或国际性的地景保育(Landscape conservation)景点之成果,例如”Geotope”、”Geosites”,或一般所称的地质遗产(geological heritage),这些地景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质,以维护它们为基础的价值,而进行具有积极社会性目标的地球环境保育的整合,以地质公园 (geopark) 之名提倡之。各国与各领域学者对于geopark 一词的理解方式各有不同,一些学者以geology (地质) 理解之,或以geography (地理) 理解之,或以gaia (大地之母) 理解之,各有其焦点权重之别,但均含有地质公园四个核心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地质公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与促进小区域的社会经济,整合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使其能永续发展。借由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增进我们对地球与环境承载力的认识。使我们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资源,进而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设立地质公园的目的,除了希望达到保育特殊地质、地形景观外,同时也希望能借由地景保育,让环境教育紮根,也使地质或生态游憩休閒行为更具环境敏感度考量,利用地方社区的共同参与环境与地景保育而能创造地方感,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概念,台湾每一个区域、县市或乡镇市,都可以试着找出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地质、地形景点,配合国土综合发展计画、各县市综合发展计画的规划,发展代表地方的地质公园。

台湾初期推动的地质公园共有六处,主要由农委会林务局保育组担当核心,由学界担任推手,透过研习、工作坊、与在地居民的讨论会等,进行推广地质公园与地质公园网络的概念,期望在地方社群与社区产生地景保育的力量,进而改善地方社会经济,促成永续的社会与环境发展。

地质公园并不等同于地质的公园、或公园的地质,而是以地质和地景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区域所在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和社会内涵的整体,其价值在于人群社会的永续环境发展。

地质公园设置的核心价值有四,包含:地景保育、环境教育、地景旅游及社区参与。这四项核心价值也是台湾推动地质公园工作最主要的指导方向、动力的来源,更是环境保育的未来愿景。

2004年台湾便有地质公园的提议,当时台湾大学地理学系王鑫教授带領学术团队參加中国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会议。2005年台湾澎湖举办了第一次的世界遗产与地质公园研讨会,2009年分别举办了第二次、三次研讨会。在2011年的大会上,更成立了台湾地质公园网络。台湾地质公园网络的落实,始于2011年的全国地景保育研讨会大会,同时宣讀认可推动地质公园的「台北宣言」。

截至2020年11月,台湾地质公园网络共计有13个成员。这些地景不但具稀有性、特殊性,更具环境研究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所在地的生态人文资源提供理解当地文化生态的基础,创造具人文与自然环境互为表裡的地质公园。